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惠明

作品数:1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地方品种资源
  • 1篇性状
  • 1篇性状分析
  • 1篇太湖
  • 1篇太湖流域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糯稻
  • 1篇品种资源
  • 1篇流域
  • 1篇湖流

机构

  • 1篇苏州市农村干...

作者

  • 1篇董遵
  • 1篇金伟栋
  • 1篇徐汝华
  • 1篇杨惠明

传媒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0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为了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有利基因拓展现代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和改良目标性状,利用15个主要农艺性状对135个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熟、株高和穗颈长偏高、着粒密度和产量偏低为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的主要特征。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42% ̄35.01%,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穗颈长短、着粒密度等6个性状居前列。主成分分析显示,PC1-PC5能够解释总体70.4%的变异,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单株有效穗、株高、千粒重、单株产量等7个性状因具有高的特征向量值,为分析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资源的重要性状。以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5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研究材料分为14类,其中第Ⅰ、Ⅸ、ⅩⅣ和Ⅻ类品种有利性状突出,是改良当地糯稻品种的极有用的种质资源。产量构成因子和单株产量的偏相关分析表明,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对产量的贡献主要是单株有效穗和每穗粒数,这也是地方品种亟待改良的重点。研究还发现,同名异种现象十分普遍。
金伟栋董遵杨惠明徐汝华
关键词:糯稻太湖流域农艺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