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自芳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4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儿童
  • 3篇教养方式
  • 3篇精神卫生
  • 3篇创伤
  • 2篇大学生
  • 2篇因特网
  • 2篇受虐
  • 2篇童期
  • 2篇虐待
  • 2篇虐待儿童
  • 2篇气质
  • 2篇自杀
  • 2篇小学生
  • 2篇儿童期
  • 2篇儿童期受虐
  • 2篇父母教养方式
  • 1篇大学生自杀
  • 1篇大学生自杀意...
  • 1篇学龄
  • 1篇遗弃

机构

  • 9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王莉
  • 9篇马自芳
  • 6篇唐颖
  • 6篇胡瑞杰
  • 3篇邢玉梅
  • 1篇王祝欣
  • 1篇郝志红

传媒

  • 5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中国校医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学生网络欺凌与自杀行为关联性研究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了解太原市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流行状况及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二、大三年级各随机选取2个院(系)共4 01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欺凌情况、自杀行为等。结果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总报告率为19.42%,其中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60%,11.49%和6.16%,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0.8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网络欺凌、欺凌-受欺凌与自杀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2,2.97,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尤其是遭受网络欺凌或同时实施和遭受网络欺凌可能会增加学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在降低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遭受网络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自杀等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张艺川曹鑫宇马自芳王庆文曹晓琪王莉
关键词:因特网暴力自杀
太原市母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伤害倾向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影响,为进行高危人群个性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的10所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2 854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过去1年有660名(23.1%)儿童发生过非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倾向儿童109例,伤害倾向的发生率为3.8%(109/2 854),最主要的伤害类型是跌落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χ~2值分别为7.680,7.171,7.277,4.492,P值均<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型教养方式是儿童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危险因素(B值分别为0.653,0.533,P值均<0.05)。结论母亲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倾向,不良的教养方式增加伤害倾向的发生风险。在进行伤害干预时,应关注来自母亲的影响因素。
唐颖郝志红胡瑞杰邢玉梅马自芳薛钟瑜王莉
关键词:母亲精神卫生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男生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5.22,4.39,7.53),父母离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各因子报告率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χ^2值分别为86.80,134.06,130.18,175.64,118.46);除躯体忽视外,独生子女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因子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χ^2值分别为9.44,12.44,21.18,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实施网络欺凌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伪造欺诈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9.35,5.59,5.83,7.57),独生子女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9,3.74,4.78,4.40),父母离异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学生(t值分别为6.99,6.78,8.04,1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大学生儿童期各虐待因子与实施网络欺凌状况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0,0.11,0.05,10.08,0.06,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
田苗马自芳薛钟瑜宋雅琼李甄娅王庆文曹晓琪王莉
关键词:虐待儿童因特网精神卫生
大关县小学生非故意伤害倾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调查大关县小学生非故意伤害倾性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高危人群的非故意伤害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大关县五所小学4~6年级1 084名在校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在调查的1 084名小学生中,过去一年具有非故意伤害倾性学生114例,伤害倾性的发生率为10.5%,最主要的伤害类型是锐器伤,伤害认知得分及格率为5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所在地为镇(OR=0.655,95%CI:0.450~0.953)、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大学(OR=0.483,95%CI:0.295~0.790)是非故意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性别男(OR=1.706,95%CI:1.314~2.215)、留守学生(OR=1.646,95%CI:1.216~2.228)是非故意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大学(OR=0.406,95%CI:0.223~0.739)、高中及中专(OR=0.388,95%CI:0.155~0.972)是非故意伤害倾性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大关县小学生非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较为明确,应以高危人群为重点干预对象,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伤害预防的投入力度。
唐颖薛钟瑜何正艳胡瑞杰马自芳邢玉梅王莉
关键词:统计学
云南省某县小学生非故意伤害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调查某县小学生非故意伤害认知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的开展非故意伤害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某县5所小学1084名小学生进行非故意伤害知识现况调查。结果小学生伤害有关知识最高得分42分,最低得分2分,平均得分30.02分,伤害知识总得分及格率为61.4%。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小学所在地为镇(OR=2.100,95%CI:1.463~3.017)和村(OR=3.908,95%CI:1.639~9.319)、母亲职业为工人(OR=4.417,95%CI:1.402~13.916)是伤害知识得分不及格的危险因素,而高年级(OR=0.527,95%CI:0.368~0.755)是伤害知识得分不及格的保护因素。结论小学生对非故意伤害相关知识认识不够,应积极开展有关伤害预防与应急处置的教育干预,尤其要将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为镇/村、母亲职业为工人的学生作为重点干预人群。
唐颖薛钟瑜何正艳胡瑞杰马自芳邢玉梅王莉
关键词:知识
264名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及其伤害认知现状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调查大关县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及认知现状,并探讨伤害认知影响因素,为开展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大关县5所小学264名4~6年级在校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264名留守儿童中,过去1年内131名发生过非故意伤害,发生非故意伤害252人次,42人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主要的非故意伤害类型是跌落伤(20.45%)。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734、12.771,P<0.05)。留守儿童伤害认知得分最高42分,最低2分,148人伤害认知得分及格。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所在地为乡镇(OR=0.467,95%CI:0.227~0.959)、四年级(OR=0.362,95%CI:0.179~0.731)是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得分及格的危险因素,而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OR=2.707,95%CI:1.421~5.160)是知识得分及格的保护因素。结论大关县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较高且对非故意伤害知识认知不足,应积极开展有关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的干预,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
马自芳唐颖胡瑞杰薛钟瑜王莉
关键词:儿童流行病学健康知识事故预防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联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曹鑫宇马自芳田苗宋雅琼李甄娅王庆文曹晓琪王莉
关键词:虐待儿童自杀精神卫生
太原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对非故意伤害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气质类型对非故意伤害的影响,为预防儿童非故意伤害采取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4—10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抽取小学四、五年级2 644名学生分别进行非故意伤害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气质问卷调查。结果 2 644名小学生中,非故意伤害检出率为22.8%。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和气质类型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均不同(F值分别为5.269,4.995,P值均<0.01);教养方式与气质类型对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频次的影响有交互作用(F=170.525,P<0.01)。当教养方式为专制型时,相对于易养型气质类型,难养型、中间偏易养型是非故意伤害倾性的保护因素(B值分别为-116.611,-119.204,P值均<0.05);当教养方式为不一致型时,相对于易养型气质类型,中间偏易养型是非故意伤害倾性的保护因素(B=-246.178,P=0.001),启动缓慢型是危险因素(B=212.175,P<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除直接影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外,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类型的组合对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影响不同。
胡瑞杰康辉唐颖马自芳薛钟瑜王莉王祝欣
关键词:气质儿童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运动伤害的影响:儿童气质的中介作用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儿童气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运动伤害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太原市8所小学2 212名四、五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运动伤害发生率为33.3%。男童运动伤害发生率(37.9%)高于女童(28.2%)(x^2=22.688,P<0.001)。除FFI(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外,各因子得分越高,儿童发生运动伤害的可能性越大(均有P<0.05)。活动水平、节律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坚持性各维度得分越高,儿童发生运动伤害的可能性越大(均有P<0.05)。儿童气质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运动伤害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8%;儿童气质在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运动伤害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4%。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对运动伤害的发生均存在一定的影响,父母避免采用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儿童运动伤害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马自芳唐颖胡瑞杰薛钟瑜王莉李济
关键词:儿童教养方式气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