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荣建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实践、生产力与唯物史观——从“经典表述”的“逻辑缺环”谈起被引量:3
- 2018年
- "发展命题"在唯物史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如何解释生产力的发展却始终是国内外学界的一个难点。实践辩证法企图用人与自然的实践互动来说明劳动工具的发展,进而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机制,这无疑为破解发展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路。然而,对作为系统或结构的"生产力一般"而言,解释了作为其要素之一的劳动工具的发展显然并不等于解释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若脱离政治经济学等具体科学层面的实证研究的支撑,所提供的就不过是一种哲学思辨和对问题的形式化、表面化的解答;尤其是,实践辩证法及其所开启的"泛生产力论"路向在实质上已经消解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对实践辩证法的这种反思本身已经指明了解答"发展命题"的可能的路径与方向。
- 王峰明项荣建
- 关键词:生产力唯物史观
-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文本学再解读被引量:13
- 2016年
-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症候,商品拜物教具有二重结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指的是社会关系的物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指的是认识的错位。商品的神秘性和商品拜物教,源自劳动产品采取商品这种形式规定本身;从劳动产品向商品形式的转化,又源自私人劳动所具有的间接的社会性;而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分离和矛盾,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和根本的。要消除商品拜物教,就必须扬弃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而这又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与积极的社会运动。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摆脱商品生产关系结构性束缚的现实可能性,其生产关系视角显示了它区别于其他拜物教理论的独特品格,对于我们破解当代社会发展所遭遇的种种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项荣建王峰明
-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私有制《资本论》
- 资本逻辑与分工悖论
- 2017年
- 马克思将社会内部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明确区分开来,并对后者予以了特别的关注。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这一资本主义分工"典型形式"的剖析,可以看到:分工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劳动重负的减除和人的自由解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又造成了人的片面化、畸形化,使之沦为"资本的附属物",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分工所呈现的这种"悖论性"特征,折射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其根源在于作为权力关系的资本本身及其内在逻辑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所谓的"消灭分工",实际上就是消灭凌驾于分工之上的资本和资本逻辑,而不是消灭分工本身,而资本逻辑的扬弃之路也是困扰人们的现代性问题的扬弃之路。
- 项荣建
- 关键词:分工资本逻辑悖论
- 论雇佣劳动关系的对抗性及其扬弃——重读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被引量:1
- 2017年
- 对抗性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资本家通过支付表现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掩藏了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工资形式是资本家所使用的一种巧妙的支配手段和统治方式,他使雇佣劳动关系在法权意义上获得了公平正义的外观。实际上,雇佣劳动关系作为一个二元张力结构反映出的乃是资本之为对抗性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资本存在和运动的唯一动机和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资本主体之间由此展开激烈竞争并带来了分工和机器的大规模应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本的文明面"。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却有意遮蔽了"资本的野蛮面",工人作为被压榨的对象和手段,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陷入贫困的深渊,他生产越多反而越贫困,创造出的反对自身的力量也越强大。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自然和谐",和谐的幻象所掩盖的不过是两大阶级之间根本利益的冲突,而利益的冲突无法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要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就必须破除劳资关系二元结构,扩大生产资料公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断增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 闫兴华项荣建
- 关键词:工资雇佣劳动对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