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恺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产沙
  • 1篇时间步长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泥沙
  • 1篇淮河上游
  • 1篇负荷模型
  • 1篇暴雨

机构

  • 2篇河海大学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作者

  • 2篇李琼芳
  • 2篇周恺
  • 1篇鞠彬
  • 1篇马俊超

传媒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不同时间步长对淮河上游次洪产沙模拟的影响
2016年
为分析时间步长对次洪产沙模拟的影响,以淮河上游大坡岭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2001~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10场次洪降雨、径流和含沙量等资料,分别以0.5、1h为时间步长,利用泥沙负荷模型模拟计算了10场次洪产沙过程。结果表明,泥沙负荷模型的9个参数中参数b5、b6、b8随时间步长的变化而变化,且步长变化对b5、b8的影响最大;以沙峰相对误差、确定性系数和峰现时差三个指标综合衡量,时间步长为0.5h的模拟精度总体上高于时间步长为1h的模拟精度。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及湿润半湿润地区土壤侵蚀模拟提供参考。
邹宏荣周恺李琼芳闫方秀
关键词:淮河上游时间步长
淮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次暴雨产沙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土地利用变化既改变水文循环过程也改变产沙过程。本文以淮河上游大坡岭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0s和2000s的土地利用资料和两个年代各10场暴雨对应的水文与气象资料,以0.5 h为时间步长,应用改进的水沙模型模拟流域暴雨产沙,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次暴雨-泥沙负荷关系的影响;基于两个年代获得的模型参数,模拟1990s十场暴雨的产沙过程,分析相同暴雨条件下土地利用模式变化对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满足精度要求;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降雨-泥沙负荷关系,1990s到2000s的土地利用变化减轻了流域水土流失,导致次暴雨产沙量、沙峰及侵蚀模数均减少。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水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并创新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模拟理论与方法。
闫方秀周恺李琼芳马俊超鞠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