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伍
- 作品数:18 被引量:10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四大古隆起演化及其油气控藏意义的差异被引量:17
- 2022年
- 鄂尔多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存在中央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渭河古隆起及乌审旗古隆起4个主要的隆起构造。作者通过沉积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过程剖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4大古隆起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差异,并首次提出“渭河古隆起”的概念。研究表明,4大古隆起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代和区域构造环境,并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拉伸构造环境,在印支期发生构造反转而转化为坳陷沉降区;乌兰格尔古隆起则是自盆地基底形成以来就已存在的长期继承性隆起,但在白垩纪及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现今构造的不同单元;渭河古隆起形成于白垩纪的区域挤压构造环境,也是在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今构造的不同单元;乌审旗古隆起是前寒武纪即已存在的古地形高地,早古生代并无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是在寒武纪海侵沉积时突显、奥陶纪开始沉积后即快速消隐。古隆起的控藏差异主要表现为:(1)古生代及之前形成的古隆起对盆地油气成藏多具有控相、控储及控制源—储配置等积极作用,且后期“由隆转坳”的古隆起对油气的成藏演化极为有利;(2)白垩纪以来的较晚期隆起对油气成藏总体以破坏性作用为主,尤以对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影响最为显著。
- 包洪平何登发王前平张雷张雷张建伍严婷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
-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被引量:3
- 2024年
- 根据野外露头及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在源-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的古气候环境及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Sr/Cu的值多大于10,V/Cr值多小于2.0,地层厚度差小于30 m,未出现明显的突变,古沉积坡度为0.5°~1.0°,古地貌开阔平缓且无明显坡折带,沉积水体较浅,是在古气候干旱、古地形平缓的背景下,受阶段性洪水作用主导的事件沉积。(2)盒8段沉积期,盆地不存在大面积汇水区,沉积体系中河流并未进入湖泊水体,而是向东南流出盆地或是消失在内陆干旱地区,全盆地以洪泛平原沉积为主,表现为河道与泛滥平原交互分布的沉积格局,形成了河流扇沉积模式。(3)湖水进退往复,洪水期与枯水期间歇发育,洪水期多期次决口河道接力搬运使得粗粒级砂岩向湖盆长距离延伸,枯水期发育厚层泥质沉积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大。
- 王宏波张雷曹茜张建伍潘星
- 关键词:洪水期盒8段二叠系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构造-古地理演化与天然气成藏潜力被引量:1
- 2024年
- 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演化与华北地块基本一致,从早寒武世较晚期的苏峪口期(相当于沧浪铺阶)才开始接受早古生代的沉积作用,因而错过了有利烃源岩发育的关键时期所对应的“时间窗口”期,但在盆地西南部的镇原古隆起周边地区寒武系与上古生界的煤系烃源岩层直接接触,又构成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向寒武系储集及圈闭体系规模供烃成藏的“供烃窗口”(空间窗口);本区寒武纪整体呈现为“一陆、一坳、三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其中两个古隆起对本区寒武系的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为突出:位于盆地西南部的镇原古隆起由于邻近地区寒武系风化壳储层与煤系烃源岩层直接接触的“源-储配置”关系,利于寒武系顶部的岩溶古地貌圈闭体系及古风化壳气藏的形成;位于盆地中部的乌审旗古隆起西侧的寒武系向古隆起核部区域超覆尖灭形成有效的“地层尖灭型”圈闭遮挡,并可接受来自西南部寒武系“供烃窗口”区的气源供给而形成地层尖灭圈闭气藏。
- 包洪平师平平张建伍井向辉王宏波王前平武春英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古地理演化
-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纪志丹-横山古隆起厘定及勘探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本研究基于最新的钻井、地震、航磁异常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志丹-横山古隆起的区位分布、发育时限、形成演化及控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志丹-横山古隆起呈弧形分布于志丹、横山、榆林一带,为挤压型古隆起,发育时限为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早期。在挤压应力影响下,古隆起轴部逐渐变窄、隆起幅度渐次增大,并向西北方向呈弧形迁移,至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6亚期基本定型。志丹-横山古隆起与乌审旗-靖边古隆起叠加发育,其发育受基底结构属性与周缘构造背景双重控制,两者均发育在盆地结晶基底鄂尔多斯陆块与孔兹岩带的拼合带附近。乌审旗-靖边古隆起主体位于孔兹岩带一侧,向北与伊盟古陆衔接,形成于前寒武纪,在盆地北部挤压应力的影响下,结晶基底孔兹岩带上覆长城系裂陷槽边缘挤压隆升;志丹-横山古隆起主体位于鄂尔多斯陆块一侧,向南与庆阳古隆起衔接,主要与中—晚奥陶世由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构造转换有关,在盆地西南缘持续挤压的远程传递效应影响下,鄂尔多斯陆块向孔兹岩带挤压隆升。乌审旗-靖边古隆起与志丹-横山古隆起屹立南北、东西交织,控制了奥陶系盐下天然气聚集成藏,值得重点勘探。
- 魏柳斌任军峰王前平武春英张建伍师平平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
