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川

作品数:4 被引量:7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沙地
  • 4篇科尔沁沙地
  • 2篇土壤
  • 2篇土壤特性
  • 2篇群落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地下生物量
  • 1篇性状
  • 1篇叶干物质含量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片
  • 1篇植物生物量
  • 1篇沙丘
  • 1篇生境
  • 1篇生物量
  • 1篇化学计量
  • 1篇化学计量学
  • 1篇功能型
  • 1篇比叶面积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赵学勇
  • 4篇左小安
  • 4篇周欣
  • 4篇吕朋
  • 4篇刘川
  • 2篇罗永清
  • 2篇岳祥飞
  • 1篇王少昆
  • 1篇张婧
  • 1篇张建鹏

传媒

  • 2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植物及叶片的C、N元素计量特征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研究科尔沁沙地植物及叶片的C、N元素在沙丘固定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差异及变化规律,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草地4种生境上分别采集整株植物样品和叶片样品,测定其C、N元素含量,并在群落水平和功能型水平上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沙丘的固定,植物群落及群落叶片的C含量逐渐上升而N含量逐渐下降,且C含量的变异系数较N含量小;(2)各生境植物及叶片C、N含量表现为灌木>一年生植物、C3植物>C4植物、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各功能型植物的C、N含量正相关于其叶片的C、N含量;(3)沿沙丘固定梯度,一年生、C4与非豆科植物及其叶片C含量趋于上升,而一年生、多年生、C3、非豆科植物及其叶片N含量趋于下降。沙丘固定过程中群落C含量的变化主要源于一年生、C4、非豆科植物,而N含量的下降则受草本、C3、非豆科植物的共同影响。适当补植灌木、C3植物、豆科植物对于该地区的固C效率和生物固N以及改良土壤肥力会起到积极作用。
周欣左小安赵学勇刘川罗永清岳祥飞吕朋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生境功能型化学计量学
科尔沁沙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特性关系的DCA、CCA及DCCA分析被引量:31
2015年
基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群落类型24个样地的野外调查,选取11个土壤因子,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分析沙地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DCA、CCA和DCCA的物种排序第1轴代表的土壤特性梯度一致,其解释总方差超过33%,即土壤碳氮含量、p H、电导率、容重、粘粉粒等共同的梯度决定了群落生境的变化,影响着沙地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格局;3种排序法的物种排序第2轴土壤因子的相关性有较大差异,DCA第2轴仅与土壤细沙含量显著正相关,CCA第2轴与土壤碳氮比和细沙含量显著负相关,DCCA第2轴与土壤碳氮比和细沙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粗沙含量显著负相关。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与DCA、CCA和DCCA前2个排序轴存在显著二元线性关系,且Shannon指数的拟合程度好于Simpson指数。3种排序分析方法中,CCA物种排序前两轴的累计解释方差(58.6%)高于DCA和DCCA,因此CCA排序法更适合于沙地植被分布格局研究及其环境的解释。
周欣左小安赵学勇王少昆刘川张婧吕朋张建鹏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群落DCACCADCCA土壤特性
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解沙丘固定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特点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比较了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4种生境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并分4层土壤深度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的演变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0~10cm土层地下生物量最大,随着沙丘的固定,地下10~20、20~40、40~60cm深度土层的生物量显著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依次增大,分别为2.20、98.10、131.41、190.38g·m-2,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依次为10.44、1.67、0.81、1.18;(2)随着沙丘的固定,表层土壤容重由1.62g·cm3下降到1.33g·cm3,各土层的粉沙和极细沙的占比依次增加,中沙比例依次减小,土壤碳氮含量、碳氮比、pH值、电导率均逐渐增加;(3)地上、地下生物量均与表层土壤碳氮含量、pH值、电导率显著正相关,土壤碳、氮含量均与pH值、电导率、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沙丘恢复过程中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与表层土壤颗粒细化、营养物质增多、水分增加密切相关,土壤-植被系统构成了有机的综合体。
周欣左小安赵学勇刘川罗永清岳祥飞吕朋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特性
科尔沁沙地植物功能性状的尺度变异及关联被引量:17
2016年
调查了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18个样地的物种组成,测定了28种植物的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等3个植物功能性状,并用性状梯度分析法对3个功能性状在群落水平上的变化进行了分解,研究了沙丘固定过程中的植物功能性状的尺度变异及其与生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沙丘的固定,群落平均LA逐渐增大,群落平均SLA及LDMC在半固定沙丘上最小;(2)群落平均SLA的生态位宽度随着沙丘固定程度依次减小,流动、半固定沙丘植物群落的适应能力较固定沙丘更强;(3)沙丘固定过程中物种性状值的变化与群落内共生植物种性状间变异的关联相比于群落间性状的变异更密切。沙丘固定导致了物种LA与LDMC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两性状在群落间的依赖性比群落内的强。物种在群落内和群落间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适应沙丘固定过程生境的变化。
周欣左小安赵学勇刘川吕朋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