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知晓

作品数:11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薇甘菊
  • 3篇活性
  • 2篇生物活性
  • 2篇林地
  • 1篇代谢
  • 1篇多糖
  • 1篇多糖含量
  • 1篇学成
  • 1篇油橄榄
  • 1篇郁闭
  • 1篇栽培
  • 1篇栽培平菇
  • 1篇遮荫
  • 1篇三萜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长代谢
  • 1篇生理活性
  • 1篇生态系统
  • 1篇速效

机构

  • 11篇云南省林业科...
  • 1篇云南省植保植...

作者

  • 11篇季梅
  • 11篇张知晓
  • 10篇户连荣
  • 10篇刘凌
  • 3篇泽桑梓
  • 1篇李云琴
  • 1篇赵宁
  • 1篇朱家颖
  • 1篇杨斌
  • 1篇付文

传媒

  • 5篇西部林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安全学报...

年份

  • 3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脲酶活性调控因素和脲酶活性细菌系统发育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为探究利用脲酶活性细菌调控土壤脲酶活性的可行性,以土壤、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及土壤无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为对象,采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脲酶活性细菌分离及其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包括土壤脲酶细菌在内的土壤脲酶相关理化性质,并分析了土壤与其关联材料及其他环境中脲酶活性细菌的种类及系统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有机质、总氮、C/N、硝酸根离子、无机氮含量是土壤脲酶活性的关联因素,且土壤有机质、C/N和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是直接影响因素。通过细菌分离和16s rRNA测序,土壤中分离出2门5属9种脲酶活性细菌,厚壁菌门是优势类群,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中发现3门8属9种脲酶活性细菌,变形菌门是优势类群。仅粪产碱菌和绿脓杆菌2种细菌在2种材料(即土壤及土壤关联脲酶活性材料)中均被发现。
张知晓泽桑梓户连荣刘凌季梅
关键词:土壤脲酶脲酶活性
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
泽桑梓季梅杨斌周平阳朱家颖户连荣赵宁刘凌张知晓
该项目原名称为“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评价专家建议改为“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植物,已对国土生...
关键词:
关键词:薇甘菊森林生态系统
云南永仁油橄榄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鉴定被引量:3
2018年
为促进油橄榄产业在云南的发展,保障永仁县的油橄榄产量和品质,抽样调查了云南省永仁县三镇四乡的油橄榄各生长时期的病害,并依据形态对采集的病样标本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发现,永仁油橄榄主要有4种病害,分别为油橄榄根腐病(病原为Fusarium oxysporum)、油橄榄枝枯病(病原为Fusarium fusarioides)、油橄榄炭疽病(病原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油橄榄褐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油橄榄根腐病和油橄榄炭疽病发病普遍,严重影响油橄榄的产量和品质。
张知晓季梅刘凌户连荣宁德鲁
关键词:油橄榄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薇甘菊人工速效郁闭及其遮荫控制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薇甘菊发生区域的新造林地极易受到薇甘菊的侵袭、危害,为了寻找成本低廉、防效显著的薇甘菊控制技术,受森林郁闭度大于70%时薇甘菊难以生存且对周围其他植物不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启发,选择不同透光率的黑色塑料膜、三层遮阳网、二层遮阳网、一层遮阳网、黄色塑料膜、蓝色塑料膜,在薇甘菊发生较为严重的瑞丽市进行人工模拟郁闭、遮荫控制薇甘菊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塑料膜覆盖薇甘菊的透光率为0%,30d后能够迅速降低薇甘菊盖度至0%,降低薇甘菊生物量,致使薇甘菊花序数量为0个,影响其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薇甘菊迅速死亡;因此,黑色塑料膜是对薇甘菊速效郁闭、遮荫控制的最佳候选材料。
户连荣泽桑梓张知晓季梅刘凌
关键词:薇甘菊
牛樟芝药用化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牛樟芝是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因其寄主专一性,野生资源缺乏,人工培育困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评述牛樟芝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牛樟芝化学物质多样,已分离获得325种化学物质,分属酯类、酸类和萜类等15类。发掘这些化学物质和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发现牛樟芝具有抗癌、免疫调节、保肝和消炎等多种药用功能。为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以获得更优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和功能活性物质产生的椴木栽培、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技术被不断完善。但是要以牛樟芝为材料大量生产药品,临床试验须进一步研究,活性物质生物功能须进一步发掘,人工培育技术须进一步优化。
