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强
- 作品数:50 被引量:287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音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中国改良民族吹奏乐器——笙、芦笙被引量:2
- 2005年
- 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国民族吹奏乐器笙、芦笙的改良成果。
- 韩宝强
- 关键词:吹奏乐器民族芦笙
- 乐器声学系统与空间音乐声学被引量:20
- 2007年
- 介绍了乐器的基础知识,阐述了完整的乐器声学结构包含的5个子系统,即:激励系统、振动系统、传导系统、共鸣系统和调控系统。将音乐声学与环境声学相联系,提出了“空间音乐声学”的概念。
- 韩宝强
- 关键词:音乐声学
- 从骨笛到人工智能音乐--对音乐科技发展历程的感悟
- 2023年
- 从事音乐科学研究,必须知道该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艺术科学?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中西方文艺理论都曾涉及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这些观点对认识音乐科学的基本属性有很大的启发。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为“心物”关系研究提供了实证条件,费希纳通过大量实验找到了主、客观之间的量化关系;亥姆霍兹则用实验方法探明了音乐的内在规律。最早的音乐技术皆与乐器制作有关,从石制乐器、骨笛到编钟,再到管弦乐队的发展,人类从不吝惜用最好的技术来满足听觉审美需求。随着科技急速发展,音乐科学与音乐技术的边界已变得模糊不清。当前的人工智能音乐追求所谓“端到端”技术风格,很容易千篇一律;作曲家的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主、客观不断交互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以及骤然迸发的创作灵感,人工智能很难学到。而音乐永远是主观的艺术,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音乐科技研究都应以人的听觉感受为本,传统音乐、电子音乐、未来的人工智能音乐乃至机器人音乐都应如此。
- 韩宝强
- 关键词:音乐技术骨笛
- 双音钟音乐性能之检测被引量:10
- 2002年
- 问题的提出
曾侯乙编钟被发掘以后,我国古代编钟"一钟双音"的奇妙特征重现人间,引起了全球音乐界和科技界有关人士的注意,对古代双音钟音乐性能和音响特征的研究也不断掀起波澜.笔者依据多年对编钟音响测量分析的实践经验,提出编钟音乐性能的判定方法,旨在推进编钟音乐性能研究和检测手段的现代化.
- 韩宝强
- 关键词:测量系统隔离度测试系统民族击乐器编钟
- 根深叶茂 庇荫后人--记缪天瑞对我国音乐术语标准化和词典编纂工作的贡献
- 2014年
- 缪天瑞(1908-2009)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今年恰逢先生去世5周年,受《音乐创作》之邀特撰此文,以表怀念。
- 韩宝强
- 关键词:音乐教育家编纂工作词典音乐学家
- 音乐家的音准感——与律学有关的听觉心理研究被引量:43
- 1992年
- 古今中外的律学研究都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找到最符合人类音准要求的律制。尽管有上下数千年的探索,但直到今天,什么是“最理想”、“最和谐”、“最纯净”的律制,人们依然众说纷云。许多人为此而迷惑不解:既然音乐实践从未因律制理论的不统一而中断,
- 韩宝强
- 关键词:音乐家律学研究音准
- 引声入律 化数为音——简论缪天瑞《律学》在学科建设上的意义
- 2024年
- 自古以来律学被认为是一门艰涩、冷僻的学科,问之者甚少。但缪天瑞先生的《律学》一书自1950年问世以来,连续不断修订、再版了三次,不仅成为乐律学研究者的案头书,也被很多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乐器学、音乐考古学、作曲技术理论乃至电子音乐等学科人士经常引用。用一本书唤醒一门古稀之学在学界实不多见。前人已对此书做过不少精彩点评,本文仅从学科建设角度探讨《律学》成为学术经典的缘由。
- 韩宝强
- 关键词:音律音响学音乐声学
- 中国改良民族乐器——弹拨乐器被引量:11
- 2006年
- 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的主要改良成果。
- 韩宝强
- 关键词:箜篌琵琶三弦火不思
- 中国改良民族打击乐器被引量:1
- 2011年
- 对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打击乐器的改良成果进行了介绍。
- 韩宝强
- 从生态学视角看乐器味道的演变被引量:5
- 2017年
-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片让世人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启发了笔者借用“味道”来讨论乐器音色多样化问题。人们经常用这样的话语来形容乐器(包括嗓音)的声音:“甜美的歌声”“醇厚的嗓音”“清脆的竹笛”“火辣的唢呐”等等。但乐器声毕竟是用听觉来感知的,所谓“乐器的味道”,不过是一种比喻而已,实际的含义是指乐器的音色特质。如同中餐、西餐之间的明显差异,中西乐器之间的味道也大相径庭,稍有音乐常识的人都应能分辨出来。
- 韩宝强
- 关键词:中华饮食文化乐器学吹管乐器膜鸣乐器发声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