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银柱 作品数:20 被引量:114 H指数:7 供职机构: 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长沙市2015—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分析2015—2017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5—2017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发生场所、事件原因和致病因子等因素,描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7年,长沙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73起,发病1 174人,死亡20人。6—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高峰,事件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14%和65.67%;事件发生较多的地区是浏阳市和宁乡市,事件报告数占总数的27.17%和17.34%;事件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事件总数的67.05%,其次是农村聚餐;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主要是毒蘑菇,占事件总数的58.96%。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死亡病例90%由毒蘑菇中毒所致。结论毒蘑菇中毒是长沙市危害严重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针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做好毒蘑菇相关科普宣传,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关毒蘑菇中毒知识和救治措施的培训,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周银柱 曹可珂 马迪辉 陈艳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 2012—2022年长沙市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与处置情况分析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长沙市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与处置情况,为针对性开展水痘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22年长沙市各区(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资料,对水痘暴发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以及暴发疫情的班级聚集性情况、病例疫苗接种情况、报告时间间隔、疫情规模等暴发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12—2022年长沙市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101起,报告病例3236例,无死亡病例。10—12月是水痘暴发疫情高发期,报告疫情数占全年的62.38%(63/101)。浏阳市暴发疫情数和发病数占比最高,分别为56.44%(57/101)和53.86%(1743/3236)。暴发疫情发生场所主要为小学,报告疫情数和病例数占比分别为78.22%(79/101)和83.16%(2691/3236)。发生在学校的100起水痘暴发疫情中,聚集性班级占比为13.07%(325/2431),其中托幼机构聚集性班级占比较高(21.51%,37/172);有57起调查了疫苗接种情况,病例疫苗接种率为27.63%(454/1643)。暴发疫情的病例中位数为27(19,38)例,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7(8,21)d,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2(20,49)d。2012—2022年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和疫情持续时间总体呈增长趋势(Z=2.516、2.606,P均<0.05)。结论长沙市水痘暴发疫情呈先升后降趋势,小学为重点发病场所,病例疫苗接种率较低,疫情报告时间间隔和持续时间总体呈增长趋势,今后应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并提高疫情早期发现能力和报告及时性。 孙坤 胡伟红 周银柱 陈水连 邱劲松关键词:水痘 疫情处置 长沙市狂犬病暴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2022年长沙市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找出防控的薄弱环节,以指明未来防控工作的方向。方法收集2022年长沙市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门诊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比率分析、χ^(2)检验、趋势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2022年长沙市全年人群的狂犬病暴露率为1084.08/10万,1~8月狂犬病暴露率呈上升趋势,9~12月呈下降趋势(χ_(趋势)^(2)=1876.668、1773.838,均P<0.001),城区狂犬病暴露率高于非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0.964,P<0.001),男性的年暴露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378,P<0.001),各年龄组狂犬病暴露率呈下降趋势(χ_(趋势)^(2)=21176.775,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Ⅲ级暴露就诊者中,0~<15岁年龄组、伤人动物为狗、伤人动物无免疫史、经门诊处置伤口(OR=1.512、1.607、1.095、3.535,95%CI:1.294~1.766、1.499~1.724、1.051~1.140、2.927~4.270)的就诊者更可能注射被动免疫制剂。结论建议未来防控工作重点关注规范犬只管理、加强宣教、提高犬只免疫覆盖率和提高Ⅲ级暴露就诊者被动免疫制剂的注射率。 孙坤 陈水连 邱劲松 段陈林 周银柱关键词:狂犬病 暴露后处置 影响因素 长沙市2015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2017年 目的了解长沙市动物性食品及流动早餐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5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对不同季度、不同采样环节的样品进行采集及检测。结果2015年长沙市共采集动物性食品及流动早餐样品104批次,食源性致病菌阳性37批次,阳性率35.6%;开展食源性致病菌检测577项,检出阳性41株,检出率7.1%;检出率较高的为副溶血性弧菌58.3%(14/24)和蜡样芽胞杆菌28.6%(8/28);食品原料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高于成品,散装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高于预包装食品。结论长沙市动物性食品及流动早餐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建议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个人的卫生监管,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林斌 周银柱 朱彩明 陈艳关键词:食品卫生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安全 卫生监测 长沙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了解长沙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长沙市2020年1月1日-3月6日期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1月1日-3月6日期间长沙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242例,重症率15.70%;长沙市每日报告确诊病例数自2月3日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209例出院病例的住院天数为5~37 d,平均住院天数为(16.91±7.32)d;发病以30~50岁年龄组为主(23.95%),50岁以上人群的重症率最高(26.26%,χ^2=14.124,P=0.00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16.53%)和离退人员(15.70%)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65.70%)、干咳(41.74%)和乏力(33.06%)。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数虽呈下降趋势,但随着人员流动的增加,需加强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陈水连 周银柱 张恒 谢知 宋丽新 段陈林 张锡兴关键词:流行病学 长沙市2010-2016年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了解长沙市2010-2016年各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数据。