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广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篇近红外
  • 2篇近红外光
  • 2篇近红外光谱
  • 2篇光谱
  • 2篇红外
  • 2篇红外光
  • 2篇红外光谱
  • 1篇信号
  • 1篇信号提取
  • 1篇血糖
  • 1篇谱学
  • 1篇光谱学
  • 1篇仿体
  • 1篇差动
  • 1篇差动式

机构

  • 3篇天津大学

作者

  • 3篇徐可欣
  • 3篇刘蓉
  • 3篇韩广
  • 2篇于旭耀
  • 1篇李晨曦
  • 1篇蒋景英
  • 1篇夏丹丹
  • 1篇王姣

传媒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光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人体浮动基准位置的存在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提出了基于浮动基准位置的参考测量方法,有望实现血糖浓度的在体相对测量。基于定态漫射方程在半无限介质中的解析解,分析了浮动基准位置满足的函数关系式;基于Monte Carlo模拟方法,考察了三层皮肤模型在1000~1400nm波段内浮动基准位置的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了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对浮动基准位置的影响;搭建了基于超辐射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多环光纤束检测系统,初步验证了浮动基准位置在人体中的存在性。模拟结果表明,三层皮肤模型在1000~1400nm波段内存在浮动基准位置且具有波长特性,散射系数变化对基准位置的影响大于吸收系数,表皮层厚度差异的影响大于真皮层。三位志愿者的在体实验表明,人体手掌在1050、1219、1314nm处均存在浮动基准位置,位于径向检测距离1.25~1.75mm之间,实验结果小于模拟结果,最大偏差达0.75mm。该结果对指导浮动基准测量光纤探头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姣刘蓉于旭耀韩广徐可欣
关键词:光谱学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无创血糖检测中基于差动式浮动基准测量的有效信号提取被引量:9
2018年
近红外光谱的相对测量对实现人体血糖浓度的在体高精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离体检测中常用的相似背景扣除以及双光路设计等方法不适合人体的复杂背景变化,而基于位置的参考测量方法被认为是有希望实现在体参考测量的方法之一。因此课题组提出差动式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来实现在体的相对测量。差动式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参考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径向检测距离的确定和差动检测信号中有效信号提取的问题。在差动式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NAS(net analyte signal)-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SPXY(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s)-PLS(partial least square)的差动浮动基准测量方法,在离体实验中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过该方法处理后,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明显降低,相关系数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该方法在人体实验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处理后所建模型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有了明显改善。
韩广刘蓉徐可欣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无创血糖近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的仿体实验验证被引量:3
2017年
在近红外无创血糖测量中,由葡萄糖引起的信号变化十分微弱,极易受到人体背景、测量仪器、周围环境等变化的影响,限制了无创血糖检测的精度。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应用浮动基准位置理论进行背景变异的校正。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与人体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浮动基准位置会因人而异。通过对人体手掌三层皮肤模型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发现其在1 000~1 700nm近红外波段的浮动基准位置基本处于距光源径向距离2mm附近。为了提高浮动基准位置理论在不同人体之间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近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即以径向距离2mm处作为参考位置进行背景干扰的修正,并通过仿体实验验证其效果。选取与人体手掌皮肤模型的浮动基准位置较为接近的2%和3%浓度的Intralipid仿体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近浮动基准修正法可以消减光源漂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高数据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对不同葡萄糖含量的2%和3%浓度的Intralipid溶液进行多次漫反射信号采集并建立葡萄糖浓度预测模型,发现修正后的回归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降低了38.51%~79.98%和29.72%~52.22%,说明该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消除两个测量位置处共同的背景干扰,提高校正模型的预测精度。仿体实验验证的结果,为下一步近浮动基准参考测量方法的在体测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夏丹丹韩广于旭耀李晨曦刘蓉蒋景英徐可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