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祥

作品数:13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分子
  • 3篇底栖动物
  • 3篇淮河流域
  • 2篇沼虾
  • 2篇日本沼虾
  • 2篇碳源
  • 2篇膜法
  • 2篇纳滤
  • 2篇环境因子
  • 2篇分子标志
  • 2篇分子标志物
  • 2篇分子量
  • 2篇标志物
  • 2篇超滤
  • 2篇超滤-纳滤
  • 2篇O
  • 1篇大型底栖无脊...
  • 1篇底栖无脊椎动...
  • 1篇多环芳烃
  • 1篇性健康

机构

  • 9篇河海大学
  • 7篇南京水利科学...
  • 3篇扬州大学
  • 2篇江苏省环境监...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作者

  • 13篇刘祥
  • 7篇陈求稳
  • 6篇陈凯
  • 6篇王敏
  • 3篇王丽
  • 3篇胡柳明
  • 2篇朱亮
  • 2篇刘雯
  • 1篇何成达
  • 1篇易齐涛
  • 1篇刘卓
  • 1篇王备新
  • 1篇秦文浩
  • 1篇俞力
  • 1篇王雅芳
  • 1篇刘俊杰
  • 1篇苗小丽
  • 1篇吴军
  • 1篇王敏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净水技术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资源节约与环...
  • 1篇科技视界

