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育伊

作品数:28 被引量:172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生物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7篇土壤
  • 8篇人工林
  • 8篇桉树
  • 8篇桉树人工林
  • 5篇养分
  • 5篇土壤养分
  • 5篇微生物
  • 4篇有机碳
  • 4篇生物炭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地利用方式
  • 4篇土壤微生物
  • 4篇土壤有机
  • 3篇营养
  • 3篇营养成分
  • 3篇植物
  • 3篇土壤酶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丘陵
  • 3篇活性有机碳

机构

  • 28篇广西壮族自治...
  • 12篇广西师范大学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天水市秦州区...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建筑工程...
  • 1篇教育部

作者

  • 28篇沈育伊
  • 21篇徐广平
  • 17篇张德楠
  • 16篇孙英杰
  • 7篇何文
  • 7篇何成新
  • 7篇覃香香
  • 5篇张中峰
  • 5篇李艳琼
  • 4篇王新桂
  • 3篇曾丹娟
  • 3篇黄玉清
  • 3篇蔡爱华
  • 3篇周玉恒
  • 3篇张厚瑞
  • 3篇陈海珊
  • 2篇莫凌
  • 2篇郭永红
  • 2篇张宏霞
  • 1篇石国良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3篇广西植物
  • 2篇微量元素与健...
  • 2篇生态科学
  • 1篇地球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林业科技通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广东微量元素...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林业资源管理
  • 1篇甘蔗糖业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6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3
  • 2篇201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被引量:43
2019年
选择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9种植物群落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0~30 cm不同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SOC)、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等变化趋势,以揭示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会仙湿地土壤0~30cm LFOC、HFOC占S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1. 10%,88. 90%,土壤轻组分分配比相对较低,重组分分配比较高;②各群落土壤DOC,EOC; POC和MBC(除铺地黍群落外)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SOC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群落DOC、EOC、POC占SOC的比例随土层变化均呈减小趋势;③华克拉莎群落的SOC、LFOC、HFOC、MBC、DOC、EOC、POC含量在各土层中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植物群落;④SOC、全氮(TN)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显著正相关(P <0. 01),土壤pH与LFOC、HFOC、DOC和POC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LFOC、HFOC、DOC、EOC和POC显著负相关(P <0. 01),黏粒含量与LFOC、HFOC、DOC、POC和MBC显著负相关;⑤土壤全氮、砂粒含量、pH和土壤含水量对HFOC含量的主要贡献均表现为通过影响其它因子而产生的间接作用效应;土壤TN对EOC、DOC和POC含量具有较强的直接正作用效应;土壤含水量对MBC含量的直接负作用最大.土壤理化特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LFOC、HFOC及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变化.
徐广平李艳琼沈育伊张德楠孙英杰张中峰周龙武段春燕
关键词:植物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水位梯度
垦殖对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18年
选择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垦殖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原生沼泽湿地及其开垦21 a的水田和旱地0~40cm不同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微生物呼吸等变化趋势,以揭示垦殖对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垦殖导致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呈现偏酸性和养分含量降低的趋势,垦殖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和速效钾(AK)总体上趋于减小,并且表层土壤减小的趋势最为显著.(2)垦殖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的相对比例关系,水田土壤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高,而土壤真菌数量则在旱地最高(P<0.001).(3)垦殖降低了各土层蛋白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旱地的数值最低.(4)垦殖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基础呼吸(BR)、呼吸势(PR)和微生物熵(q MB)总体上均趋于减小,代谢熵(qCO_2)在湿地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在水田和旱地则一致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各土层的MBC、MBN、BR、PR和q MB普遍呈现出湿地>水田>旱地的趋势.qCO_2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表现为湿地>水田>旱地,而在20~30cm和30~40 cm土层则表现为旱地>水田>湿地.综上,垦殖显著降低了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土壤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对旱地土壤影响较为严重.在会仙喀斯特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应减少垦殖旱地和水田的面积,退耕恢复湿地面积.
