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雪青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硝态氮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土壤
  • 3篇黄土
  • 3篇黄土高塬
  • 3篇黄土高塬沟壑...
  • 3篇黄土塬
  • 3篇黄土塬区
  • 3篇高塬沟壑区
  • 3篇沟壑
  • 2篇地下水
  • 2篇水分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剖面
  • 2篇污染
  • 2篇黄土高原
  • 1篇氮素
  • 1篇氮素流失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林雪青
  • 5篇李志
  • 4篇向伟
  • 2篇张志强
  • 2篇李晨曦
  • 1篇李京京
  • 1篇季翔
  • 1篇李志恒
  • 1篇韦祎
  • 1篇林国伟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深剖面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在长武塬区的6个地点分别采集农地、10年果园和20年果园10 m深剖面的土样,通过测定和分析不同样地的土壤水分,定量揭示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农地和10年果园土壤水分具有相似的垂向分布,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增大,而20年果园随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但6 m以下3种样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基本不发生变化;农地、10年和20年果园在0-6 m、6-10 m和0-10 m土层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17.8%、17.5%和15.8%,20.4%、20.6%和14.8%,18.8%、18.7%和15.4%,与农地相比,20年果园0-6m、6-10m和0-10 m土层减少的土壤水分分别占农地的11%、27%和18%;农地6-10 m土壤储水量为1 063 mm,而转化为果园后随果龄增大而减小,其中10年果园无明显差异,但20年果园减少了291 mm,在该土层形成稳定的低湿层。20年果园6 m以下稳定的低湿层可能减少水分的深层渗漏进而降低地下水补给量,伴随着大面积的农地转化为人工林草,可能会对区域水循环造成影响。
向伟林雪青张志强李志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地利用变化黄土高原
黄土高塬沟壑区氮素流失的时空变异特征
2017年
为了探讨黄土高塬沟壑区水体氮污染的时空变化情况,选取黑河流域(泾河支流)为研究区域,测定2013—2014年枯水期和汛期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及NO_3^--N和NH+4-N的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枯水期水化学主要为Na+K-Cl-SO_4型,汛期主要为CaMg-HCO_3型.枯水期及汛期阳离子均主要为Na+,阴离子在枯水期主要为SO_4^(2-)而汛期则转变为HCO_3^-.汛期NO_3^--N浓度普遍大于枯水期,平均值分别为2.37和1.63 mg·L^(-1);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地表水中的浓度为:上游(1.35 mg·L^(-1))>中游(1.05 mg·L^(-1))>下游(0.93 mg·L^(-1)),而地下水中的浓度为:下游(3.84 mg·L^(-1))>中游(2.54 mg·L^(-1))>上游(2.35 mg·L^(-1)).NH_4^+-N在时间分布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汛期及枯水期变化不大,空间分布特征与NO_3^--N类似,但其整体浓度较低,在0.11 mg·L^(-1)左右波动,较为稳定均且未超过IV类水标准.水体中NO_3^--N不仅来自于农田氮肥的施入等人类活动,还可能来自于酸性降雨.地表水的NO_3^--N污染程度存在空间差异,上游污染程度大于中、下游,而超过70%的地下水水质属于良好,对当地饮用水安全暂不造成威胁.
林雪青李志李志恒韦祎季翔
关键词:水化学硝态氮氨态氮
黄土高原白草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对黄土高原白草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为该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并分析白草塬6种利用方式下0—10m的土壤水分,并基于土壤储水量、水分亏缺量及干燥化指数等指标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6种土地利用方式0—10m平均含水量表现为:农地>荒草地>苜蓿地>杏林地>杏林柠条间作地>杏林苜蓿间作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不同,苜蓿地与荒草地的影响集中在0—5m,而包含杏树的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向深层推进甚至可贯穿整个剖面。0—5m除农地外皆有重度土壤干燥化现象;5—10m包含杏树的利用方式干燥化程度较农地、荒草地和苜蓿地严重。[结论]农地转变为包含杏树的利用方式后对土壤深层水分有显著的影响,造成土壤水分储水量减少和干燥化现象严重。
林国伟李志李晨曦向伟林雪青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地利用变化黄土塬区
黄土高塬沟壑区不同坡位和植被下的土壤硝态氮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地形和植被会改变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进而影响土壤中硝态氮(NO_3^--N)的分布,并可能导致对水体污染的差异.在黄土高塬沟壑区黑河流域选取3个样点,采集刺槐林和草地在不同坡位(上、中和下坡位)的6 m深土样,分析了坡位和植被对NO_3^--N迁移的影响,并初步评估了其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不同坡位及植被条件下,土壤中硝态氮均没有出现累积,在表层土壤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2种植被下NO_3^--N达到稳定时的深度约为200 cm,稳定浓度均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但在同一坡位的稳定浓度均有草地高于刺槐林的特点,说明坡位及植被覆盖类型均会影响NO_3^--N在土壤中的分布.整个流域地表水NO-3含量枯水期及汛期分别为(6.90±2.10)mg·L^(-1)和(5.84±2.86)mg·L^(-1),而坡地表层土壤(0~20 cm)中可移动态NO_3^-为(29.55±6.59)mg·L^(-1),明显大于地表水中的浓度,很有可能随径流流失造成地表水氮素污染.地下水枯水期和汛期的NO_3^-含量分别为(24.61±23.72)mg·L^(-1)和(15.70±10.78)mg·L^(-1),而坡地深层土壤(>200 cm)中NO-3为(0.78±0.16)mg·L^(-1),由于浓度较低,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较小.
林雪青李志向伟李晨曦李京京
关键词:植被类型黄土坡地硝态氮
黄土高塬沟壑区硝态氮非点源污染研究
氮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营养元素,同时也是日益增长的环境污染因子,威胁农业生产以及水环境安全,造成面源污染。本文以黄土高塬沟壑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土钻采集塬面及坡地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特征;同时采集相应地下水及地表水...
林雪青
关键词:地下水面源污染硝态氮
文献传递
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硝态氮累积和淋溶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分析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中NO3^--N迁移规律的影响,在陕西长武黄土塬区沿东西方向设置6个样地,每个样地内均选择耕地、由耕地转变来的果龄10a和20a左右的苹果园(下称耕地、10a果园和20a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NO3^--N迁移的影响,并初步评估其对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NO^--N均出现累积现象,达到累积峰时的土层深度表现为果园〉耕地,NO3^--N最大累积量表现为20a果园〉10a果园〉耕地.耕地、10a果园和20a果园土壤w(NO3^--N)平均稳定深度分别为300、400和500cm,平均稳定值分别为2.4、2.5和2.6mg/kg.地下水中ρ(NO3^--)为15.3mg/L,而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ρ(可移动态NO3^--)分别为14.2、26.2和26.3mg/L,可见,与耕地相比,果园土壤中NO3^--N淋溶至地下水的风险更大.但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水分运动和地下水补给存在差异,各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中NO3^--N的贡献率尚需进一步量化.
林雪青向伟李志张志强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硝态氮淋溶地下水污染黄土塬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