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免疫
  • 4篇免疫组化
  • 4篇病理
  • 3篇细胞
  • 3篇临床病理
  • 2篇性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预后
  • 2篇上皮
  • 2篇皮肤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内皮
  • 2篇病理分析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性病学
  • 1篇血管内皮瘤

机构

  • 10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计量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0篇许丽娟
  • 6篇刘彤
  • 6篇胡艳萍
  • 6篇崔莉
  • 5篇刘凤阁
  • 3篇郑玲玲
  • 1篇李新飞
  • 1篇杨海平
  • 1篇初玉平
  • 1篇张玲
  • 1篇王秀芳
  • 1篇李雪
  • 1篇吕彧
  • 1篇杨建杰
  • 1篇朱威
  • 1篇刘辉

传媒

  • 5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16、Ki-67蛋白表达及HPV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诊断意义被引量:21
2009年
目的探讨p16、Ki-67联合应用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及分级中的意义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CIN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60例宫颈各类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6、Ki-67蛋白表达情况,并行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结果①宫颈上皮内低度瘤变(CINⅠ)中,p16阳性率为85.7%,Ki-67阳性率为67.8%,较宫颈良性病变的阳性率明显增加(P<0.01);宫颈上皮内高度瘤变(CINⅡ-Ⅲ)中,p16阳性率为100%,Ki-67阳性率为98.3%,两者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CINⅡ-Ⅲ中,p16、Ki-67表达呈正相关。②高危型HPV在宫颈良性病变、CINⅠ和CINⅡ-Ⅲ病变组感染者分别为30.6%、75.7%和93.3%,宫颈CINI和CINⅡ-Ⅲ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程度加重,HPV感染与p16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16、Ki-67联合应用可作为宫颈良性病变与CINⅠ以及CINⅠ与CINⅡ-Ⅲ鉴别的重要标记物;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在高危人员筛查与判断预后上有重要意义。
刘彤崔莉许丽娟胡艳萍刘凤阁
关键词:宫颈良性病变P16蛋白
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临床、组织病理与皮肤镜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nodular-ulcerative basal cell carcinoma, NUBCC)的临床、组织病理与皮肤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NUBCC和23例非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non-nodular-ulcerative basal cell carcinoma, NNUB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皮肤镜图像资料。结果:71.2%的NUBCC皮损位于面部中1/3区域,较同部位发病的NNUBCC皮损(39.1%)更为多见(P<0.05);而26.1%的NNUBCC皮损位于躯干,较同部位发病的NUBCC皮损(6.8%)更多见(P<0.05)。组织病理上,NUBCC以结节型为主,NNUBCC以浅表型为主。在皮肤镜下,NUBCC较NNUBCC更容易出现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蓝灰色卵圆形巢和大蓝灰色无结构区(P值均<0.05)。所有研究对象中,有23.2%可见到褐色结构性区。结论:NUBCC的发病部位及病理分型的分布与NNUBCC相比有差别。皮肤镜有助于鉴别NUBCC与NNUBCC,尤其是大蓝灰色无结构区有助于NUBCC的皮肤镜诊断,值得重视。
许丽娟朱威郑玲玲
关键词:皮肤镜
预扩张眼轮匝肌皮瓣在眶下区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一种眶下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美学修复方法。方法:对12例眶下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眼轮匝肌皮瓣区域的皮肤预扩张,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于颞颧部眼轮匝肌皮瓣范围内预先埋置相应大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扩张2~4个月,待皮肤扩张达所需面积后,二期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以同侧眼轮匝肌为蒂,携带颧颞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缺损创面。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皮瓣坏死,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颜色、质地良好,外观接近正常,患者及医生满意度高。结论:预扩张眼轮匝肌皮瓣用于眶下区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大小可超过常规眼轮匝肌皮瓣所能覆盖的面积,且眼轮匝肌皮瓣区域有可供扩张皮瓣,其皮瓣血运可靠,美学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张新婷刘新海张玲石冰巩平李中雷高汉许丽娟李养群
关键词:眼轮匝肌岛状皮瓣缺损修复美学修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7年
胡艳萍吕彧崔莉刘彤刘凤阁许丽娟初玉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VEGF免疫组化CD117CD34
乳腺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及反应性肉芽肿的组织细胞-肌母细胞样癌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了解罕见的乳腺组织细胞 -肌母细胞样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技术 ,结合文献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析。结果 癌组织呈组织细胞 -肌母细胞样 ,癌旁散在分布反应性肉芽肿 ;瘤细胞体积大 ,胞质宽 ,富有泡沫状及嗜酸性颗粒 ,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染色GCDFP-15、CK7和EMA ,E cadherin,CD6 8、AB PAS部分细胞和CgA(+) ,actin、S 10 0、vimentin、ER、PR和Syn(- )。结论 乳腺组织细胞 -肌母细胞样癌十分少见 ,同时伴反应性肉芽肿及神经内分泌分化者更为罕见 ,GCDFP 15阳性支持其是大汗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需与纤维组织细胞病变、肌母细胞瘤 (颗粒细胞瘤 )
