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志远

作品数:11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地表
  • 3篇地表反照率
  • 3篇反照率
  • 2篇亚热带
  • 2篇土壤
  • 2篇温度
  • 2篇南亚热带
  • 2篇阔叶
  • 2篇阔叶林
  • 2篇黄土高原
  • 2篇戈壁
  • 2篇常绿
  • 2篇常绿阔叶
  • 2篇常绿阔叶林
  • 1篇地表辐射
  • 1篇地形
  • 1篇地形条件
  • 1篇多模式集合
  • 1篇亚热带常绿阔...
  • 1篇日变

机构

  • 11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1篇韦志刚
  • 11篇郑志远
  • 6篇李振朝
  • 3篇董文杰
  • 3篇魏红
  • 3篇赵威
  • 2篇魏信
  • 2篇文小航
  • 2篇石文
  • 2篇刘慧
  • 2篇刘伟
  • 2篇朱献
  • 1篇侯旭宏
  • 1篇高晓清
  • 1篇刘蓉
  • 1篇胡嘉骢
  • 1篇陈光巨
  • 1篇赵海坤
  • 1篇张治国
  • 1篇邢飞

传媒

  • 3篇大气科学
  • 2篇太阳能学报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热带地理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JO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澳大利亚气象局RMM指数(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 Index)和美国联合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ming Center)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以及NCEP/NCAR逐日和逐月平均的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MJ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1979—1997年时段,1998—2010年时段的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发生显著减少的改变,且TC频数减少主要出现在MJO活跃位相(4、5、6、7位相)中。通过对1979—1997年和1998—2010年两个时段的气候背景与MJO传播进程比较分析发现,1998—2010年时段TC频数显著降低,主要由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La Ni?a型的冷却,导致该时段Walker环流增强,从而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产生底层东风异常、负相对涡度增加、海平面气压升高、垂直风切变加大等抑制TC生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同时,在此气候背景下的MJO周期缩短、活跃持续日数减少、部分活跃位相低频风场出现东风异常和对流活跃面积收缩,也可能进一步导致TC频数在上述两个时段的较大差异。
赵威赵海坤韦志刚郑志远
关键词:气候学EOF分解热带气旋MJO年代际变化
敦煌戈壁秋初太阳分光辐射及其反照率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2010年9~10月实地观测资料,分析了敦煌戈壁地区秋初地表太阳总辐射和分光辐射及其地表反照率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辐射及反照率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季节转换,受天文因素太阳南撤的影响,地表总辐射及分光辐射强度整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晴天时,辐射通量日变化规则,全天呈对称分布,中午时达到最大值。阴天时,总辐射及分光辐射日变化明显受到云量的影响,辐射强度明显减小,变化呈现出无规则的锯齿型。地表对太阳总辐射及分光辐射的平均反照率变化不大,波动较小,30d变化趋势近似成直线。地表对总辐射及分光辐射加权平均反照率的平均值分别为:总辐射0.24,紫外辐射0.10,可见光辐射0.23,近红外辐射0.26。晴天时,地表对太阳总辐射、可见光辐射及近红外辐射反照率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早晚大,中午小。但对紫外辐射的反照率变化不明显。阴天与晴天时变化基本一致,阴天时全天平均地表反照率与晴天时基本相同。
郑志远韦志刚李振朝王超
关键词:戈壁地表反照率
中国西北三类典型裸土下垫面地表宽波段发射率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2013年我国西北戈壁、沙漠和黄土塬区三类典型裸土下垫面野外观测试验资料,探究了上述地区地表向下、向上长波辐射(DLR&ULR)、地表温度(LST)和地表宽波段发射率(LSBE)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站地表ULR和LST明显比戈壁和沙漠站偏低;戈壁宽波段发射率(GbBE)、沙漠宽波段发射率(De BE)和黄土宽波段发射率(LoBE)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尤其是日变化特征;观测期内GbBE、DeBE和Lo BE平均值分别约为0.926±0.0452、0.916±0.0419和0.881±0.049。三站点地表宽波段发射率的数值大小和变化特征与陆面模式中所指定的参数化情况不符。地表发射率会受站点周围环境和当时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表层土壤湿度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将来的野外观测试验中需加强相关影响要素的观测与分析。
郑志远韦志刚李振朝文小航陈辰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区
