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鹏 作品数:16 被引量:65 H指数:5 供职机构: 四川省地震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简易烈度计记录的噪声水平评价:以泸定M_(S)6.8级地震为例 2024年 在我国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中,烈度计被广泛使用。烈度计的频谱特征主要是通过检定实验室进行标定,但在破坏性地震中,烈度计响应特点缺少必要的研究分析。该文以2022年四川泸定M_(S)6.8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了烈度计记录和强震仪记录在噪声水平、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高通滤波截止频率(f_(HP))取值以及有效周期范围(T_(max))方面的特点,综合评价了烈度计记录的频谱特征,分析了噪声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整个频域范围内,烈度计记录的SNR要比强震仪记录平均意义上低一个数量级,可以估计烈度计动态范围较强震仪大致低20 dB;烈度计记录的最佳f_(HP)取值相较于强震仪记录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竖直方向上;烈度计记录的最佳f_(HP)取值更大,反应谱T_(max)较传统强震仪记录在水平方向小1~2 s,在竖直方向小3 s左右。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应用烈度计记录,服务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相关研究。 郭文轩 任叶飞 姚鑫鑫 岸田忠大 江鹏 王宏伟 温瑞智四川地震预警网外玛多7.4级地震预警分析研究 被引量:15 2021年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地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8次地震预警处理结果及预警减灾效能进行了分析。此次地震震中距四川地震预警网55km,首台触发后12.19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前5次预警处理结果用时距离首台触发时间均小于35s。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预警处理结果震中位置偏差为17.1km,震级偏差为-1.8,盲区半径为121km。随着参与计算台站数量增多,震中位置偏差和震级偏差不断减小,盲区半径不断增大。由于地震破裂时间长和台站限幅等原因,8次预警震级均偏小。本次地震预警的有效获益区为震中距121~324km的环形区域,此区域内减灾效能显著。本次地震预警结果表明,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在本次地震中预警产出效果较好,对于网外大地震预警有重要参考意义。 李同林 彭朝勇 李萍萍 马康熙 江鹏 吴朋 王宇航 朱永莉关键词:地震预警 基于峰值加速度计算震级的方法研究 2017年 近震震级M_L是地震学最常见的震级标度,其测定方法常使用位移记录的S波最大振幅。本文提出了一种由衰减关系引申得到的基于峰值加速度值来计算震级的方法 M=F(A,R),并利用四川强震台网获取的加速度记录进行了验证计算,并将结果与四川测震台网给出的震级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对同一地震不同记录计算震级的离散性现象。 江鹏 龙承厚 孙泽涛 余华关键词:峰值加速度 震级 2022年6月1日芦山6.1级地震预警处理能力及效能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2022年6月1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台网部署的JEEW和EEW两套地震预警系统的预警处理能力及减灾效能进行分析。融合决策系统将多套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预警处理结果进行融合选优后,在震后6s对外发布了第1次地震警报。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地震警报的震中位置偏差2.4km,震级偏差1.4级。第1次地震警报的盲区半径为12.3km,并且向盲区以外,地震烈度为Ⅶ、Ⅵ度的预警有效获益区提供了0~6s的预警时间,减灾效能显著。利用此次地震,从观测数据质量、地震预警参数和预警效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对四川地震预警台网部署的地震预警系统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地震预警能力和发挥减灾效能。 李同林 江鹏 马康熙 程思智 李萍萍 韦永祥 曾维祖 晋云霞 王竞 苏金蓉 苏金蓉关键词:地震预警 2022年9月5日泸定M6.8地震预警分析 2024年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6.8地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台网部署的EEW和JEEW地震预警处理软件产出的地震预警信息进行分析,从观测数据质量、预警参数测定、减灾效能等方面对地震预警处理过程进行系统性分析,检验预警软件处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EEW和JEEW分别在震后4.4、8.2 s产出了首报预警信息,震级偏差分别为−1.6、−0.8,震中位置偏差分别为11.2、0.8 km,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触发台站的增多,预警处理结果最终与正式目录结果趋于一致;本次地震预警盲区半径为14.7 km,预警盲区以外,烈度Ⅵ度以上区域的预警时间为0~21 s,预警有效获益区内减灾效能显著。 李同林 江鹏 李萍萍 马康熙 程思智 许艳 王竞 侯泽宇 曾维祖 晋云霞 吴朋 苏金蓉关键词:地震预警 准实时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波形自动反演系统的构建及在首都圈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Cut And 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依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准实时地震波形数据服务系统,通过接收区域实时连续波形数据,构建了首都圈地区准实时准自动波形反演系统,使系统实现当地震大于3.5级时,可自动、迅速反演得到震源机制解。同时考虑到一些台站的地震波形质量或信噪比等因素,系统也可通过人为干预方式重新反演求得相关结果。文中详细阐述了震源机制解波形反演系统的运行流程及该系统的基本构建思路,并对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祁玉萍 李闽峰 李圣强 王斌 刘桂平 肖本夫 江鹏关键词:震源机制解 首都圈地区 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平台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1 2024年 为解决国内地震预警专业软硬件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列装测试不充分的技术难题,尽可能降低地震预警系统运行的风险,建设了专业化的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平台。该平台构建了软件和硬件两大测试系统,明确了测试方法、测试用例、测试流程和评价指标,具备在线功能测试、离线回溯测试、预警信息测试和信息安全测试等功能模块。通过系统性测试和综合评估测试结果,为地震预警专业软硬件完善和升级提供科学依据,筑牢地震预警系统的安全防线。 李同林 江鹏 晋云霞 欧阳龙斌 侯泽宇 许艳 程思智 曾维祖 王竞 李萍萍 马康熙 苏金蓉 苏金蓉关键词:地震预警 软硬件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018年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祁玉萍 张致伟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关键词: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强震动记录特征 被引量:4 2023年 对地震监测台网获取的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的1799组强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后计算地震动参数,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得到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加速度反应谱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记录到的地震动峰值依次增大,反映出局部地形和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高烈度区仪器地震烈度和调查地震烈度较为一致,Ⅵ度以下区域仪器地震烈度和调查地震烈度等值线方向差异较大,反映出在震害不显著情况下两种烈度的对应关系不太理想。初步震相分析发现,近断层台站垂直方向峰值较大,多个台站记录到水平向速度大脉冲现象。基于基岩地震动峰值统计了本次地震的衰减特性,PGV随距离衰减相比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更慢,综合震相特征认为本次地震更符合浅源地震的特点。为进一步分析地震动与震害的关系,选取了2个震害较为严重乡镇的强震动记录计算5%阻尼比的拟加速度反应谱,在设计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T g取值到1.5 s之间,台站记录反应谱值远超出设计地震反应谱,在部分周期区间还超出了罕遇地震设计反应谱值,体现出反应谱与震害较好的相关性。 江鹏 李萍萍 李同林 曾均 王竞 苏金蓉 温瑞智关键词:强震动记录 反应谱 从爆破烈度看仪器烈度的算法 2014年 以某次工程爆破的地震动测试结果为例,对《中国地震烈度表》、日本气象厅JMA系统、美国ShakeMap系统、福建省地方标准以及袁一凡教授提出的烈度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以地震动参数为基础的仪器烈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将袁一凡仪器烈度算法中的PGA改为水平分向合成峰值,忽略持时和主频两个参数并修改个各参数权重的意见。经分析认为,袁一凡仪器烈度算法和福建省地方标准中的仪器烈度算法在处理大中小震时结果较为合理,且袁一凡仪器烈度算法保留了继续研究地震烈度机理的学术空间和扩展应用领域的可能。 江鹏 朱永莉 余桦关键词:强地震动 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