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慧芳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灾害
  • 2篇灾害研究
  • 2篇明清
  • 2篇明清时期
  • 2篇涝灾
  • 2篇洪涝
  • 2篇洪涝灾害
  • 1篇冬季气温
  • 1篇雨日
  • 1篇日数
  • 1篇山地
  • 1篇山地灾害
  • 1篇太阳黑子
  • 1篇太阳黑子活动
  • 1篇突变检验
  • 1篇气温
  • 1篇区域历史
  • 1篇流域
  • 1篇空间插值
  • 1篇降水

机构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殷淑燕
  • 5篇李慧芳
  • 1篇党群
  • 1篇刘静
  • 1篇殷方圆
  • 1篇王蒙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海河流域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和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1960-2013年海河流域30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5a滑动趋势、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反距离空间插值(IDW)等方法,对海河流域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和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与东南部地区相比,海河流域西北部地区大雨以上级别雨日少,强度小,而小雨雨日相对更多,强度相对更大,暴雨以上级别雨日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2)小雨是海河流域主要降水形式,近54a来小雨日数呈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小雨强度呈极显著增大趋势(P<0.01),其它量级雨日和强度的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和雨日的M-K检验结果显示,小雨日数发生减少突变,小雨强度发生由弱向强的转折变化,但未出现突变,其它雨量等级未发生突变。(3)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变化周期集中在10a、17a左右,各等级降水强度的变化周期均集中在17a左右。
李慧芳殷淑燕
关键词:降水日数降水强度空间插值海河流域
明清时期陕南汉江上游山地灾害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根据陕南汉江上游明清时期山地灾害史料,统计分析了1368—1911年陕南汉江上游地区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并对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主要有河谷洪水、山坡重力作用和泥石流,灾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2.9年发生一次。山地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1368—1467年呈减少趋势,1468—1567年呈上升趋势,1568—1717年呈下降趋势,1718—1911年为高频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季节分布不均,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的6—9月。山地灾害发生频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安康盆地的安康市和旬阳,汉中盆地的勉县、南郑为高频中心;而大巴山地的岚皋、镇坪,秦岭南麓的洛南、商南、山阳、丹凤为低频中心。研究区地质地貌是山地灾害发生的基础,气候水文是主导,人类活动是山地灾害的致灾因子。
党群殷淑燕殷方圆李慧芳王蒙
关键词:明清时期山地灾害
不同区域冬季气温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通过对我国1956—2012年冬季气温及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冬季气温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近57 a,我国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除青藏高原区外,7个区域冬季气温均发生了升温突变,突变时间落在了太阳黑子峰谷年的附近;太阳黑子数在9 a时间尺度上与各个区域的冬季气温有很强的相关性。虽然各区域在不同时间段内冬季气温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存在差异,但从季风强弱变化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由于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导致了海陆温差的增大或减小,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导致不同区域冬季气温的差异,太阳活动与我国不同区域冬季气温变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李慧芳殷淑燕
关键词:气温太阳黑子
明清时期晋陕蒙毗邻地区洪涝灾害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对明清时期(1368AD-1911AD)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44a间,晋陕蒙毗邻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200次,其中小水灾、中水灾、大水灾和特大水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18.50%,41.00%,31.50%,10.00%,各级涝灾分别存在5a左右,20a左右,30a左右,60a左右的周期。在时间分布上,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灾害少发期-稳定增加期-快速增加期,且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6-8月份)。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内洪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洪灾发生频次北部地区少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少于西部地区,存在以榆林地区为中心的高频区域和以准格尔旗为中心的低频区域。
李慧芳殷淑燕
关键词:明清时期洪涝灾害
晋陕蒙毗邻区域历史洪涝灾害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晋陕蒙毗邻区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变化的过渡地带,也是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基于历史洪涝灾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从灾害的频次、县次和强度进行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汉至民国共有洪涝灾害285 a,共835县次,明清集中了总年数的69.2%,清至民国集中了总县数的71.3%.秋季和夏季是洪涝灾害频次最多、地域最广的季节.历史洪涝灾害呈波动上升趋势,经历了平缓—波动增加—快速上升3个阶段.第1个活跃期在唐至北宋时期,明朝以来,频次和县次均越来越高,清至民国时期形成第2个活跃期.灾害演化过程中有着15~18 a,26~30 a,3~8 a 3种尺度周期.历史洪涝灾害空间差异明显,重心不断迁移,总县次中轻度灾害占32.58%,中度灾害占53.53%,重度灾害占13.89%.人口众多的榆林、延安为灾害的高频中心,伊金霍洛旗、方山县为低频中心.
刘静殷淑燕李慧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