黄科朝沈育伊徐广平黄玉清张德楠孙英杰李艳琼何文周龙武
关键词:垦殖微生物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层深度
香蕉茎叶生物炭对香蕉枯萎病防控效果及土壤性状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对香蕉(Musa parardisiaca)茎叶废弃物进行500℃厌氧处理制备生物炭,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生物炭与土壤的质量百分比:CK,0%;C1,1%;C2,2%;C3,3%)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为香蕉茎叶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C1,C2,C3)使土壤容重显著降低15.4%—34.34%;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毛管孔隙分别增加8.07%—35.40%、14.36%—34.21%和11.96%—31.9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98.17%—273.45%、50.82%—140.77%、8.33%—34.26%、36.07%—90.16%、16.74%—63.0%、36.04%—84.73%、22.57%—288.09%和33.77%—124.70%;土壤pH值增加了1.38—1.99个单位。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23.94%—78.87%、7.84%—29.51%、32.95%—95.45%和36.78%—112.64%;土壤可培养细菌、固氮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提高了2.45%—13.07%、14.10%—78.31%和6.64%—19.14%;可培养真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分别降低了5.38%—23.19%和4.73%—28.13%,均以3%处理效果明显。Biolog-Eco分析的每孔平均吸光度值(AWCD)、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有所提高。香蕉黄叶率、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香蕉茎叶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总之,香蕉茎叶生物炭通过对蕉园酸化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优化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施用量在3%时,对蕉园土壤培肥效应和防控香蕉枯萎病的作用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酸化土壤的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徐广平滕秋梅沈育伊沈育伊邱正强张德楠何成新牟海飞韦绍龙韦绍龙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香蕉枯萎病
生物炭施用5 a后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研究施用不同量生物炭5 a后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特征,探讨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之间的关系,明确生物炭不同施用量下土壤的供氮潜力,为桉树林业废弃物生物炭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开始于2017年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中长期定位试验,选取CK(0%)、T1(0.5%)、T2(1.0%)、T3(2%)、T4(4%)和T5(6%)这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 a后测定不同处理下有机氮组分、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不同土层全氮、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溶解性有机氮和氮储量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45.48%~156.32%、44.31%~171.31%、38.06%~223.37%、39.42%~163.32%、36.72%~109%、23.27%~113.51%和29.45%~62.37%,在T5处理最大;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态氮含量总体亦呈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88.41%~158.71%和50.24%~139.01%;酸解氨基糖态氮含量趋于降低,降幅为7.72%~32.73%.不同处理下有机氮各形态的分布趋势大小为: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生物炭施用处理增加了酸解总氮含量及其占全氮的比例.(2)除了酸解未知态氮之外,土壤有机氮其它组分和活性氮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3)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均与酸解总氮、非酸解态氮和氮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容重与酸解氨基糖态氮;全氮与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与酸解总氮间的关系均较为密切.综上,林业废弃物生物炭施用5 a后,显著增加了桉树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酸态氮对土壤活性氮有重要贡献.
曹杨沈育伊陈运霜王紫卉牟芝熠徐广平张德楠孙英杰毛馨月
关键词:生物炭有机氮组分活性氮桉树人工林
桂北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9
2018年