年份

  • 5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氯消毒工艺对饮用水中多环芳烃的去除规律被引量:2
2017年
以南京某净水厂原水、滤后水、出厂水和自配水为对象,研究了不同pH值和氯投加量条件下,氯消毒对多环芳烃的去除规律及其产物。结果表明:净水厂氯消毒工艺对总PAHs的去除率为28.33%,2~4环芳烃的去除率分别为26.64%、27.39%、36.55%;氯投量为2mg/L时,浓度梯度3 000 ng/L萘、菲去除率均是浓度梯度200 ng/L的2倍以上,低pH有利于萘、菲的去除。随着氯投增加,200ng/L萘、菲去除率增加幅度较3 000 ng/L更为显著;酸性条件下,萘、菲与Cl_2发生亲电取代和氧化反应,消毒产物主要为1-氯萘、1,4-二氯萘、9-氯菲、9,10-二氯菲、1,4-萘醌、9,10-菲醌;碱性条件下,萘、菲可能以氧化、开环等方式被去除,产物可能为1-萘酚、9-菲酚、邻苯二甲酸、2,2-联苯二甲酸。
刘祥
关键词:多环芳烃氯消毒净水厂消毒副产物
A_2N工艺碳源分子质量分布及利用对脱氮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超滤-纳滤膜法对改进A2N工艺污水中碳源分子量进行测定,根据分布变化及利用研究不同分子量大小碳源对硝化-反硝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硝化池中,各分子质量区间的有机物都有所利用,其中10×104~5×104、<3 k的有机物分别利用92.16%、72.33%,且该区间有机物浓度过高对硝化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尤其是<300的表现最为显著,而>10×104的大分子有机物对硝化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缺氧反硝化池中,DPB污泥不仅能利用小分子有机物也可利用部分较大分子有机物进行脱氮,其中小分子利用主要集中在<500的区间上,大分子利用主要在5×104~1×104的区间上,而对1 k~500的小分子有机物利用较少。
刘祥何成达苗小丽俞力王雅芳吴军
关键词:脱氮
原水碳源分子量分布及DPB效能对酸化时间的响应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超滤-纳滤膜法对污水中碳源分子量(MW)进行切割试验,并测定各区间总有机碳(TOC)浓度以了解污水碳源组成特性;同时采用污水酸化技术,研究在不同酸化时间,碳源分子量分布的变化及对厌氧-膜好氧-反硝化(A2N)工艺中反硝化聚磷菌(DPB)用碳和净污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原水TOC为(58.3±2.83)mg/L,其中颗粒有机碳(POC)为(38.05±1.65)mg/L,占65.27%,剩余溶解有机碳(DOC)在分子量0.5k Da以上区间呈现"W"型分布,其中MW>100k Da、10k^5k Da、1k^0.5k Da、MW<0.5k Da区间碳源分别占36.20%、12.05%、13.68%和29.83%.在不同酸化时间下,POC含量与DOC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12h内酸化,可以有效将POC转化为DOC,且在14mg/L左右趋于平衡;DOC在大于0.5k Da区间上的分布呈现随时间而整体后移的趋势,在8h时碳源质量最优,其中MW<1k Da的小分子有机物高达17.30mg/L;此时,DPB污泥在厌氧池与缺氧池中的碳源利用率分别为83.48%、79.59%,比0h时分别提高了23.56%、18.03%;TN、TP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4.63%、16.98%.
刘祥何成达刘雯朱亮
关键词:碳源分子量酸化
应用O/E模型评价淮河流域典型水体底栖动物完整性健康的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本研究尝试采用我国已有的季风气候区底栖动物观测值(O)/期望值(E)比值模型,在无足够数量参照样点的情况下,建立淮河流域O/E指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淮河流域典型水体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完整性现状.于2014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分别调查了淮河流域20和25个典型水体的底栖动物和水质指标.O/E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监测点位在PC(Probabilities of Capture)>0和PC≥0.5条件下,夏季和秋季的物种期望丰富度分别约为25和9.所有25个点位中,仅1个点位为健康,其余为一般或较差;模型控制自然梯度后O/E0和O/E50值均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565和0.229).环境胁迫因子(TN、EC、CODCr和p H)和土地覆盖数据(水体比例、湿地比例、裸地比例、森林比例和草地比例)对秋季O/E50和O/E50-null的解释量高于夏季,TN是能够解释淮河流域典型水体夏季O/E指数变异最多的环境因子,p H和CODCr是能够解释秋季O/E指数变异最多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在缺少有效参照点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在淮河流域应用已经构建的季风气候区底栖动物O/E指数模型进行健康评价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陈凯刘祥陈求稳王敏王丽王备新
关键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评价
基于O/E模型和化学-生物综合指数的淮河流域关键断面生态健康评价被引量:5
2017年
由于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利用,河流生态系统逐步退化,部分河流甚至已丧失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客观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加强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于2014—2015年度在淮河流域典型河段的9个关键断面展开了4次水生态状况调查,根据四季水质现状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应用O/E模型和化学-生物综合指数法对淮河流域河流生态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总氮污染严重,处于劣Ⅴ类标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主要以腹足纲和昆虫纲为主且物种分布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O/E指数在pc≥0和pc≥0.5阈值条件下的评价结果显示所有断面的健康等级均处于差或极差;除夏季外,化学-生物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与O/E指数评价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水质恶化是物种锐减的重要诱因,是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限制因素.
刘祥陈凯王敏胡柳明陈求稳
关键词:水生态系统底栖动物淮河流域
淮河干流基于生态流量的目标鱼类选择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确定合理的生态流量过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与以往主观选择珍稀鱼类或者主要经济鱼类作为推求生态流量的目标物种不同,从产卵环境和摄食环境等方面对淮河干流目标鱼类的筛选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备选鱼类的排序权值,筛选淮河干流对生境要求具有代表性的目标鱼类.结果表明,鳊鱼对淮河干流水生生物的生境需求具有较好代表性,可作为淮河干流生态流量估算的目标鱼类.本研究为缺失珍稀特有物种的河流如何选择用于生态流量计算的目标生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王丽陈求稳陈凯刘祥
关键词:淮河干流层次分析法生态流量
汞和砷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日本沼虾的氧化应激效应被引量:2
2016年
为深入探讨汞(Hg)和砷(As)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效应,以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受试生物,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金属硫蛋白(MT)和丙二醛(MDA)为测试分子标志物,研究上覆水中不同浓度Hg和As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日本沼虾肝胰腺的氧化损伤及联合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g和As单一及联合暴露对4种分子标志物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激活效应。其中,SOD活性均受到抑制,且高浓度As(1000μg·L-1)暴露10 d的抑制率最大,高达59.13%;而CAT活性整体被激活,Hg单独暴露下的激活效应要高于As,且在联合暴露组中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呈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MT和MDA含量在Hg和As的暴露下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MT对Hg的螯合能力大于As,As单独暴露3 d后MDA变化较小,但10 d后其含量显著增加(P<0.05)。析因方差分析发现,Hg-As对机体的联合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评价证实,联合毒性要高于单独毒性,Hg与As在高浓度下联合暴露10 d的IBR值最大,毒性最强,高浓度As单独暴露处理组的毒性次之;同时,机体自身随暴露时间延长对Hg也表现出一定的解毒功能。
刘祥王敏刘俊杰陈凯胡柳明陈求稳
关键词:日本沼虾联合毒性氧化应激分子标志物
A2N工艺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及变化
2014年
本文利用超滤-纳滤膜法对改进A2N工艺中污水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及变化进行测定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原水中有机物近70%为颗粒性,且剩余溶解性有机物(DOC)在0.45μm^300分子量区间上呈现W型分布,其中在>10w、1w^5k、<1k的有机物分别占36.76%、8.36%、45.18%;经工艺处理,颗粒性有机物去除98.58%,其中80.42%在预缺氧池被吸附去除,总DOC去除80.49%,且出水在0.45μm^300区间上分布平缓,各区间出水TOC浓度明显减少,均小于1mg/L。由此可知,反硝化碳源不仅来源于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其中颗粒性大分子有机物也是主要贡献者,且厌氧处理是颗粒性有机物向溶解性转化的有效方法。
刘雯刘祥
A_2N工艺厌氧释磷与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
2013年
以A2N工艺为基础,研究厌氧段DPB污泥释磷与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试验结果表明:DPB污泥平均释磷效率为0.54mg/gMLSS·h,且释磷效率与COD去除率呈现显著相关性(R=0.92)。在0.45μm^0.08u区段上有机物去除75.10%,而<1k的有机物由占DOC的24.57%增加到45.92%。相关性分析发现,厌氧释磷过程与0.08u^10w、10w^5w有机物无相关性,与1k^500、500~300、<300三个区段上的有机物表现出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8、0.99,分子量越小相关性越强。
张益民刘祥
关键词:厌氧释磷
洋河水库微囊藻毒素及产毒株种群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7年
在洋河水库设置6个采样点,于2015年5—10月采集水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的浓度,并采用基于mcy A和mcy B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产毒蓝藻与产毒微囊藻种群.同时,分析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和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产毒蓝藻与产毒微囊藻丰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洋河水库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浓度范围为0.24~10.99μg·L^(-1);水体中产毒蓝藻占总蓝藻种群丰度的7%~55%,产毒微囊藻占总微囊藻种群丰度的8%~59%,是主要的产毒蓝藻;微囊藻毒素浓度与产毒株种群丰度时空分布特征一致,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春季,空间分布表现为西洋河口附近区域高于东洋河口附近区域;而微囊藻毒素组成无显著时空差异,均以MC-RR和MC-LR 2种亚型为主.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产毒微囊藻种群丰度及其比例是影响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其与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
王敏王敏刘祥陈求稳易齐涛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产毒株环境因子荧光定量PCR洋河水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