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琼
- 作品数:14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2018年7月20日~21日青海省东部一次大到暴雨降水过程分析与模式检验被引量:1
- 2018年
- 2018年7月20日8时至21日08时,青海东部出现了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共计418个测站出现降水,其中小雨263个、中雨113个、大雨41个和暴雨1个。降水中心位于海东及黄南北部。暴雨出现在尖扎县马克唐镇勒见村50.8mm、大于40mm降水出现在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45.1mm、尖扎县马克唐镇娘毛龙哇村43.9mm、尖扎本站43.6mm、互助县松多乡42.1mm、尖扎县昂拉乡40.3mm。本文对此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与模式检验。
- 郭延彬马琼朱玉军
-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 一次引发洪涝灾害的强对流天气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和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17年7月22日下午发生在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中东部地区交汇是诱发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成因;地面辐合线在海西东部和环青海湖地区的稳定维持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过程发生前,中层有冷平流,低层为冷暖平流的分界处,低层比湿在10g/kg以上;红外云图表现为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TBB为-41℃以下,雷达回波在55dBz以上,高度伸展到12km以上,存在明显的径向辐合;加密自动站的辐合线与强对流发生区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 田成娟欧建芳刘雪梅马琼
-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中尺度卫星云图雷达回波
- 青海湖及西宁地区强阵风天气动量下传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2018年12月5日青海湖及西宁地区强阵风天气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强气压梯度和强变压梯度的共同动力作用是地面强阵风形成的背景条件。强阵风出现在午后气温较高、湿度较低且地面气压较低的时段。午后深厚的干热对流使高空急流北侧下沉气流将动量下传至对流层中层后向近地面层进一步有效下传,导致地面阵风增大。
- 马学莲马琼张吉农甘璐
- 关键词:动量下传
- 青海连续两天极端暴雨过程成因对比分析
- 2025年
- 2021年7月24—25日青海连续两天出现暴雨过程,多地超日极端阈值,并突破历史极值。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4卫星云图、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的极端性,并从环流形势、水汽等条件对两日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4日强降水是受伊朗高压控制,低层风速辐合触发了不稳定能量,天气尺度强迫较弱,水汽输送、大尺度动力和热力条件均较差,但局地水汽较为充沛,不稳定能量较大,底层大气接近超绝热状态,导致极易触发对流,环流形势在25日凌晨出现明显变化。25日暴雨在伊朗高压西退后与东部分裂的高压中心形成的切变线下产生,切变线北侧冷空气下滑与暖空气交汇,锋生明显。低层配合中尺度低涡,整层上升运动强,水汽辐合强,系统性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斜压性明显,偏东风沿地形爬升使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加。
- 马琼马秀梅王有莲
- 关键词:中尺度低涡暴雨
- 青藏高原东北部两次大到暴雨雷达和云图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1°×1°再分析、自动站、西宁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及TBB资料,对2015年6月19~20日(简称"6.19")和2015年8月1-3日(简称"8.1")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场、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及TBB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地面有冷空气从河西走廊扩散南下,伴有辐合线.(2)"6.19"是混合云系造成,水汽图像上表现为白亮、密实的区域,TBB>-33℃,"8.1"为结构紧密、呈椭圆形的中尺度对流云团,TBB<-73℃.(3)"6.19"为混合型降水回波,"8.1"为"S"型回波,强度达到55dBZ,强中心高度15km,形成"列车效应",0℃层高度偏高,有逆风区存在,"S"型气旋性的辐合等典型的强降水单体回波的特征,VIL经历了两次爆发式的增长及突然降低的现象.
- 田成娟朱玉军马琼朱平
- 关键词:大到暴雨雷达回波卫星云图
- 2022年8月青海东部一次极端性降水过程的成因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2022年8月27日青海东部出现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多地超过日极端降水阈值,玉树突破历史极值,导致部分乡镇道路、房屋、帐篷、砂石路及沿途网围栏被冲毁,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4卫星云图、双偏振雷达及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极端性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雨过程具有一定的极端性,青海东部地区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北部前期降水主要是高层有短波扰动,低层偏东风辐合和冷空气渗透触发了一定的不稳定能量产生了对流性降水,后期降水是由于短波扰动配合冷空气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南部降水是由于高层风向切变,低层东南风风速迅速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所产生的暖区降水。
- 马琼邢子毅马晓真张宁瑾朱玉军
-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云图、自动站、NCEP1°×1°再分析等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6年8月18日清晨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省东北部交汇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成因;Ki>32℃区域与强对流区域相对应;水汽特征为高层干冷,中低层暖湿,水汽通量在6~8 g/s;红外云图为云团结构紧密,边界清晰,近似椭圆状的中尺度对流云团,TBB<-73℃的区域和梯度大值区与短时强降水的落区相对应。
- 田成娟魏国财朱平蔡忠周马琼
- 关键词:气象强对流天气卫星云图
- 基于加密站资料的青藏高原强对流天气预报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西宁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NCAR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6年8月18日清晨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移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在青海省东北部交汇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成因;雷达回波表现为弓形回波,伴有持久的中气旋,最强回波可达65 dBz以上,顶高17 km以上,VIL在30~40 kg/m^2,是典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气压、温度、相对湿度均出现了不连续线,强降水发生时出现气压上升、相对湿度突升,温度突降特征,气压与湿度呈同位相变化,与温度的变化位相相反,强降水发生在辐合线的附近。
- 田成娟马元仓刘雪梅郭晓宁马琼
-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雷达特征中尺度特征
- 局部高强度降雨的地质灾害特征分析被引量:14
- 2019年
- 传统地质灾害特征分析方法,以地面综合调查为主,忽视局部高强度降雨条件这一主观因素,使得地质灾害特征分析结果存在较高的片面性。该文提出基于局部高强度降雨的地质灾害特征分析方法,根据降雨强度、灾害持续时间和平均降雨量等指标设立临界组合判别运算雨量阈值,按照雨量阈值判断地质灾害类型,并结合预警判据图分析局部高强降雨的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全面分析出实验地区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群发性和同时性特征。
- 马秀梅刘晓燕代青措马琼
-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特征临界降雨量
- 青藏高原东北部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对比分析被引量:15
- 2017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9~20日(简称"6.19")和8月1~3日(简称"8.1")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地面有冷空气从河西走廊扩散南下,地面伴有辐合线;散度场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整层大气都具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水汽条件特征表现为高层干冷,中低层暖湿,700h Pa上比湿均在8g/kg以上;强降水产生的区域均为Ki>32℃的区域。
- 田成娟朱平马琼朱玉军
-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到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