采用时空互代法,探讨不同林龄对桂北低山丘陵地区桉树林土壤SOC,TN,TP和TK养分变化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林龄的增加,SOC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TN无明显变化规律,TP趋于减少,TK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不同林龄SOC,TN,TP和T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随林龄的增加,土壤C∶N,C∶P,N∶P和C∶K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趋势,N∶K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K无明显规律。随土层的加深,土壤C∶N逐渐增大,N∶P,N∶K逐渐减小。C∶P,C∶K和P∶K无明显变化规律。3) SOC与C∶P,N∶P,N∶K呈极显著正相关,TN与N∶P,N∶K呈极显著正相关。TP与N∶K呈极显著正相关,TK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林龄、土层深度均影响土壤养分的分配,土壤养分对桉树林土壤化学计量的贡献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段春燕徐广平沈育伊罗亚进李艳琼张德楠孙英杰何成新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
会仙喀斯特湿地水生植物慈姑微量元素及营养成分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应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和氨基酸分析仪等仪器测定了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野生水生植物慈姑中微量元素,氨基酸以及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在其地上植株和球茎中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慈姑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黄酮、蔗糖、葡萄糖、总淀粉、不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总膳食纤维和微生素C,均表现为球茎部位>地上植株。15种微量元素中,除Ca、K、Zn和Mn表现为地上植株>球茎部之外,Mg、Na、Fe、Cu、Cd、Li、Ni、Cr、Pb和Hg元素含量均表现为球茎部>地上植株,As元素未检测出。慈姑地上植株和球茎中含有18种丰富的游离氨基酸,蛋氨酸含量最高,除苏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在地上植株高于球茎部之外,其他14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为球茎部>地上植株。会仙喀斯特湿地野生水生植物慈姑可适合作为药食两用植物来进行引种驯化和人工繁育栽培,通过资源化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在经济效益。
沈育伊王新桂覃香香张德楠孙英杰徐广平
关键词:慈姑微量元素营养成分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结构特征研究
徐广平黄科朝周龙武何文段春燕陈霞霞沈育伊孙英杰张德楠
湿地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会影响湿地土壤中的有机碳动态,从而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会仙喀斯特湿地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发生机理,预测土壤碳库变化趋势,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养分
一种桉树人工林废弃物枝条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桉树人工林废弃物枝条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桉树枝条洗净、烘干、粉碎,在500‑700℃下炭化35‑45min,用活化剂在700‑750℃下活化80‑120min后冷却至室温取出;然后将活化后的...
徐广平沈育伊郭伦发张德楠孙英杰黄科朝滕秋梅
蔗渣木聚糖的清洁生产中试
周玉恒张厚瑞覃香香陈海珊蔡爱华代兴华石国良张永宁林卫军张永昌王羽娟卢艺芳李赐玉陈建军赵志国何成新沈育伊严小琼黄思思文自勇
课题来源与背景:“蔗渣木聚糖的清洁生产中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于2013年(桂财教【2013】48号)下达给广西植物研究所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重大专项,项目合同编号为:桂科重1348002-5。技术原理:蔗渣...
关键词:
关键词:木聚糖生产工艺
会仙喀斯特湿地三种典型植物叶片碳同位素(δ^(13)C)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4
2021年
为探讨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生长环境下植物叶片碳(C)、氮(N)、磷(P)、稳定碳同位素(δ^(13) C)特征及其生态学指示意义,该文以挺水植物芦苇、浮水植物水葫芦和沉水植物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典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δ^(13) C特征及种间和微生境的差异,并基于植物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显著正相关的二端元模型,估算了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酸氢根离子(HCO-3)的碳量。结果表明:(1)三种植物叶片δ^(13) C的变化范围为-28.47‰~-21.69‰,平均值为-24.83‰,不同生活型植物间δ^(13) C存在差异,金鱼藻>水葫芦>芦苇。(2)植物δ^(13) C值与叶片C、N和P元素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与C/N、C/P和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底泥的有机质、速效氮、总氮、速效磷和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会仙喀斯特湿地三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平均值为10.34,表现出植物受N、P共同影响的特征。(4)δ^(13) C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三种水生植物可能通过增加磷利用效率来促进低水分利用率环境下的碳的合成,通过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策略来代偿较低的氮素利用效率。(5)芦苇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为159.60 t·a^(-1)·km^(-2),水葫芦为10.80 t·a^(-1)·km^(-2),金鱼藻为9.24 t·a^(-1)·km^(-2),平均值为59.88 t·a^(-1)·km^(-2)。会仙喀斯特湿地植物的不同生活型、光合作用途径和生长微环境,是影响叶片δ^(13) C变化的主要因素。
沈育伊张德楠徐广平滕秋梅周龙武黄科朝牟芝熠孙英杰
关键词:水生植物营养元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