CMIP5多模式集合对黄土高原地表辐射的模拟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WCRP CMIP5提供的20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采用多模式集合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1861-2005年地表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地表短波辐射和净辐射呈减小趋势,长波辐射呈增大趋势。向下短波和向上短波辐射下降幅度分别约为6.73W·m-2·100a-1和1.69W·m-2·100a-1,向下长波和向上长波辐射增加幅度分别约为5.3W·m-2·100a-1和2.53W·m-2·100a-1,地表净辐射下降幅度大约为2.26W·m-2·100a-1。地表净辐射变化主要以向下短波辐射的影响为主。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引起了天空总云量增加、降水增加、蒸发增强、表层土壤湿度降低、LAI增大、积雪覆盖面积缩小等变化,这些变化共同作用引起地表辐射变化,最终反馈给气候系统,导致气候进一步变化。
郑志远韦志刚李振朝刘慧魏红赵威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表辐射
复杂地形条件下零平面位移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计算——以珠海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为例被引量:5
2016年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是影响陆面过程的重要参数。以往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的计算往往针对均一程度较高的下垫面。以珠海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为例,探索了复杂地形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的计算。用拟合法和粗糙元法计算了该地区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误差来源。计算结果表明,拟合法在这种复杂地形下的计算准确度并不理想,由于这种方法的代表范围较小,易受到周边地形影响而使测量结果不符合对数廓线的形式,从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与拟合法相比,粗糙元法可以给出所计算下垫面的具体范围。粗糙元法计算结果的代表范围比拟合法大得多,因此,粗糙元法比拟合法更加能够反映的是该区域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的总体情况。另外,粗糙元法可以计算那些因为风速资料不足无法用风速廓线直接加以计算的区域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根据拟合法的计算结果,冬季315-45°范围内,z0=2.96m,d=22.48m;45-135°范围内,z0=1.26m,d=8.81m。春夏季315-45°范围内,z0=3.90m,d=27.00m;45-135°范围内,z0=1.51m,d=14.83m。根据粗糙元法的计算结果,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km×1km范围内z0分别为0.94m、1.28m、1.30m、2.08m;d分别为13.87m、18.79m、19.12m、30.61m。
刘伟魏信石文董文杰郑志远朱献韦志刚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复杂地形常绿阔叶林
稀疏植被地表分光辐射及其反照率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利用2015年7~10月份敦煌老金矿稀疏植被下垫面地表分光辐射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地表分光辐射及其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7~10月份,由于季节变化,地表长波辐射及分光辐射均呈下降趋势,地表长波辐射始终大于大气长波辐射。晴天时各波段辐射最强,日变化呈光滑的正弦曲线,阴天辐照度有一定的减弱,日变化曲线呈锯齿型,雨天辐照度明显减弱。近红外、可见光和紫外辐射占总辐射的比例平均分别是0.535、0.420和0.045。各波段地表反照率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红外波段反照率最高,依次分别为总辐射和可见光波段,紫外波段反照率最低,平均分别为0.26、0.22、0.19和0.08。地表反照率日变化不对称,早晨高于下午。不同天气的地表反照率也有区别,晴天和阴天的地表反照率变化相对平缓,且阴天大于晴天,雨天时地表反照率明显小于其他天气。
杨佳希李振朝韦志刚高晓清郑志远侯旭宏
关键词:地表反照率
珠海凤凰山陆气相互作用与碳通量观测塔的基本观测及晴天主要观测量的日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6年
珠海凤凰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是岭南地区典型的城市或村庄周边的再生森林,我们选择在凤凰山麓森林冠层较为平缓的低矮坡地建立了陆—气相互作用和碳通量的观测铁塔塔站。本文详细介绍了观测塔的地理环境、初步的仪器布设和基本观测,并利用已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旱季典型晴天主要观测量的日变化特征。太阳总辐射及其分光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日变化都是比较常规的中午最高的对称结构;冠层接收到的长波辐射比向上长波辐射低;气温日变化的峰值比太阳辐射滞后,白天达到最高值前的气温是低层高于高层,达到最高值后到落日前气温陡然下降,夜晚的气温是低层低于高层。相对湿度凌晨最大,下午最小,夜晚是低层相对偏湿,白天正好相反;11月份,珠海地区盛行旱季的偏北季风,有明显的海陆风的作用,白天的海风较强,夜晚的陆风较弱;森林冠层向大气释放的感热和潜热的量值基本相当,潜热基本为正;感热白天为正,夜晚基本为负;森林冠层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此时空气中水汽浓度达到最低,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在日出后的清晨最大,此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最大,同时空气密度也最大;由于森林冠层高、密度大,土壤湿度基本没有日变化;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振幅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变小,土壤热流的变化是下午高,清晨低。本文还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需要以后根据充沛的资料分析论证。
