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清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杨树
  • 3篇林网
  • 2篇透光率
  • 2篇土壤
  • 2篇小麦
  • 2篇光强
  • 1篇单作
  • 1篇虚拟植物
  • 1篇养分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生长
  • 1篇玉米生长期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生长期
  • 1篇石榴
  • 1篇土壤呼吸
  • 1篇土壤呼吸速率
  • 1篇土壤特性
  • 1篇土壤主要养分

机构

  • 6篇河南省林业科...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安徽省林业科...

作者

  • 6篇杨海清
  • 3篇王保平
  • 3篇段伟
  • 2篇王炜炜
  • 2篇孟伟
  • 2篇乔杰
  • 2篇李春友
  • 2篇崔令军
  • 1篇刘西军
  • 1篇李芳东
  • 1篇王陆军
  • 1篇刘文娟
  • 1篇孟平
  • 1篇彭伟秀
  • 1篇张劲松
  • 1篇陆森
  • 1篇朱景乐
  • 1篇王爱新
  • 1篇肖正东
  • 1篇张喆

传媒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杨—农复合系统林分结构特征及其土壤特性
2014年
对不同林分结构的杨-农复合系统的杨树生长现状和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杨-农复合系统中.林分结构对杨树的生长影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M2模式是中林2025杨幼龄期的合理密度;杨-农复合系统增加了(0~20cm)土壤含水率、全氮质量分数,以M3模式(0~20em)土壤养分增加明显;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养分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杨-农复合系统中杨树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与土壤全磷、全钾质量分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刘西军王陆军肖正东杨海清
关键词:林分结构土壤主要养分
基于虚拟植物的杨树冠层模拟及辐射传输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在虚拟植物的研究领域中,冠层的模拟是非常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其内容包括冠层中枝干的模拟、叶片的模拟、以及基于冠层几何形态模拟结果的太阳辐射传输、透光率、叶片总面积、叶片有效面积等特征的求算。本研究以农田防护林中生长的杨树为虚拟植物对象,首先应用数学函数图形方式模拟树的主干与枝干,再采用射线法实现杨树叶片的模拟,最后完成整个杨树的计算机模拟,并在虚拟杨树的模拟过程中,通过记录相关的信息值,再计算出杨树冠层的辐射传输。研究结果对于农田防护林效益评价、农林复合系统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张喆李春友彭伟秀王爱新杨海清
关键词:虚拟植物冠层
石榴-绿豆间作系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2010年6—10月,在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利用Li-8100红外动态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温湿度自动观测系统测定了石榴-绿豆间作系统(间作系统)和绿豆单作系统(单作系统)土壤呼吸速率(soil respiration rate,SRR)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1)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的SRR日波动在晴天-多云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天日波动变化幅度较小。间作系统的SRR高于单作系统。整个观测时期内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的平均SRR分别为2.996μmol·m-2·s-1和2.378μmol·m-2·s-1。2)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SRR与15cm处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在该深处的Q10值分别为2.462和1.793 3)间作系统和单作系统与20cm处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SRR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
孟平李春友张劲松刘文娟陆森杨海清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
平原区农田林网光强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了豫东平原农田林网内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林带对作物遮荫影响在1倍树高范围内,1倍树高之外影响不明显;在第1点(0.1H,H为树高)、第2点(0.5H)和第3点(1H)的光强分别占第5点(3.6H,CK)光强的63.0%、88.2%、98.8%,第4点(2.6H)光强与第5点几乎相等;农田林网内不同时期遮荫效应依次是成熟期>灌浆期>开花期>苗期;各点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除第1点峰值出现在14:00,其余各点均出现在13:00;其中,成熟期各点光强日变化最明显;小麦产量呈现随试验点离林带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第4点产量最高,为966.43g/m2,对照点有所降低;小麦粒数变化与产量趋势一致,千粒重随距林带距离增加有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小麦产量和粒数与光强均呈正相关(P<0.05);小麦千粒重与光强关系不明显。
陈振江李芳东王保平孟伟段伟朱景乐苏福疆杨海清
关键词:农田林网光强日变化小麦
杨树-玉米林网系统内光强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2010~2012年对杨树林网系统内光量分布和透光率的监测实验表明,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随着距树距离的增加,光合有效辐射量呈现增大趋势,并且在15 m内变化幅度较大,15 m外随着距离的增加光合有效辐射量缓慢增加至对照点处数值;2012年与2010年相比各测点透光率分别降低9.88%、8.57%、12.02%、2.23%、0.87%;利用2010~2012年3 a数据对杨树林网系统内不同距离范围内玉米透光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当距离和树高比(X)为0.1、0.5、1时,系统内的透光率分别为43.03%、75.20%、92.92%,受遮荫率则分别为56.97%、24.80%、7.08%;系统内1.5 m、7.5 m观测点处光合有效辐射量和透光率受林木的遮荫影响较大,其它各测点处受遮荫影响较小,并且林木的遮荫在15 m范围内。
段伟王保平孟伟乔杰王炜炜杨海清崔令军苏凌燕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网玉米生长期透光率
杨树-小麦林网系统光量变化特征的研究
2015年
以杨树-小麦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10―2012年对不同林龄杨树林网内11个测点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光量分布和透光率变化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光合有效辐射随着离林带距离的增加逐渐增大。与对照相比,离林带15 m范围内各测点光合有效辐射显著降低,而15 m外的各测点则无显著变化。随杨树林龄的增加,15 m范围内各测点透光率显著降低,15 m范围外各测点透光率则无显著变化。当d/h(测点离林带的距离与林带树高的比值)为0.1、0.5和1.0时,其透光率分别为41.95%、74.97%和93.00%,受遮荫率则分别为58.05%、25.03%和7.00%。采用理查德方程可有效拟合各测点透光率与其d/h值之间的关系,据此可预测林网内不同位点的透光率。
段伟王保平乔杰王炜炜杨海清于森淼崔令军杨鑫钰
关键词:透光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