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昌
-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V_2O_5/TiO_2与MoO_3/TiO_2催化剂表面结构形貌及其对催化氧化碳烟活性的影响
- 2016年
- 为研究纳米级V_2O_5与MoO_3催化剂表面结构对其催化氧化碳烟活性的影响,以TiO_2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负载率(5%、10%、20%、40%)的V_2O_5/TiO_2与MoO_3/TiO_2催化剂,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比研究了2种催化剂在TiO_2载体上的分散状态及物相结构.以Printex-U碳黑为试验用碳烟,采用热重分析仪对V_2O_5与MoO_3催化剂催化碳烟氧化的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_2O_5与MoO_3在TiO_2载体上均存在一个单层分散饱和阈值,分别为V20(负载率为20%,下同)、Mo10,在该阈值前后活性组分在载体上分别以单层分散状态和明显的晶态存在.对于V_2O_5催化剂,其最佳催化活性出现在负载率接近单层分散饱和阈值时,与无催化状态相比,Ti(起燃温度)、Tp(最大失重率温度)以及Tf(燃尽温度)分别下降了69.1、46.0、23.0℃,有明显的阈值效应.而对于MoO_3催化剂,因其自身低熔点性而表现出良好的表面迁移能力,再加上α-MoO_3晶体特有的层状结构,使其可释放出更多的晶格氧,随着负载率的增加,该催化剂催化氧化碳烟活性持续增加,并且未观察到明显的阈值效应.研究显示,在相同负载率下,MoO_3催化剂催化氧化碳烟活性均高于V_2O_5催化剂.
- 梅丛蔚李立昌梅德清赵晓东袁银男
- 关键词:V2O5MOO3催化剂活性碳烟
- 水平板上固着碳纳米管燃油液滴的蒸发特性被引量:2
- 2019年
- 以正十四烷(C14)为基液,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CTAB)为助溶剂,采用两步法配制分别含有20、50nm碳纳米管(CNT)的纳米燃油.分析比较基液燃油与纳米燃油的黏度特性,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记录燃油液滴在加热平板上的蒸发变形,探究不同粒径及质量浓度的CNT对正十四烷燃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粒子的加入增加了基液的黏度,并且黏度随着纳米粒子质量浓度增大或粒径减小而增加. CNT纳米燃油液滴蒸发过程符合部分润湿状态下单组分液滴蒸发的一般规律.在液滴蒸发定接触线阶段,纳米燃油导热系数增强,液滴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加快向液体内部传递,延滞了液滴边缘处(三相线处)液体分子的挥发.纳米粒子在液滴边缘处沉积,阻滞了接触线向内收缩,增加了液滴在定接触线阶段蒸发的持续时间,纳米燃油在此阶段的蒸发速率比基液燃油低,且蒸发速率的差异随燃油中纳米粒子数量的增多而加大.在定接触角与混合蒸发阶段,"自销钉"效应阻滞接触线收缩,液滴与底板的接触面积较大,液滴中纳米粒子质量浓度的增加使液滴吸收更多的热量,在后2个蒸发阶段,纳米燃油的蒸发速率明显加快,大于基液燃油的蒸发速率.在整个蒸发过程中,纳米燃油的平均蒸发速率高于基液燃油.
- 孙潮梅德清徐行李立昌袁银男
- 关键词:碳纳米管燃油液滴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