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璞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更多>>
- 氧化铪废料碱分解工艺研究
- 氧化铪圆片靶材镀膜过程利用率低(一般低于10%),多年工业生产残存了大量的氧化铪靶材废料。氧化铪靶材在制备过程中经过高温烧结处理,靶材的密度接近理论密度(9.68 g·cm-3)的90%,氧化铪薄膜的制备主要通过电子束蒸...
- 孙玉璞
- 关键词:氢氧化钾碱分解分解率
- 文献传递
- 铸态锆钇合金的固溶度扩展及组织演变
-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锆钇电弧熔炼合金进行表征,精确测定了合金中αZr相的点阵参数,研究了Y元素在合金中固溶度扩展和分布规律,分析了Y含量及热处理退火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
- 彭家庆陈洋吴明闫国庆孙玉璞王淼王力军
- 关键词:锆合金退火处理
- 有机硅溶胶各组分含量对ZrH1.8表面涂层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以硅酸乙酯(TEOS)、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异丙醇(IPA)和去离子水(H2O)为主要原料制备有机硅溶胶,并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在氢化锆(ZrH1.8)表面制备了溶胶涂层。热失重-差热分析(DSC—TGA)显示,经180℃干燥或600℃烧结处理,涂层物质分别处于阶段稳定状态。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溶胶各组分含量对溶胶粘度的影响,结合单次浸渍提拉涂层样品经180℃干燥和600℃烧结处理后增重率(WGR)及形貌变化,筛选出氢化锆表面制备涂层溶胶各组分最佳摩尔配比为nTEOS:nA171:nPA:nH2O=1:1:5:nH2O(nH2O=4.0~8.0),在此条件下所制备的溶胶,粘度范围为4.2~4.8mPa·S,180℃干燥涂层样品增重率范围为0.10%~0.12%,涂层表面均匀无裂纹,涂层厚度约为0.8~1.0μm;600℃烧结涂层样品增重率范围为0.16%~0.18%,涂层表面存在微裂纹,但无明显崩落,烧结过程伴随涂层致密化,涂层厚度约为0.6μm。
- 吴明陈洋彭家庆闫国庆孙玉璞王力军
- 关键词:溶胶-凝胶涂层形貌
- 氢化锆表面KH570/A171改性硅溶胶膜层结构及性能被引量:4
- 2018年
- 以硅酸乙酯(TEOS)、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KH570)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A171)等为主要原料制备硅烷偶联剂KH570/A171改性硅溶胶,进而采用浸渍提拉法在氢化锆表面制备溶胶膜层。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硅烷偶联剂能有效参与溶胶共聚反应。透射电镜(TEM)分析表明,硅烷偶联剂的逐一加入有利于胶粒粒径细化,提高和维持胶粒之间亲和能力。扫描电镜(SEM)分析显示,使用硅烷偶联剂KH570和A171改性的有机硅溶胶,可在氢化锆表面制备干燥后无裂纹溶胶膜层,烧结溶胶膜层存在微裂纹而无明显崩落;溶胶膜层表面元素分布均匀,烧结后存在碳残余。真空热放氢实验表明,在氢化锆表面制备的烧结硅溶胶膜层,起到了阻氢渗透的作用。600℃二氧化碳气氛中,烧结硅溶胶膜层具备阻碍氧渗透能力,对氢化锆基体有抗高温氧化作用。
- 吴明陈洋闫国庆彭家庆孙玉璞王力军
- 关键词:溶胶-凝胶抗氧化硅烷偶联剂
- 氧化铪废料碱分解工艺研究
- 2017年
- 以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锂为分解剂对氧化铪靶材废料进行了碱分解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在500~800℃范围内,分解剂与氧化铪摩尔比3∶1,反应时间2 h,氧化铪粒度38~45μm时,选择KOH为碱分解剂,氧化铪的分解率明显高于选用其他两种分解剂的分解率,因此选择氢氧化钾为分解剂进行氧化铪靶材废料的碱分解实验。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配比、原料粒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氧化铪分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物料配比、反应时间和减小原料粒径均能提高氧化铪的分解率,在温度为800℃,氢氧化钾与氧化铪的摩尔比2.7∶1.0,原料粒度45~53μm,反应时间2 h的实验条件下,氧化铪的分解率可达到96%以上。研究配比对产物影响表明:当KOH/HfO_2摩尔比为3∶1,高于理论值(2∶1)时,发生反应:HfO_2+2KOH=K_2HfO_3;KOH/HfO_2摩尔比为1∶1时,在反应的初始阶段,氢氧化钾与氧化铪反应生成K_2HfO_3,K_2HfO_3包裹在颗粒表面与氧化铪继续发生反应:K_2HfO_3+HfO_2=K_2Hf_2O_5,生成K_2Hf_2O_5。
- 孙玉璞张建东吴明闫国庆彭家庆王力军
- 关键词:氢氧化钾碱分解分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