方法按照历年国家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于不同季节、不同采样环节进行样品的采集,采用规定的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18类1 284份食品中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总体检出率4.13%。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现榨果蔬汁,为21.28%;其次分别是凉拌面米制品、生肉及生肉制品,检出率分别为13.51%、12.50%。散装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6.49%)高于预包装食品(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56,P<0.01)。4个季度采集的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5)。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多类食品中检出,污染严重且广泛,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市民的饮食安全。 林斌 朱彩明 周银柱 罗美玲关键词:食品 金黄色葡萄球菌 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 2013—2022年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湖南省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同时收集各县(市、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及病原构成变化。结果2013—2022年长沙市累计报告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病例14889例,占手足口病总病例数的5.04%,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54/10万。2013—2022年该人群病例在总病例数中的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1658.760,P<0.01),每年发病主高峰出现在4—7月。性别分布上,男性8526例,女性6363例,性别比为1.34∶1;年龄中位数为7(6,10)岁,最大年龄为91岁,年龄分布以6~15岁为主,占88.09%(13116/14889);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占55.97%(8334/14889)。城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芙蓉区和天心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70/10万,高于郊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和望城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12.75/10万)。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送检标本的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0.49%(156/309),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比分别为5.77%(9/156)、37.18%(58/156)和57.05%(89/156)。结论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病例中,6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总体呈升高趋势,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建议密切关注6岁及以上人群的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加强中小学校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其他肠道病毒分型监测工作。 肖回回 杨栋 戴志辉 周银柱关键词:手足口病 病原学特征 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研究: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16-201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结果2016-2019年长沙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227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95.09/10万,4~7月和11~12月是每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以中位数18.2℃为参考值,日均气温在28.5℃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70,95%CI:2.04~3.58),低温(P_(5)=3.2℃)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9(95%CI:1.09~1.30),高温(P_(95)=30.7℃)情况下滞后0d时RR最大,为1.14(95%CI:1.04~1.26)。以中位数1002.10hPa为参考值,日均气压在991hPa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35,95%CI:1.84~3.02),低压(P_(5)=988.7hPa)情况下滞后5d时RR最大,为1.10(95%CI:1.06~1.13),高压(P_(95)=1015.8hPa)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0(95%CI:1.05~1.16)。结论日均气温、日均气压与手足口病发病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低压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更为显著。 阳琳 罗垲炜 赵善露 周银柱 李浩 肖回回 胡世雄 杨土保 罗红梅关键词:手足口病 气象因素 一起由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 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调查一起高考期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并为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溯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测,综合分析判定疫情原因。结果该起事件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6日,持续4d,罹患率为10.77%(155/1436);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病例均有在学校2层食堂的就餐史,调查到一楼食堂就餐的5例病例均食用了6日中餐鸡蛋香干和(或)卤牛肉,在三楼食堂就餐的86例病例食用了6日中餐卤牛肉和(或)7日晚餐卤鸡腿的占95.35%。同时发现食堂食品加工用具和盛装容器存在生熟混用的情况。从一楼食堂就餐的5份病例生物标本、3份食堂从业人员肛拭子、留样食物(鸡蛋香干)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且PFGE图谱一致;从三楼食堂就餐的8份病例生物标本、留样食物(卤牛肉、卤鸡腿)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且PFGE图谱一致。结论该事件为一起因食品加工用具和容器生熟不分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致病因子为肠炎和鼠伤寒两种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建议规范和落实学校餐饮卫生监管,确保加工用具和容器生熟分开,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制定定期体检制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许欣 王玉香 雷义 郑伟 胡世雄 贾华云 王岚 周银柱 张恒 杨柳青关键词:肠炎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食源性疾病 长沙市2021—2022年气象因素与狂犬病日暴露人数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2021—2022年长沙市气象因素与狂犬病日暴露人数的关联,并探究气象因素对狂犬病暴露影响的滞后作用。方法:收集2021—2022年长沙市每日气象资料和狂犬病日暴露人数,使用R4.2.3软件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2022年长沙市报告狂犬病暴露人数216405例,日暴露人数中位数292例,夏秋季为高暴露季节。日均气温>10.0℃狂犬病暴露的累积发生风险增加,在30.5℃风险达到最大(RR=1.63,95%CI:1.40~1.89),低温(P_(5),4.0℃)对狂犬病日暴露的发生风险在滞后第4天达到最大,其余温度位置(P_(25)~P_(95))以暴露当天发生风险最大。日均相对湿度在32.0%时,对狂犬病日暴露人数累积发生风险最大,32.0%~86.5%区间累积效应风险逐渐降低。相邻两日温差以极低降温温差-10.0℃风险最大,且以暴露当天效应最强。结论:2021—2022年长沙市气象因素中高温、低湿、极端降温和升温天气都会增加狂犬病暴露风险,提示加强在重点气象到来前做好狂犬病暴露的健康宣教和暴露后处置的就医引导。 孙坤 陈水连 邱劲松 段陈林 周银柱关键词:狂犬病 气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