-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石炭系本溪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对天然气富集控制作用被引量:16
- 2014年
-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资料,结合邻区露头调查,深入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天然气主要勘探层系石炭系本溪组沉积微相及其砂体分布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及陆棚沉积体系,并进一步划分出砂坪、混合坪、泥坪、泥灰坪、障壁砂坝、泻湖泥、泥质陆棚7种沉积微相;障壁砂坝及砂坪砂体是天然气储集的骨架砂体,其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本溪组主要产气层"晋祠砂岩"为障壁砂坝及潮汐砂坪成因,障壁主砂坝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小砂坝则零星分布,砂坪呈北北西—南南东展布,2类砂体发育区是本溪组天然气勘探有利目标区。
- 李云张建伍李晶何剑孙桂梅乔玉兰
- 关键词:沉积微相本溪组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古盐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8
- 2014年
- 利用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采用Couch公式和Adams公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期湖盆古盐度进行恢复,确定由于受到成岩作用影响,由Couch公式计算出的古盐度值比实际值低,而由Adams公式计算结果反映的水体古盐度性质更可靠。研究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沉积期湖盆水体具微咸水—半咸水性质,盐度从北东、北西及西南3个方向往湖盆中央呈逐渐升高,晚期的盐度低于早期盐度,反映湖平面上升的湖进过程。盐度高值区为相对闭塞的湖湾和湖盆中心的半深湖区。平面上,古盐度向河流入注湖盆的河口方向降低。由古盐度变化为古地理恢复提供了依据;②湖泊水体盐度与储层关系密切,较高盐度的水体有利于早成岩阶段绿泥石环边胶结和浊沸石的形成,前者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后者更容易被溶蚀而形成丰富的次生溶孔。
- 王昌勇郑荣才刘哲梁晓伟李廷艳张建伍李雅楠
- 关键词:古盐度浊沸石
- 激光共聚焦三维重构对烃源岩进行评价的方法和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激光共聚焦三维重构对烃源岩进行评价的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选取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烃源岩样品;将烃源岩样品磨制成激光共聚焦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于激光扫描模式下对激光共聚焦片进行光学切片获得多层激光切片体;...
- 李智勇黄军平李相博张小军惠麒冰张建伍王朴张小磊杨君侠李志明
- 文献传递
- 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启示被引量:1
- 2024年
- 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试气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天然气成藏与铝土岩成矿一体化研究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煤系烃源岩与含铝岩系的源储配置关系,构建天然气成藏模式,对煤下含铝岩系天然气勘探潜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的有效储层主要为一水硬铝石含量超过75%,具有多孔状残余豆鲕、碎屑结构的蜂窝状铝土岩,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2)铝土岩储层形成模式为夷平化作用提供含铝岩系发育的物质基础、岩溶古地貌控制含铝岩系发育、陆表淋滤作用改善储集性能;(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受湿热气候环境和海平面变化控制,古陆或古岛边缘的相对低洼带发育典型的煤-铝-铁三段式地层结构;(4)煤系烃源岩广覆式生烃,天然气在煤下含铝岩系储层富集,为源下成藏;(5)中国华北陆块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含铝岩系气藏呈透镜状点群式聚集,勘探潜力大,有望成为华北克拉通上古生界重要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 张雷张雷张才利张才利张建伍李涵李涵潘星严婷潘星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 一种致密气藏储层流体判别方法、系统及其设备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气藏储层流体判别方法、系统及其设备,属于致密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所述判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测井数据以及录井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得到标准化的数据;基于标准化的数据,通过单一参数交会分析参数敏感性,并...
- 张才利张雷张建伍曹茜井向辉李磊王红伟严婷潘星李涵魏嘉怡
- 超低渗透致密油藏水平井五点井网平面优化调整被引量:1
- 2017年
- 鄂尔多斯盆地开发实践表明,五点水平井井网注水开发投产后初期递减大.有效驱替难以建立。通过数值模拟、流线模拟方法对目前纺锤形布缝五点水平井井网渗流场、饱和度场和压力场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水平段过长、中缝剩余油无法动用是影响开发效果主要因素。为此以水平井最小注采单元五点井网为基础,通过加密布缝矿场试验、势的叠加原理和启动压力梯度相结合的方法对井网和裂缝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新的调整方案。新方案增加了井网注采比。在水平段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原先的纺锤形布缝五点井网变为哑铃型布缝七点井网,同时将缝间距由70—80m优化调整到60m。新调整方案平衡了裂缝间单缝产量对比.实现了水平井裂缝与注水的合理匹配,降低了开发递减。
- 杨承伟张建伍孙栋陈振波张英李书恒
- 关键词:致密油藏水平井五点井网渗流场流线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