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大龙

作品数:19 被引量:160H指数:7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土壤
  • 10篇微生物
  • 9篇土壤微生物
  • 6篇群落
  • 5篇微生物群落
  • 4篇群落结构
  • 4篇磷脂脂肪酸
  • 3篇扎龙湿地
  • 3篇生物群落
  • 3篇湿地
  • 3篇土壤微生物群...
  • 3篇土壤微生物群...
  • 3篇微生物群落结...
  • 3篇教学
  • 2篇地理
  • 2篇地理学
  • 2篇冻土
  • 2篇冻土区
  • 2篇多年冻土
  • 2篇多年冻土区

机构

  • 18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环境管理...

作者

  • 18篇马大龙
  • 9篇臧淑英
  • 6篇王璐璐
  • 6篇李森森
  • 4篇李莹
  • 3篇苑亚茹
  • 1篇尤孟阳
  • 1篇张冬有
  • 1篇韩晓增
  • 1篇张栩嘉
  • 1篇温瑀
  • 1篇邹文秀
  • 1篇王忠良
  • 1篇李娜
  • 1篇张鹏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科教文汇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科教导刊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通量测序分析大兴安岭典型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被引量:31
2021年
【背景】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而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寒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究大兴安岭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3种典型森林(白桦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3种林型中共获得2 786个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隶属于38门531属,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31.45%-40.32%)、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14.24%-40.16%)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7.13%-22.15%);1803个真菌OTU隶属于8门263属,其中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40.43%-62.75%)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35.81%-53.68%)。主坐标分析表明,3种林型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组间差异远大于组内差异。Mantel检验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结构与pH、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和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pH的相关性系数最大;真菌群落结构与SWC、TN和TP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TN的相关性系数最大。冗余分析结果发现,TP与变形菌门、担子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TN和SWC与酸杆菌门、子囊菌门呈显著正相关,pH与放线菌门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林型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明晰其分布规律及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是把握寒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关键。
姜雪薇马大龙臧淑英张冬有孙弘哲
关键词:林型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
地理学专业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2年
科教融合是我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也是应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新需求和新挑战的有效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将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个案,重点围绕科教融合的制度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科教融合与学研相济的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育人新模式,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治理能力提供思路。
马大龙宋丹丹吴祥文
关键词:科教融合教学模式
积雪覆盖变化对大兴安岭白桦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为了解气候变化情景下积雪覆盖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选取大兴安岭白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遮雪法,探究不同时期自然积雪和遮雪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在积雪形成期最高、植被生长季初期最低,在积雪稳定期遮雪处理下MBC显著高于对照;在积雪稳定期自然积雪下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显著高于遮雪处理(P<0.05);遮雪对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无显著影响(P>0.05).在积雪稳定期和积雪融化期自然积雪下β-葡萄糖苷酶(βG)活性显著高于遮雪;自然积雪下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均在积雪稳定期显著高于遮雪处理(P<0.05);酸性磷酸酶(AP)活性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遮雪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遮雪仅在积雪稳定期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含水率(SWC)、总磷(TP)与MBP、AP呈显著正相关;MBC受土壤总有机碳(TOC)影响较大;铵态氮(NH_(4)^(+)-N)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5);pH是影响NAG、βG的关键环境因子;PER和PPO受环境影响较小(P>0.05).本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受短期遮雪干扰后能够快速恢复,微生物可通过调控自身代谢过程来应对全球变化.
任璐李欣马大龙宋丹丹刘梦洋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积雪
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3
2017年
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将课堂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所在师范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在实习基地选择、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完善成绩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获得较为理想的野外实习教学效果。
马大龙王璐璐李森森孙弘哲
关键词:教学改革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23
2018年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苑亚茹李娜邹文秀尤孟阳韩晓增马大龙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组分长期定位试验黑土
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被引量:3
2017年
植物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和深化,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和验证。本文结合多年野外实践教学经验,以镜泊湖地区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为例,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马大龙孙弘哲王璐璐李森森
关键词:野外实习植物地理学实践教学
黑龙江省森林碳汇及其经济价值的变化分析与潜力预测
2024年
碳中和愿景下,量化森林碳汇有利于制定森林碳战略和碳交易机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抗御力,对守卫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森林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碳税法,分析黑龙江省1999—2018年森林碳储量、碳汇量及其经济价值的变化趋势,并结合GM(1,1)模型对黑龙江省乔木林的碳储量进行预测,从而得到碳达峰目标年的碳汇量和碳汇经济价值的预估值。结果表明:黑龙江森林碳储量由1999—2003年6.96×10^(11)kg增至2014—2018年的9.14×10^(11)kg。其中乔木林碳储量占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的99.51%~99.65%;1999—2018年黑龙江省乔木林的碳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4—2008年的1.68×10^(10)kg·a^(-1)增至2014—2018年的1.76×10^(10)kg·a^(-1),碳汇经济价值受汇率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由2004—2008年的2.06×10^(9)元·a^(-1)降至2014—2018年的1.66×10^(9)元·a^(-1);在研究期内,各龄组中成熟林的平均碳汇量最大,阔叶混交林是森林碳汇的主要贡献者,占乔木林总碳汇量的93.93%,随植树造林力度的增强,人工林的碳汇量占总碳汇量的比重增大;预测到2030年黑龙江省乔木林碳汇量和碳汇经济价值分别为1.80×10^(10)kg·a^(-1)和1.89×10^(9)元·a^(-1)。
徐思若成志影那雪迎张栩嘉马大龙张鹏
关键词:碳储量
松江湿地沉积物细菌T-RFLP分析中PC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被引量:1
2014年
细菌是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沉积物细菌T-RFLP(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中建立与优化PCR体系对进一步研究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以松江湿地沉积物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试验对PCR体系中各因素(模板DNA、Mg2+、dNTPs、引物、Taq酶)进行优化,系统分析各因素对PCR扩增结果的影响,建立最佳PCR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DNA模板30 ng、Mg2+2.0 mmol/L、dNTPs 0.2 mmol/L、引物0.2μmol/L、Taq酶0.5 U。该优化体系确保了沉积物细菌T-RFLP分析过程中PCR产物的质量与效果。
李莹臧淑英马大龙鄂立思
关键词:细菌
积雪覆盖变化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0
2020年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揭示不同雪被覆盖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规律,对于预测寒区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白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对比分析自然积雪和遮雪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总磷脂脂肪酸含量在植被生长季初期最高,积雪稳定期最低,其中含量较高的PLFA为18:2ω6,9c、a15:0、i16:0、17:1ω8c、18:1ω9c和16:1ω5c,不同时期各优势PLFA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遮雪显著降低积雪稳定期细菌PLFA含量、增加真菌PLFA含量(P<0.05),但对其他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总磷脂脂肪酸、真菌、真菌/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与土壤含水量、pH和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受土壤总磷、总氮和硝态氮影响较大。
马大龙刘梦洋陈泓硕姜雪薇臧淑英
关键词:多年冻土微生物群落PLFA积雪
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被引量:1
2020年
创新体系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研究生教育又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全面提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据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深化教学改革、竞赛牵引与项目驱动相融合等方面,深入探索项目驱动下的地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马大龙任璐陈泓硕陈强王忠良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培养模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