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邴鑫

作品数:3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大豆
  • 3篇大豆品种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性状
  • 1篇叶枕
  • 1篇育成
  • 1篇脂肪含量
  • 1篇生物量
  • 1篇水分
  • 1篇水分胁迫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物量
  • 1篇显微结构
  • 1篇胁迫
  • 1篇抗旱
  • 1篇抗旱性
  • 1篇发芽

机构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张治安
  • 3篇徐克章
  • 3篇邴鑫
  • 2篇李大勇
  • 1篇陈展宇
  • 1篇武志海
  • 1篇赵颖君
  • 1篇翟俊峰
  • 1篇田伟华
  • 1篇袁野

传媒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叶运动能力大豆品种叶枕结构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对不同大豆品种叶运动日变化的田间观测表明,品种间叶运动能力有明显差别,一日中叶倾角呈单峰曲线变化。叶运动能力弱的品种,叶倾角最大值出现在10:00前后;叶运动能力强的品种,叶倾角在12:00左右达到最大值,两者相差19°左右。解剖观察表明,大豆叶枕具有发达的薄壁细胞组织和输导系统,中心髓细胞较小,有分散的维管束,具有较强的机械支撑能力。叶运动能力强的叶片有较大的叶枕直径,发达的马达细胞和输导组织。
邴鑫张治安徐克章赵颖君李大勇
关键词:大豆叶枕显微结构
大豆品种抗旱性早期鉴定方法被引量:12
2010年
为探讨鉴定大豆品种抗旱性的简易方法,依据吸水后48h的发芽率对109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抗旱性分级。继而在萌发期、营养生长期(V3)和生殖生长期(R4)进行盆栽控水试验,根据抗旱等级验证大豆植株的抗旱性。结果发现,大豆品种间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种子吸水量与抗旱性无关,吸水后48h发芽率与抗旱性密切相关。幼苗侧根数量、主根长度和根系干重与抗旱性呈显著(P<0.05)相关。对萌发后幼苗供水24h后,随即停水24h,反复干旱处理,抗旱品种存活率显著高于普通品种。在V3期对盆栽植株进行暂时萎蔫(土壤含水量为9%~11%)的水分胁迫处理,发现停水后普通品种叶片首先发生萎蔫,且株高、茎直径及叶面积下降的程度均高于抗旱品种。水分胁迫下,抗旱品种株高、茎直径和叶片面积均显著(P<0.05)高于普通品种,其中茎直径和叶片面积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R4期暂时萎蔫的水分胁迫下,抗旱品种根的生物量和分枝的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普通品种。鼓粒期(R6)普通品种发生永久萎蔫、植株死亡,而抗旱品种仍能保持生长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48h发芽率可作为大豆品种抗旱性的鉴定和筛选方法,鼓粒期大豆对水分胁迫最敏感。
袁野邴鑫徐克章张治安李大勇
关键词:大豆抗旱性水分胁迫发芽率
吉林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某些农艺性状的变化被引量:23
2007年
两年来对吉林省1923~2005年生产上主推的16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种子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从苗期到R6期逐渐增加,R6期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老品种比现代品种下降速度快。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其中产量和收获指数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4.84kg/hm^2(1.27%)和0.23%。种子脂肪含量随育成年代增加,平均每年增加0.04%;而蛋白质含量随年代降低,平均每年下降0.06%。产量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子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文结果表明,大豆育种工作者以高产为选择目标的同时使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得到提高。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可以作为高产品种选育的指标。
田伟华徐克章邴鑫翟俊峰张治安陈展宇武志海
关键词:大豆生物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