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雪晶

作品数:7 被引量:206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农村
  • 3篇农村居民
  • 3篇农村居民点
  • 3篇居民点
  • 3篇村居
  • 2篇人居
  • 2篇人居环境
  • 2篇农村居民点用...
  • 2篇农村居民点整...
  • 2篇区域规划
  • 2篇主体功能区
  • 2篇主体功能区规...
  • 2篇居民点用地
  • 2篇居民点整理
  • 2篇功能区
  • 2篇功能区规划
  • 2篇城乡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服务

机构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7篇谭雪晶
  • 6篇姜广辉
  • 5篇张凤荣
  • 3篇霍荟阁
  • 2篇赵婷婷
  • 2篇付晶
  • 1篇张瑞娟
  • 1篇唐莹
  • 1篇宫攀
  • 1篇段增强
  • 1篇张景奇
  • 1篇韩连盛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11年
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缓解用地矛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内涵的基础上,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布局优化两个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与简要评价。指出现有研究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指导理论;同时现有研究多将城乡建设用地分开研究,对城乡建设用地内在机理剖析不足。提出未来的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研究应将城乡建设用地视为整体,并注重方法研究和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注重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中利益关系调整,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制度政策的研究,为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提供一个清晰的制度框架。
唐莹谭雪晶张景奇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
北京国土空间结构与未来空间秩序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框架被引量:15
2011年
分析国土空间结构现状,规范国土开发的空间秩序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部分之一。本文从服务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角度,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信息熵等方法,刻画北京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空间结构间均衡和稳定程度,并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分析了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揭示了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空间结构和规范空间秩序的原则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国土空间结构呈明显的圈层结构以及"三多三少"的特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日渐萎缩,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偏移,国土开发趋于无序。未来北京市国土利用应充分体现首都的功能和特色,严格管制生态人文关键区域、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开发东南、控制西北、保护西部,严控城市发展边缘,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顺序进行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而四类功能区则应分别按照疏解、控制、集聚、保护的原则发展,共同构建北京市城乡协调、疏密有度、协调清晰的国土利用总格局。
姜广辉付晶谭雪晶宫攀张瑞娟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秩序人居环境
北京山区耕地质量变化及未来趋势模拟被引量:89
2010年
准确把握区域耕地质量现状、空间分布以及未来变化,对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平衡与管理向数量-质量综合平衡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应用GIS空间分析与模拟技术,在对北京山区耕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的耕地质量变化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993-2004年北京山区以及各地貌类型区域耕地质量处于总体提高态势,耕地质量的提高主要是耕地布局优化的结果。2004-2015年,北京山区耕地总体质量将继续提高,但总体幅度有所减小;同时,不同区域耕地质量变化出现分异,山区和半山区耕地质量仍然不断增加,平原区耕地质量则出现了降低现象。未来耕地保护工作中,要把耕地布局优化作为保护与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注意选择新增耕地的立地条件,保证新增耕地质量;并统筹考虑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在不断提高地力的同时,通过经济手段的实施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姜广辉赵婷婷段增强张凤荣霍荟阁谭雪晶
关键词:土地利用区域规划耕地质量
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国土开发强度分析——以北京市为例被引量:25
2011年
研究目的: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承载效率、国土开发支持能力及其匹配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北京市国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方法: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土开发强度概念的界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国土开发强度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具有大都市共性,开发强度较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存在与自然本底条件、城市化进程、首都功能不匹配等问题。研究结论:北京未来应充分考虑首都国土空间独有的战略价值,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国土开发,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同时,对不同的发展区域应采取差别化的国土开发和空间结构重组策略,促进区域空间秩序的协调。
谭雪晶姜广辉付晶霍荟阁张凤荣
关键词: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规划人居环境
论城乡互动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
2009年
农村居民点功能的演变方向以及城乡要素流转速度的加快使得农村居民点的发展需立足于城乡互动,当前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不适性。因此,应加强城乡互动条件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进而对城乡互动加速条件下如何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中的城乡规划设计与制度规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
姜广辉张凤荣韩连盛谭雪晶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城乡互动城乡统筹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服务功能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该文使用同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采用了不同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北京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图,分析了现行土地分类下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农用土地存在及其结构,测算了其所具有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点作为一种混合地类存在,具有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些生态服务类型的存在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生态环境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生态服务功能组成发生着规律性变化。研究结果对于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与城镇用地增加的挂钩"工作的开展、建立区域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姜广辉张凤荣谭雪晶霍荟阁赵婷婷
关键词:区域规划农村居民点生态服务功能土地利用分类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被引量:63
2008年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巨大差异性,其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应坚持分类整治的原则。该文基于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类型、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基础4方面考虑,选取相关定量指标,采用可达性测算、适宜性评价、聚类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在农村居民点斑块水平上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积极发展型、内部挖潜型、自然衰退型、搬迁兼并型4类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类型,进而分析了其用地特点和空间结构调整方向。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及适宜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姜广辉张凤荣谭雪晶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空间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