胡艳萍许丽娟刘彤崔莉
关键词:大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
肺外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分析肺外发生的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0例肺外IMT进行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结果本组10例IMT,男、女各5例;发病年龄为13~69岁,中位年龄40岁。发生部位包括胃、结肠、四肢及头面部软组织、肾上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由其引起的压迫症状。组织学主要表现为梭形纤维母细胞与肌纤维母细胞混杂排列,间质见含有浆细胞的炎细胞浸润,可见不同程度的玻璃样变及黏液疏松背景。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均(+)、大部分SMA(+);部分desmin和ALK-1(+),CD117(-)。随访9例,8例无瘤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恶变。结论肺外IMT是少见的良性肿瘤,但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故定期随访非常重要。该病需与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
许丽娟刘凤阁王秀芳杨海平崔莉刘彤胡艳萍杨建杰刘辉李新飞
关键词: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手术治疗巨大乳腺外派杰氏病附病例报告5例与文献复习
2018年
目的:探讨阴囊巨大的乳腺外派杰氏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手术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7年潞河医院诊治的乳房外派杰氏病5例,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巨大EMPD患者,男性,65岁,有糖尿病病史,阴囊左侧出现浸润性红色斑块,大小约11cm×9cm,累及阴茎、阴阜及同侧腹股沟,表面潮红,附着黄色痂皮。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EMPD。免疫组化结果:细胞角蛋白(CK) 7、细胞角蛋白(CK) 18、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c-erbB2均为阳性,巨囊性病的液状蛋白(GCDFP)-15、细胞角蛋白(CK) 5/6、P63、细胞角蛋白(CK)20均为阴性。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并行同侧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清扫,手术切除范围较大,行皮瓣结合局部植皮整形修复,效果良好。其余4例患者,年龄范围73岁~88岁,皮损长径5~6cm,活检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EMPD,患者放弃手术治疗,失访。结论:巨大阴囊EMPD手术并整形修复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较好,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皮损浸润的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许丽娟刘新海郑玲玲
关键词:派杰氏病乳房外手术治疗免疫组化预后因素
PBL结合CBL及LBL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被引量:12
2016年
皮肤性病学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各异,不易鉴别。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值得思索。文章结合文献及临床教学经验,旨在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结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BL)和传统教学方法(LBL)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许丽娟郑玲玲
关键词:皮肤性病学教学方法PBLCBLLBL
9例附睾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鉴别诊断,并结合免疫组结果临床病理分析。方法分析9例附睾腺瘤样瘤的大体、镜下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讨论。结果9例附睾腺瘤样瘤直径0.5~5.9cm,形态学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形成细小腔隙或腺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并不同程度地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衬覆上皮Calretinin、MC及AE1/AE3、Vimentin阳性,EMA有5例阳性表达(55.6%),SMA、CEA、CD34、LCA、S-100、NF等均阴性,腺瘤样瘤须与血管瘤、平滑肌瘤、转移癌以及神经纤维瘤等进行鉴别。结论腺瘤样瘤不常见,好发于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统,临床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胡艳萍李雪崔莉刘凤阁刘彤许丽娟
关键词:腺瘤样瘤免疫组化超声学检查附睾肿瘤
淋巴结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2009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淋巴结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上皮样,瘤细胞增生呈乳头状凸向腔内,胞质嗜伊红染,细胞边界不清。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1(+),CD34和FⅧRAg(-)。结论淋巴结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性肿瘤,可出现多种组织结构,有一定的特征性,应与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及原发于淋巴结的其他血管源性肿瘤鉴别。
刘彤胡艳萍刘凤阁崔莉许丽娟
关键词:淋巴结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