张知晓付文刘凌户连荣季梅
关键词: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发酵技术
利用薇甘菊栽培平菇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薇甘菊作为严重影响农林业生产的恶性杂草,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相比单纯的防治根除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利用薇甘菊进行平菇栽培试验以及对各配方的平菇营养物质进行分析,表明以薇甘菊作为基料的主要原料进行平菇栽培是可行的,基料配方一(5kg薇甘菊、2.5kg木屑、1kg麦麸、0.3kg石灰、0.2kg石膏粉、0.2kg普钙、0.01kg尿素)所产平菇与对照组(目前大规模栽培平菇所广泛使用的基料配方)所产平菇的营养成分差异不显著,但配方一平菇产量为118.07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产量(61.78g)。
张知晓泽桑梓郭相户连荣刘凌季梅
关键词:薇甘菊资源化平菇栽培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牛樟芝产总三萜及多糖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探讨茉莉酸甲酯(MeJA)对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发酵产三萜及多糖的影响及Ca^2+对MeJA的诱导作用,向牛樟芝发酵基础培养基中加入MeJA溶液,设置不同添加浓度(0、25、50、100、200μmol/L)、不同时间(0、2、4、6、8 d)、不同溶剂3组试验,培养后检测牛樟芝生物量、三萜、胞外多糖及胞内多糖的含量,并同样测试添加CaCl2的效果。结果表明,用MeJA处理牛樟芝,对其发酵产总三萜、多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于培养4 d时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用吐温-80溶解的50μmol/L MeJA溶液,促进作用最佳。此外,在添加MeJA的同时添加CaCl 2的处理较仅添加MeJA的处理的牛樟芝生物量、三萜、胞外多糖及胞内多糖含量显著增加。
张知晓季梅刘凌户连荣
关键词:MEJACA^2+总三萜多糖
牛樟芝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5年
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是中国台湾特有的一种珍稀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应用和商业价值,但其生长缓慢、寄主专一性强、药用成分不稳定,使得大规模开发应用牛樟芝成为难题。通过简要介绍牛樟芝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传统的培养方法,重点介绍近年来各学者在牛樟芝培养方面,针对菌体生长和增加活性成分所进行的一些研究,使广大学者明确牛樟芝培养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培养过程中添加诱导剂等新兴技术,为广大研究人员在快速培养具有原始生理活性、药用价值高的牛樟芝方面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张知晓季梅泽桑梓
关键词:生理活性
云南省林地薇甘菊防控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9年
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引起广泛关注,因其入侵能力强,给入侵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系统总结云南省林地薇甘菊防治研究进展:开发出"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薇甘菊风险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薇甘菊在云南省潜在分布区域预测的可靠性;筛选及复配出林地防效好的森草净+2,4-D钠盐,对土壤相对较为安全的2,4-D+敌草快复合药剂;选用旱冬瓜、千果榄仁、柱花草等替代控制薇甘菊,防控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发现薇甘菊颈盲蝽是控制薇甘菊的专化性强且取食量大的重要天敌昆虫,实现了对薇甘菊种子扩散和无性传播的有效控制。对薇甘菊的防治,集成了监测预警、应急除治、生物防治、生态修复技术,形成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但其防控仍是局部的,未来还需要不断突破,使对薇甘菊的局部应急防控逐步转为大面积的持续生态控制。
李云琴季梅刘凌户连荣张知晓泽桑梓
关键词:林地薇甘菊
茉莉酸甲酯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8年
茉莉酸甲酯是一种环戊酮衍生物类信号物质,为深入发掘其相关机制及应用,综述了茉莉酸甲酯对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活性功能。茉莉酸甲酯对植物具有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开颖,降低果蔬储藏期氧化作用,改善产品香味品质和提高植物病虫抗逆性等活性;对动物表现出乳腺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淋巴癌等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微生物发酵生产中能诱导灵芝酸、麦角甾醇和萜类物质产生。因此,茉莉酸甲酯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农业、医学和发酵工程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张知晓泽桑梓户连荣刘凌季梅
关键词:茉莉酸甲酯生物活性生长代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