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振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地形
  • 3篇微地形
  • 2篇植物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群落
  • 1篇多样性
  • 1篇养分
  • 1篇真菌多样性
  • 1篇植被
  • 1篇栓皮栎
  • 1篇太行山片麻岩...
  • 1篇土层
  • 1篇土层厚度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养分
  • 1篇阈值
  • 1篇外生菌根
  • 1篇外生菌根真菌
  • 1篇物种

机构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4篇贾黎明
  • 4篇魏松坡
  • 4篇袁振
  • 2篇刘龙龙
  • 2篇张亚雄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微地形表层土壤养分异质性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以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7种微地形(坡顶、塌陷、巨石背阴、缓台、陡坎、谷坡、U形沟)及原状坡的表层土壤养分测定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之间表层土壤养分的异质性,为片麻岩山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微地形、坡向、风化层厚度均影响了表层土壤养分的变化,而微地形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子。(2)微地形的表层土壤养分特征多数优于原状坡。其中,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处有机质含量最大(68.94g/kg,60.71g/kg,62.77g/kg),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和原状坡,坡顶处最小(22.58g/kg)。(3)全氮与全磷含量规律基本一致,都在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处最大,缓台和坡顶处较小。全钾含量在坡顶、陡坎、谷坡处最大(11.88g/kg,12.56g/kg,11.67g/kg),塌陷、巨石背阴处较小(9.39g/kg,9.69g/kg)。(4)碱解氮含量在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处最大(6.87mg/kg,6.54mg/kg,5.93mg/kg),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及原状坡,坡顶处最小(3.75mg/kg)。U形沟处速效磷含量最大(3.55mg/kg),塌陷、巨石背阴、陡坎和谷坡次之,这5种微地形显著高于坡顶和原状坡,坡顶处最小(1.27mg/kg)。速效钾含量在坡顶、陡坎达到最大(60.09mg/kg,58.27mg/kg),这2种微地形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和原状坡。(5)通过对7种微地形和原状坡的3个坡向的表层土壤养分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的土壤养分条件最好,坡顶和原状坡的土壤养分条件最差。
袁振魏松坡贾黎明张亚雄刘龙龙
关键词:微地形土壤养分灰色关联分析
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微地形植物群落异质性被引量:11
2017年
微地形是导致植物群落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地形因子,探讨不同微地形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对于困难立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片麻岩山区内的微地形及原状坡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坡顶、塌陷、巨石背阴、缓台、陡坎、谷坡和U形沟7种微地形的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原状坡的差异,为片麻岩山区植被的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微地形与原状坡在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微地形植被平均高、盖度和生物量多优于原状坡(33.64 cm、59.61%、291.79 g/m2),其中以U形沟(49.12 cm、78.02%、574.84 g/m2)、塌陷(50.94 cm、74.81%、570.50 g/m2)最为显著,陡坎(30.65 cm、62.49%、89.13 g/m2)和坡顶(28.73 cm、52.67%、78.36 g/m2)较差。植物群落多样性方面,在各个微地形及原状坡中,谷坡与原状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相似,物种较少,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布较均匀;缓台和U形沟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最优,且这两种微地形物种丰富且分布均匀;塌陷、巨石背阴、坡顶属于单优势种群落,物种种类少且分布不均匀,优势种的优势地位突出;陡坎虽然物种丰富,但是多样性指数较低,而且大都是伴生种或偶见种,且分布最不均匀。因此从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角度看,U形沟、塌陷、缓台是最有利于植被生长的微地形,是片麻岩山区进行植被恢复的较好选择。
袁振魏松坡贾黎明张亚雄刘龙龙刘正立
关键词:微地形多样性物种组成
太行山片麻岩地区微地形土层厚度特征及其植被生长阈值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片麻岩山区不同微地形土层厚度的分异特征,明确植物生物量、平均高、盖度对土层厚度的响应规律,计算出各指标对应的土层厚度阈值,以期为片麻岩山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种微地形及原状坡的土层厚度、植物群落特征数据为基础,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影响片麻岩山区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之间土层厚度的异质性,并运用拐点探测分析软件Change-point analyzer 2.3探讨不同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指标对应的土层厚度阈值。【结果】由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土层厚度、微地形均影响了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的变化,而土层厚度是引起这种变化的首要因子;片麻岩山区土层浅薄,平均厚度15 cm,微地形的土层厚度多数高于原状坡,其中,U形沟、塌陷和巨石背阴的土层厚度最大(23.1,21.3和21.8 cm),显著高于其他微地形和原状坡(P<0.05),坡顶、陡坎的土层厚度最小(4.2和7.9 cm);通过对土层厚度进行拐点探测分析,得出随着土层厚度的不断增加,植被生物量、平均高、盖度也逐渐增加,当土层厚度增加到12.5 cm时,生物量从201 g·m^(-2)跃迁到275 g·m^(-2),即当土层厚度小于阈值12.5 cm时,植被生物量增长缓慢,大于12.5 cm时则增长迅速;同理,当植物平均高从30 cm跃迁到40 cm时,土层厚度阈值为9.4 cm;当盖度从38%跃迁到51%时,土层厚度阈值为10.5 cm。【结论】片麻岩山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随着土层厚度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P<0.05),表明土层厚度是限制片麻岩山区植被生长的重要因子。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掌握片麻岩山区土层厚度的空间异质性及阈值,优先在土层厚度大于10.5 cm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整个片麻岩山区植被的重建。
袁振陈美谕贾黎明魏松坡
关键词:微地形土层厚度阈值
太行山片麻岩区栓皮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被引量:8
2018年
以太行山片麻岩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常规测序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并鉴定了与其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最终共划分出18种栓皮栎外生菌根形态类型。高通量测序得到394个外生菌根真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隶属于11目23科30属。其中栓皮栎外生菌根核心菌群(core microbiome)共9属17个OTUs,总相对多度达65.16%。样地1与样地2中样本的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但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核心菌群在2个样地中的分布不同,其中红菇属Russula、牛肝菌属Boletus、粉孢牛肝菌属Tylopilus、硬皮地星属Astraeus主要分布于位于阳坡的样地1,而空团菌属Cenococcum、小球孢盘菌属Sphaerosporella、锁瑚菌属Clavulina、丝盖伞属Inocybe主要分布于位于阴坡的样地2,毛革菌属Tomentella在两个样地的分布相似。
魏松坡宋怡静贾黎明袁振
关键词:外生菌根真菌ILLUMINA栓皮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