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阳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参数的关系。方法对2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血栓弹力图测定AR率,同时检测上述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中RBC体积分布宽度(RDW)、PLT计数、PLT平均体积(MPV)、PLT分布宽度(PDW)、PLT压积(PCT)。结果211例急性脑梗死中AR 33例(15.64%)、阿司匹林半抵抗(ASR)30例(14.22%)、阿司匹林敏感(AS)148例(70.14%)。AR组、ASR组和AS组ROW、PLT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ASR组PLT计数明显高于AS组及AR组;AR、ASR和AS 3组之间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及ASR组MP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中PLT和MPV的升高对AR的诊治、临床用药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吴学兵卢凌鹏余志良姚晓阳谢钰帆李志兰李博沈海涛
-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红细胞参数血小板参数
- 口服谷氨酰胺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观察口服谷氨酰胺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10例糖耐量异常者、10例病程<1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10例病程≥1年而<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10例病程≥5而<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10例病程≥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10例非肥胖健康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间隔1个月先后口服75 g葡萄糖及30 g谷氨酰胺,在服药前(0 min)及口服药物后30、60、90和120 min分别留血,检测血浆GLP-1、胰岛素以及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口服75 g葡萄糖后,健康人及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GLP-1水平均升高,健康人的GLP-1分泌高峰在30 min(6.167 ng·ml-1),糖耐量异常者、病程<1年、病程≥1年而<5年、病程≥5年而<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GLP-1的分泌高峰也在30 min(分别为4.195、3.706、3.794、3.000 ng·ml-1),病程≥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GLP-1的分泌高峰在60 min(3.923 ng·ml-1)。口服30 g谷氨酰胺后,所有的受试者的血浆GLP-1的水平也均升高,健康人、糖耐量异常者以及病程<1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GLP-1分泌高峰均在30 min(分别为5.488、3.719、3.718 ng·ml-1),病程≥1年而<5年、病程≥5年而<10年以及病程≥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GLP-1分泌高峰在60 min(分别为3.667、2.399、2.368 ng·ml-1)。结论: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GLP-1分泌缺陷,口服葡萄糖刺激的GLP-1分泌峰值随糖尿病病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口服30 g谷氨酰胺可以促进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GLP-1的分泌,并且不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谷氨酰胺通过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GLP-1的分泌,可能可以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中发挥作用。
- 成玮邓云黄勤姚晓阳金文琪李丽华吴铱达彭嵘贝鹏剑陈荔萍汤似韫王华
-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2型糖尿病谷氨酰胺胰高血糖素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水平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配对,收集同期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体检且无ACS病史的100例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血清抗Car P抗体水平分为阴性组(n=108)和阳性组(n=92),阳性组分为低水平组(n=53,<抗Car P抗体水平中位检测值)和高水平组(n=39,≥抗Car P抗体水平中位检测值)。根据颈动脉斑块检查结果将ACS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23)、稳定斑块组(n=34)和不稳定斑块组(n=43)。比较ACS患者与体检者的临床特征,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ACS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肌钙蛋白水平,以及不同抗Car P抗体水平研究对象ACS的检出率和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结果ACS患者的吸烟比例、饮酒比例、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脂血症比例、体重指数、收缩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抗Car P抗体水平、不稳定颈动脉斑块比例均高于体检者(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肌钙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抗Car P抗体水平、抗Car P抗体阳性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肌钙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P<0.05)。高水平组ACS的检出率和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比例最高,阴性组、低水平组、高水平组ACS的检出率和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抗Car P抗体与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与ACS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姚晓阳卢凌鹏沈海涛张传富刘路遥蒋秀娣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
-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CS患者纳入疾病组,36例非ACS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纳入疾病对照组,同一时期41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应用自建微阵列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三组抗CarP抗体表达水平,分析抗CarP抗体对ACS患者的诊断效能,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抗CarP抗体表达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疾病组的抗CarP抗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1)。疾病组患者的抗CarP抗体检测诊断ACS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6,P<0.05),诊断ACS的准确度为89.53%、灵敏度为89.61%、特异度为88.89%、阳性预测值为98.57%、阴性预测值为50.00%。疾病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软斑和混合斑)比例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P<0.05),颈动脉稳定斑块(硬斑)比例及严重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疾病对照组(均P<0.05)。疾病组患者抗CarP抗体表达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呈正相关(P<0.05),与颈动脉稳定斑块呈负相关(P<0.05)。结论抗CarP抗体在ACS患者中的高表达及其在诊断ACS时所表现的高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性,使其有望成为早期诊断ACS及评估预后的血清学补充指标。不仅如此,抗CarP抗体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更使得其有望成为预测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重要指标。
- 姚晓阳卢凌鹏沈海涛马金苗徐正刘路遥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