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家承

作品数:7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衡水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短暂性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评分
  • 3篇曲度
  • 3篇缺血
  • 3篇轴性症状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缺血
  • 3篇脑缺血发作
  • 3篇颈后
  • 3篇颈后路
  • 3篇后路
  • 3篇梗死
  • 3篇ABCD2评...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椎板
  • 2篇颈椎

机构

  • 7篇哈励逊国际和...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李家承
  • 4篇靳宪辉
  • 4篇贾楠
  • 4篇李鹏飞
  • 4篇王立红
  • 3篇张为
  • 3篇郗红艳
  • 3篇丁文元
  • 3篇闫海燕
  • 3篇朱建国
  • 3篇司志华
  • 2篇申勇
  • 2篇曹端华
  • 2篇王红梅
  • 2篇刘秀丽
  • 1篇崔胜杰
  • 1篇杨建博

传媒

  • 3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颈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改善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05-2012-01,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34例患者行常规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36例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及轴性症状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JOA评分恢复率、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明显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适当恢复椎间隙高度、改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
李鹏飞王立红贾楠靳宪辉李家承申勇丁文元张为
关键词:颈椎病椎板减压轴性症状
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288例,记录其发病后7 d内脑梗死发生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并观察是否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发作频率≥3次/d)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情况;绘制ROC曲线以评价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1)本组患者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54例,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8.8%(54/288)。96例频发TIA患者中,56例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9.6%(11/56),40例未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57.5%(23/40),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未采用抗凝治疗者(P<0.05)。(2)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绘制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及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4[95%CI(0.716,0.894)]、0.762[95%CI(0.675,0.846)]、0.896[95%CI(0.813,0.948)]。结论 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较高;抗凝治疗能降低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
郗红艳司志华李家承朱建国闫海燕刘秀丽曹端华王红梅
关键词:脑梗死ABCD2评分风险评估
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早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评分量表(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作为TIA组,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亚组(≤3分) 59例、中危亚组(4~5分) 48例和高危亚组(≥6分) 43例。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记录TIA各亚组患者7 d和90 d发生脑梗死情况。根据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3. 5 g/L亚组64例和<3. 5 g/L亚组86例,比较二者7 d和90 d发生脑梗死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二者联合对预测脑梗死的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IA组TC、TG、CRP、Fib、D二聚体(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 077、-11. 161、-25. 537、-19. 556、-22. 560,P均<0. 01)。ABCD2评分越高,TIA患者年龄越大,且患高血压、糖尿病比例越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60、6. 341、6. 341,P <0. 05),纤维蛋白原比较为高危亚组>中危亚组>低危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 398,P <0. 01),低危亚组发生脑梗死5例(8. 5%),中危亚组20例(41. 7%),高危亚组29例(67. 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 89,P <0. 001)。Fib <3. 5 g/L亚组患者发生脑梗死15例(17. 4%),Fib≥3. 5 g/L亚组患者发生39例(60. 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 130,P <0. 001)。ABCD2评分、Fib及二者联合预测TIA后7 d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20、0. 728、0. 875; ABCD2评分、Fib及二者联合预测TIA后90 d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74、0. 651、0. 823,可见二者联合预测TIA后7 d、90 d发生脑梗死价值最高。结论 ABCD2评分越高、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越高,ABCD2评分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较单独应用预
郗红艳司志华李家承朱建国闫海燕
关键词:ABCD2评分纤维蛋白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髓核摘除体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髓核摘除量与临床效果的关联性。方法随机分两组(A组,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本情况、髓核摘除体积、临床效果、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丢失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髓核摘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ODI评分、腰痛及双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摘除退变突出的责任髓核、充分解除神经根压迫即可,不必刻意追求髓核摘除量。
靳宪辉李鹏飞贾楠王立红李家承崔胜杰丁文元张为
关键词:髓核摘除术椎间孔LUMBARDISC
颈后路4种手术方式对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研究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通过颈后路4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观察不同术式的选择对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临床意义。方法将MCSM患者134例随机分为4组:全椎板减压术(全椎板)组34例;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单开门)组35例;颈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侧块螺钉)组33例;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椎弓根钉)组32例。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CT、MRI检查。对4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康复时间、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CCI、AS进行比较。结果 4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康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开门组、侧块螺钉组和椎弓根钉组CCI丢失率低于全锥板组,侧块螺钉组和椎弓根钉组CCI丢失率低于单开门组(P<0.05);侧块螺钉组和椎弓根钉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少于全锥板组和单开门组(P<0.05);4组颈椎AS评分分布和明显AS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后应用内固定效果良好;虽然对患者术后康复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增加颈椎稳定性;能够有效防止术后曲度丢失,减少术后严重AS的发生。
李鹏飞贾楠王立红靳宪辉李家承杨建博
关键词:颈椎病椎板切除术
颈后路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术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通过比较颈后路椎弓根钉(CPS)及侧块螺钉(LMS)内固定术后疗效,探讨两种术式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2009—02—2012-02,回顾性分析6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A组M—CSM患者共31例,行后路减压CPS固定。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2—70岁,平均57.0岁。B组M—CSM患者共32例,行后路减压LMS固定。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5—68岁,平均56.8岁。患者常规行颈椎CT、MRI、X线(正侧、过伸过屈位)检查,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颈椎曲度(CI)、轴性症状(A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6个月。临床症状采用JOA评分比较,A组康复率(62.1±25.2)%,B组(61.6±24.8)%,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I变化率为(1.6±1.1)%,B组(3.6±2.1)%,经比较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现明显AS比例12.9%,B组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发现内固定并发症;B组患者2年随访时发现3例侧块螺钉松动现象,占比9.4%。结论颈后路手术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对维持颈椎稳定性作用更为显著,亦减少明显AS发生率。提示临床制定颈后路手术方案应充分结合下颈椎解剖结构,周全考虑安全性、操作性、手术习惯等因素,选择恰当的颈后路固定方式。
李鹏飞贾楠王立红靳宪辉李家承申勇丁文元张为
关键词:侧块螺钉轴性症状
ABCD2评分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及阿托伐他汀钙干预效果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脑梗死预测(ABCD)2评分对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老年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层、中危层及高危层,同时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对比不同危险分组发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同时于发病90 d时,分析ABCD2评分对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因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随着危险分层的增加,老年TIA患者发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ABCD2评分评估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95%CI 0.918~0.994,P=0.000),截断值为4.0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2≥4分、总胆固醇>5.69 mmol/L及三酰甘油>1.70 mmol/L是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因素;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而研究组治疗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BCD2评分能够有效预测不同危险分层的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并且可以反映预后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郗红艳司志华李家承朱建国闫海燕刘秀丽曹端华王红梅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阿托伐他汀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