韦志刚胡嘉骢董文杰陈光巨吴忠魁魏信郑志远文小航石文邢飞张治国
关键词:碳通量陆气相互作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日变化
1964-2013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和降水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18
2016年
基于中国气象局1964-2013年温度和降水格点观测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气候分区,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可分西区、中区、东区南段、东北段4个区域。(2)整体来看,近50年农牧交错带增暖显著,其中最低温和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年降水量略有减少(50年减少约13 mm),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减少。(3)分区来看,中区增温最快;西区年降水量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春季;中区与东区南段年降水量也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夏季;而东区北段年降水量是增加的,主要是春季降水的贡献。(4)1998年以来,农牧交错带存在同全球变暖停滞类似的增温停滞现象,且停滞程度更明显。
赵威韦志刚郑志远董文杰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气候分区温度降水
敦煌荒漠戈壁地区裸土地表反照率参数化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敦煌站观测资料,选取其中观测资料完整且连续性好的7个年份每年5-10月的地表净辐射四分量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研究了敦煌荒漠戈壁地区裸土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表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呈e指数关系,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地表反照率趋于稳定。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可导致地表反照率的减小,地表反照率与5cm深土壤湿度呈线性关系。另外,建立了敦煌荒漠戈壁地区裸土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和表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双因子参数化公式,提出了一种更加适合该地区的地表反照率参数方案,并且选取2002年6-9月的实测资料对拟合的参数化公式进行模拟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能够很好地再现该地区裸土地表反照率的“u”型日变化特征,可准确地模拟出地表反照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基于此参数化方案计算得到的地表反射辐射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郑志远韦志刚李振朝魏红刘慧
关键词:戈壁地表反照率太阳高度角土壤含水量参数化
珠海凤凰山林地下垫面观测通量的贡献区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根据安装在珠海凤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内的陆―气相互作用与碳通量观测塔观测数据,利用K-M模型计算了对应时刻的通量贡献区,分析得到不同大气稳定度、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下通量贡献区分布的变化规律。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地表均一性的标准,即计算每个子区域表面积与其地表投影区域表面积的比值,以此确定K-M模型对该站点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通量贡献区范围的分布,在大气稳定度>0.1的情况下与主风向分布范围相近,而在大气稳定度<-0.1的情况下与主风向分布范围不完全一致。在冬季,通量贡献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方向;在季风爆发前的春季,通量贡献区分布和冬季大体相近;在季风爆发后的春季和夏季,通量贡献区在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较为集中,这一规律和风速风向的分布规律一致。对于日变化来说,在夜间通量贡献区范围大于白天,其中贡献区最大范围多出现在夜间,但随着季风的爆发,贡献区最大范围出现的时间从T 02:00左右推迟到T 04:00左右,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大气达到最稳定的时段不同所致。贡献区范围最小的情况出现在T07:00―09:00之间,这段时间往往也是湍流活动性最强的时段。
刘伟韦志刚郑志远朱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