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平
-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扬麦4号/偃展1号RIL群体株高QTL挖掘及其对赤霉病抗性的效应分析与验证
- 2023年
- 小麦的株高(plant height,PH)性状与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抗性的关系密切。本研究利用扬麦4号/偃展1号(YM4/YZ1)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利用55K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数据,结合3年共6个环境下RIL群体及其亲本的株高数据,挖掘株高性状的遗传位点。同时利用土壤表面赤霉病麦粒抛撒法和单花滴注法鉴定株高位点对赤霉病抗侵染(Type I)和抗扩展(Type II)两种类型的效应。在染色体2D、4B、4D、5A和7D上检测到7个与株高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经过比对,QPh.yas-2D.2可能是新的株高位点。QPh.yas-2D.1、QPh.yas-2D.2和QPh.yas-5A的矮秆效应来源于扬麦4号,其余4个QTL的矮秆效应来源于偃展1号。QPh.yas-4D和QPh.yas-5A均在6个环境下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贡献率(PVE)范围分别为19.48%~44.11%和10.48%~13.71%。研究发现Rht-D1和QPh.yas-7D.2位点上的高秆等位变异(YM4等位变异)分别降低侵染型平均病小穗率(average percentage of infected spikelets,PIS)34.97%和19.09%,QPh.yas-2D.2和QPh.yas-5A位点上的矮秆等位变异(YM4等位变异)分别降低扩展型平均病小穗率(average percentage of diseased spikelets,PDS)24.73%和14.56%。QPh.yas-5A的矮秆等位变异来源于阿夫。利用小麦中国春2.1版本的参考基因组信息分析QPh.yas-5A区间,发现一共有146个有注释功能的高置信基因,主要涉及合成细胞色素P450、脱水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乙烯响应转录因子、转录因子MYC2和细胞壁受体相关激酶等。进一步将QPh.yas-5A位点紧密连锁SNP标记转化成育种可用分子标记KASP-5A,并在126份小麦品种(系)中初步验证其对株高和赤霉病抗性的效应。研究结果可为QPh.yas-5A的育种应用和精细定位奠定基础。
- 赵蝶胡文静程晓明程晓明王书平张春梅李东升
- 关键词:赤霉病QTL候选基因
- 干旱胁迫对甜荞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21年
- 为探究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幼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应答机制,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质量分数(0%、5%、10%和12%)的PEG-6000溶液对荞麦幼苗进行为期5d的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甜荞幼苗期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加以及胁迫时间的延长,甜荞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持续显著降低,叶片中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干旱胁迫使丙二醛(MDA)含量持续积累并于胁迫第5天达到高峰。研究结果还表明,干旱胁迫下活性氧(ROS)在甜荞幼苗叶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轻度胁迫下抗氧化酶类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清除,且能维持植株的正常生长;但中度和重度胁迫下超出了抗氧化酶类的清除能力,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植株受害严重。
- 方正武卢奕霏丁富功王娜康珍王娜张迎新王书平马东方王书平朱展望
- 关键词:干旱胁迫幼苗生理特性
- 玉米盛花期不同时间授粉对果穗结实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为探索制种玉米(Zea mays L.)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的最佳授粉时间,提高果穗的结实率,以玉米自交系郑58和PH4CV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盛花期不同时间授粉对玉米果穗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期郑58自交系在9:00~11:00和16:00~18:00授粉果穗的秃尖长度短,穗长和穗粗值大,穗粒数较多;PH4CV自交系在9:00~13:00和15:00~18:00授粉果穗的秃尖长度短,且上午授粉果穗的秃尖长度短于下午,穗长和穗粗值大,穗粒数较多。综合2个自交系的考种结果可知:在9:00~11:00和16:00~18:00时间段内授粉,果穗的结实性状好;不同时间授粉对PH4CV自交系结实性状的影响较大,而对郑58自交系结实性状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 丁富功侯泽豪张迎新方正武张有富吴中华王书平
- 关键词:盛花期授粉时间结实性
- 氮密互作对弱筋小麦长麦8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024年
- 为研究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长麦8号为试材,设计大田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120kg/hm^(2)(N1)、180kg/hm^(2)(N2)和300 kg/hm^(2)(N_(3))3个施氮水平以及180万株/hm^(2)(D1)、270万株/hm^(2)(D2)和360万株/hm^(2)(D_(3))3个种植密度,分别调查氮密互作对小麦物候期、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并系统分析氮密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长麦8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外观性状与品质性状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条件下,实现长麦8号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适氮密组合为180kg/hm^(2)施氮量和360万株/hm^(2)种植密度。
- 杨竹周宾寒吴翠翠丁富功Bimpong Daniel孙吉宋祯祯方正武张迎新王书平
- 关键词:弱筋小麦施氮量种植密度
- 孕穗期地下水埋深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6年
- 小麦渍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中重要致灾害因素之-.以小麦品种鄂麦23、郑麦9023为材料,设置7个地下水埋深处理(0~90cm)的测筒,以田间正常水分(田间持水率70%~80%)处理为对照,分别对小麦株高、千粒质量、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8个指标进行测定,探讨孕穗期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渍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显著降低了穗粒数的形成;小麦蛋白质含量在地下水埋深为0~30cm时极显著降低;淀粉含量在地下水埋深为0、15cm时极显著降低,地下水埋深为30cm时显著降低,其他水位处理下变化不显著;小麦湿面筋含量在地下水埋深为0~45cm时极显著降低.因此,孕穗期渍水(0~60cm)将导致小麦产量、品质显著降低.生产上可将地下水埋深控制在75cm左右,以达到小麦高产优质的目的.
