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晶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篇多波段
  • 1篇多波段观测
  • 1篇午后
  • 1篇黄河
  • 1篇极光
  • 1篇极隙区
  • 1篇北极黄河站
  • 1篇KP指数
  • 1篇波段

机构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极地研究...

作者

  • 2篇胡泽骏
  • 2篇杨惠根
  • 2篇刘瑞源
  • 2篇艾勇
  • 2篇陈卓天
  • 2篇温艳波
  • 2篇刘嵘
  • 2篇王晶
  • 1篇刘勇华
  • 1篇胡红桥
  • 1篇邓忠新
  • 1篇韩德胜
  • 1篇黄德宏
  • 1篇綦欣

传媒

  • 2篇极地研究

年份

  • 2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日侧极光卵的可见光多波段观测特征——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极光观测初步分析被引量:21
2005年
中国在斯瓦尔巴特(Svalbard)群岛新奥尔松(Ny-Alesund)地区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科学考察站——北极黄河站。北极黄河站(78.92°N,11.93 °E)的修正磁纬为76.24°。2003年11月黄河站建立了一套多波段(427.8nm,557.7nm,630.0nm)单色极光全天空CCD成像观测系统,并于2003年12月11日-2004年2月25日极夜期开展了首次极光越冬观测,获得了1200多小时的连续观测数据。利用这1200多小时观测数据制作了以时间为横轴的南北向极光活动图,对日侧极光卵的极光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发现,沿日侧极光卵不论磁静日还是磁扰日,在三个波段上都同时观测到了四个重复出现的极光活动区,即0900MLT(磁地方时)附近的 A区、1330MLT的B区和1630MLT的C区以及1200MLT附近的G区。A区内的极光活动由低纬向高纬运动,强度逐渐变弱,形态由较宽的弧状极光向冕状极光演变;B区内的极光活动由高纬向低纬方向运动,形态呈现为冕状极光向较窄的极光弧的演变,极光强度逐渐增强;C区极光活动向高纬方向展宽,强度逐渐变弱,极光由单弧向多重弧演化;而在A与B之间存在一个纬度范围相对较窄的极光活动区G区,该区的极光呈现暗弱的冕状极光。日侧极光活动随时间从午前、正午到午后呈现出一个系统的光谱变化:绿色-红色-绿色。A区的位置出现在卫星探测的午前极光峰之中;而正午附近极光强度暗弱的G区,可部分地解释卫星观测的所谓“正午极光空白区”;卫星观测到的1500MLT附近的“极光热点”区在地面观测中可以区分为以红色极光为主的B区和以绿色极光为主的C区。
胡泽骏杨惠根艾勇黄德宏胡红桥刘瑞源田口真陈卓天綦欣温艳波刘嵘王晶
关键词:极光极隙区多波段观测黄河
午后多重极光弧观测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南极中山站175天全天空摄像机观测,对午后多重极光弧的出现率及其与Kp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出现率呈一单峰分布,最大发生率出现在1445UT(1645MLT),其位置在1500MLT极光热点(1300—1700MLT)近夜侧的部分。与地磁活动指数Kp的相关统计分析表明,Kp值为2—3之间时多重极光弧有较大的出现率,这说明中等地磁活动情形下午后多重极光弧有较高的出现率。事件分析表明多重极光弧的强度变化与地磁Pc5脉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且有类似的频谱特征,这说明午后多重极光弧可能与同时出现的Pc5地磁脉动有关。
温艳波杨惠根韩德胜T.Araki艾勇刘瑞源刘勇华胡泽骏陈卓天邓忠新刘嵘王晶
关键词:KP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