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
欢迎来到南京江宁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珺
作品数:
3
被引量:23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合作作者
郭兴强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谢光辉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陶光灿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阎静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张洪艳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3篇
农业科学
主题
2篇
利用效率
2篇
旱稻
1篇
氮磷钾
1篇
养分
1篇
养分吸收
1篇
直播
1篇
直播稻
1篇
生物量
1篇
熟制
1篇
水稻
1篇
水分
1篇
水分利用
1篇
水分利用效率
1篇
土壤
1篇
土壤氮
1篇
土壤氮磷
1篇
土壤氮磷钾
1篇
籽粒
1篇
籽粒产量
1篇
物量
机构
3篇
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3篇
谢光辉
3篇
郭兴强
3篇
余珺
2篇
陶光灿
1篇
张洪艳
1篇
阎静
传媒
2篇
中国农业大学...
1篇
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1篇
2008
2篇
2007
共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黄淮平原麦茬直播稻分蘖发生规则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探明抗旱性水稻品种在稻-麦两熟系统中旱作条件下,分蘖发生和成穗的优势节位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旱稻297(旱稻277)、旱稻502、宁粳16和宁粳35等抗旱品种为材料,比较研究旱作和浅水层灌溉条件下拔节前各节位分蘖的发生和成穗频率及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试验观察到拔节前第2~9节位有分蘖发生,虽然发生节位和频率因品种、水旱条件和年份而异,但第3~5节位均表现出了较强的分蘖势。2006年旱稻277有效分蘖对产量的贡献达到40%以上,其余品种皆不足20%;其中,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主要来自第4、5、10和11节位。【结论】第3~5节位是分蘖发生的优势节位,且分蘖穗的性状较好,通过栽培措施促其早发、多发对水稻实现旱作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余珺
陶光灿
郭兴强
尹士采
谢光辉
关键词:
水稻
旱作
直播稻
分蘖
黄淮平原
华北地区播种量不同时旱稻产量的形成
被引量:2
2007年
为探明旱稻新品种旱稻297在华北地区的产量形成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003年120kg/hm^2播种量基础上,2004年增设更为节约的60和90kg/hm^2 2个播种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构成。结果显示:2004年60、90和120kg/hm^2播种量的产量分别为3,8、3,5和3,4t/hm^2;成熟期3个播量地上部生物量(单位面积内旱稻植株茎、叶、穗的总干重)在1005.0~1283,4g/m^2范围内无显著差异;收获指数分别为0,36、0,34和0,26,随播种量增大而依次降低,且120kg/hm^2播种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种量。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颖花数少是本试验旱稻产量低的主要原因;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受环境影响,年际间差异较大。总之,2004年60kg/hm^2播种量表现出较好的群体结构,在单株最高分蘖数、分蘖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上都优于其他2个播种量;而90kg/hm^2播种量在相同条件下单位面积的颖花数最高。因此,60~90kg/hm^2播种量的旱稻群体在生产中具有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的潜力,是比较适宜的播种量。
余珺
郭兴强
谢光辉
关键词:
旱稻
播种量
生物量
籽粒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水分利用效率
淮河平原旱稻-小麦两熟制的土壤氮磷钾供应、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及肥料需求
被引量:5
2007年
在淮河平原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旱稻-小麦两熟种植系统土壤氮、磷、钾供应状况、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及肥料需求规律。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对肥料的依赖性以及对磷和钾素的敏感程度高于旱稻。旱稻-小麦两熟种植系统一个周期内的土壤氮素供应量为12.5g/m^2、磷素为3.3g/m^2和钾素为22.7g/m^2。土壤对第一季旱稻和小麦的氮、磷和钾素供应能力均显著高于第二季,表明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施肥的影响。旱稻氮、磷和钾肥表观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33.4%、3.0%和-8、5%,小麦分别为69.3%、13,4%和36.9%。每生产1t旱稻籽粒需氮素14.9~33.7kg、磷素2、9~5.9kg和钾素17.9~38.1kg;每生产1t小麦籽粒需氮素15.9~28.3kg、磷素3.1~4.2k和钾素15.9~21.6kg。在淮河平原,两季旱稻施氮、磷、钾(NPK)比不施氮(PK)处理分别显著增产18.4%、25、8%;两季小麦NPK比PK处理分别显著增产54.1%、158.7%,两季旱稻、小麦NPK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PK处理,表明氮素是限制淮河平原旱稻-小麦两熟制旱稻和小麦产量的主要肥料因素。
张洪艳
陶光灿
余珺
阎静
郭兴强
谢光辉
关键词:
旱稻
小麦
养分吸收
利用效率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