- 李玉营马东方王书平朱建强高德荣方正武
- 关键词:小麦孕穗期地下水埋深
- 混合盐碱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0年
- 为探讨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的耐盐碱能力,以“科乐521”、“沣油737”和“陇油9号”的种子和幼苗为试验材料,将NaCl、Na2SO4、NaHCO3和Na2CO34种盐依次按9∶1∶1∶9和1∶1∶9∶9的摩尔比例混合,配成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mmol/L的混合液,研究了混合盐碱胁迫对3个油菜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盐碱胁迫下,油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胚芽与胚根长度以及油菜幼苗苗高、根长、茎粗、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荧光参数随混合液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总的来看,混合盐碱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强弱表现为碱性较高混合盐组>碱性较低混合盐组;3个油菜品种中,“科乐521”耐盐碱能力最强,“沣油737”居中,“陇油9号”最弱。
- 丁富功卢奕霏康珍侯泽豪张迎新方正武王书平
- 关键词:CAMPESTRIS盐碱胁迫种子萌发
- 渍害胁迫对小麦幼苗糖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为揭示渍害胁迫下幼苗期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糖代谢的变化,以正常生长条件下和渍害胁迫下不同处理阶段(0、1、3、5、7d)的叶片为供试材料,比较分析了幼苗期小麦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蔗糖转运蛋白(sucrose transporters,SUT)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渍害胁迫初期(1d),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TaSUT1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着胁迫时间的持续,叶绿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显著抑制,同化产物显著减少,表现为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呈现较大的降幅,同时处理组TaSUT1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短期渍害胁迫处理能够促进幼苗期小麦叶片的糖代谢过程,利于其生长发育;但长期的渍害胁迫处理严重破坏了幼苗期小麦叶片内的糖代谢系统,导致处于营养生长初期阶段的小麦幼苗因营养物质供应短缺而生长缓慢。
- 张迎新周宾寒杨竹丁富功贾宝森王超方正武方正武
- 关键词:幼苗糖代谢
- 小麦株高QTL的定位及对重要农艺性状的多效性分析
- 2023年
- 株高作为小麦育种的重要指标,对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为进一步挖掘小麦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本研究以扬麦12和偃展1号杂交得到的包含20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3年共6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对株高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染色体2B(1)、4B(1)、4D(1)、5A(1)、5B(1)和7D(2)上共检测到7个与株高相关的QTL。QPh.yaas-4B、QPh.yaas-5A和QPh.yaas-7D.1的矮秆效应来源于扬麦12,其余4个QTL的矮秆效应来源于偃展1号。在6个环境下都能检测到的位点是QPh.yaas-4B和QPh.yaas-4D,对株高的贡献率分别14.50%~24.09%和19.01%~29.80%,经过比对发现,这2个QTL分别是Rht1和Rht2。QPh.yaas-5A在5个环境下被检测到,对株高的贡献率为3.29%~5.36%;QPh.yaas-2D和QPh.yaas-7D.2在4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对株高的贡献率分别为3.45%~6.14%和3.16%~4.10%;QPh.yaas-5B和QPh.yaas-7D.1分别在2个和3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对株高的贡献率分别是2.27%~5.09%和2.72%~4.82%。QTL比较分析后发现,QPh.yaas-7D.1和QPh.yaas-7D.2可能是新的株高位点。研究Rht-B1和Rht-D1对千粒重、穗长和穗粒数的效应,发现Rht-B1位点对这些农艺性状无显著效应,Rht-D1位点仅对千粒重有显著效应,其株高增效等位变异可显著增加千粒重。在自然群体中验证Rht-B1和Rht-D1的效应结果与RIL群体结果一致。
- 赵蝶胡文静高德荣高德荣王书平方正武王书平
- 关键词:小麦株高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