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新武

作品数:7 被引量:13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2篇旅游
  • 2篇滑雪
  • 2篇滑雪旅游
  • 2篇IPCC
  • 2篇冰冻圈
  • 1篇地理
  • 1篇地理要素
  • 1篇冬奥会
  • 1篇适应气候变化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生产
  • 1篇农业系统
  • 1篇气候系统
  • 1篇气候学
  • 1篇气候资源
  • 1篇区划研究
  • 1篇文化服务
  • 1篇粮食安全

机构

  • 7篇中国气象局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7篇徐新武
  • 2篇段居琦
  • 2篇秦大河
  • 1篇高清竹
  • 1篇居辉
  • 1篇翟盘茂
  • 1篇王世金
  • 1篇马丽娟
  • 1篇罗勇
  • 1篇陆波
  • 1篇韩振宇

传媒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本文以中国冰冻圈服务综合区划、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划等理论、方法为基础,综合中国冰冻圈主要组成要素(冰川、冻土、积雪)及其社会文化要素(民族、历史、聚落、旅游文化和行政区划),采用相似性与差异性、综合性与主导性、等级性与逻辑性和空间连续与行政边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经济开发"导向的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专题区划方案。根据空间聚类方法和专家判断,将其划分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积雪文化区、西北冰川—积雪文化区、东北冻土—积雪文化区、北方积雪文化区和南方积雪文化区5个一级区划大区,依据文化与地域要素异质性原则,再细分为12个二级区划亚类和51个三级区划基本类型。专题区划方案与中国冰冻圈空间分布、中国自然地理综合区划、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等的吻合度较高,体现了冰冻圈组成要素与冰冻圈区域文化要素的依存关系及区域空间异质性规律。本文深化了对中国冰冻圈文化服务及其空间异质性的认知,可为冰冻圈文化保护、传承、发扬,以及不同区域冰冻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及相关产业的运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王世金徐新武窦文康徐新武
关键词:冰冻圈文化服务地理要素
方兴未艾的冰冻圈科学分支学科――冰冻圈气候学被引量:3
2020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气候系统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冰冻圈科学和气候学的交叉融合,进而催生了冰冻圈气候学。冰冻圈的形成演化和地球气候有着密切关系。冰冻圈不仅是一定条件下气候的产物,其变化也影响到天气和气候,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冰冻圈气候学就是研究冰冻圈变化与大气圈的互馈作用及其物理机制的科学。文章从介绍冰冻圈气候学的发展历史入手,系统阐释冰冻圈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冰冻圈气候学重点研究冰冻圈在天气气候及大气环流形成与变异中的作用、冰冻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气候系统和冰冻圈模式的发展、气候变化与冰冻圈变化的预估,以及冰冻圈气候学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继续深化对冰冻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的认识,推动陆地冰冻圈、海洋冰冻圈和大气冰冻圈过程参数化方案向精细化、定量化、复杂性方向发展,特别是重点考虑冰冻圈不同分量和要素非线性作用的时空尺度,发展耦合冰冻圈过程的全球与区域气候系统模式是冰冻圈气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罗勇秦大河秦大河翟盘茂马丽娟徐新武
关键词:气候学气候系统气候变化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关于适应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认知被引量:20
2014年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水平,主要表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视角从自然生态脆弱性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脆弱性及人类的响应能力;阐明了气候风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适应在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减少脆弱性和暴露度及增加气候恢复能力的有效适应原则;提出了适应极限的概念,指出这一概念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含义;提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恢复能力路径;强调要注重适应与减缓的协同作用和综合效应,指出转型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必要选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及社会经济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纳入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
段居琦徐新武高清竹
关键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中国滑雪旅游目的地空间格局、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被引量:42
2017年
近年来中国滑雪旅游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对比瑞士、法国、奥地利、美国、日本等滑雪发达国家,中国滑雪旅游起步较晚、滑雪运动普及率低、滑雪运动意识较弱,滑雪旅游市场和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滑雪旅游经济潜力仍未完全挖掘出来。鉴于此,文章系统揭示了过热的市场需求进而引发的滑雪场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滑雪项目产品单一、冰雪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加快全国冰雪-气候资源调查与评估、滑雪旅游目的地规划、全国滑雪场环境督察、滑雪场四季经营模式探索、冰雪专业技术队伍培养等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以规范当前不合理的滑雪场空间布局和混乱的滑雪旅游市场,促使中国滑雪旅游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该研究对于科学指导中国滑雪旅游及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世金徐新武邓婕周蓝月
对IPCC AR6报告中有关农业系统结论的解读被引量:11
2022年
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有关农业的评估对象由作物生产系统延伸到粮食供应链系统,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不利影响的证据在加强。气候变化改变了作物适宜种植区,使中高纬度及温带地区作物种植界限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推移。人为引起的气候变暖阻碍了作物产量的增长,地表O3浓度增加使作物产量降低,CH4排放加剧了这种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加剧作物病虫草害,极端气候事件高发加剧了粮食不安全,推升了国际粮食价格。适应措施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基于自然的适应方案在增强作物生产系统气候恢复力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较高潜力。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大战略需求出发,AR6报告对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启示如下:需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种植适宜区转变与种植带北移的重要战略价值,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性;关注气候变化对国际作物生产和谷物贸易的影响,统筹国内、国际市场粮食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与作物生产高效协同,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段居琦袁佳双徐新武居辉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粮食安全
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解读被引量:7
2022年
适应举措对降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风险有着积极的影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全面评估了适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深入评估了适应局限性和不良适应。报告认为,个人、地方、区域和国家各级的适应行动都在增加,但是在做决策时需考虑不良适应的风险。报告从经济、技术、制度、社会、环境和地球物理这6个维度,对23个适应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这些适应措施分布在陆地、海洋与生态系统,城乡与基础设施系统,能源系统以及跨部门等四大系统,其中,基于森林的适应、具有恢复力的电力系统、能源可靠性等适应措施具有高信度的高可行性。适应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会随着气候变暖的增加而降低,需要采用多种措施来降低未来气候变化风险。
秦云徐新武徐新武韩振宇韩振宇
关键词:IPCC气候变化
中国滑雪场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其结构优化被引量:56
2019年
文章系统分析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驱动机制,进而提出滑雪场空间结构优化方案。结果显示:中国滑雪场空间集聚明显,总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片状与点状'并存的空间形态格局。高纬地区滑雪场空间格局主要由积雪—气候资源、冰雪文化共同影响,中纬地区主要由冬季赛事引领(政府主导)和市场共同驱动,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属商业和资本运作、资源依托型空间形态,南方低纬地区则主要受巨大的客源市场驱动,且辅之以较强的经济基础。随着气候变暖影响的加剧,雪场空间布局必将继续回归积雪—气候资源为依托的主要驱动方向,且雪场数量将呈先增后降趋势,而质量则得以不断提升。未来,中国滑雪场应立足冰雪—气候资源禀赋条件及客源条件等因素,全面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以东北三省提升现有滑雪场服务水平为基础,发挥当前京津冀冰雪运动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北方其他地区后发优势,带动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协同发展,以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
王世金徐新武徐新武
关键词:滑雪场滑雪旅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