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武

作品数:14 被引量:12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7篇盆地
  • 5篇三叠
  • 5篇三叠系
  • 4篇地层
  • 3篇东南
  • 3篇琼东南盆地
  • 3篇层序
  • 3篇层序地层
  • 2篇等深流
  • 2篇等深流沉积
  • 2篇地层特征
  • 2篇三角洲
  • 2篇深水
  • 2篇深水勘探
  • 2篇生物礁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主控因素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勘探
  • 2篇辫状河三角洲

机构

  • 14篇中国石油大学...
  • 13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
  • 4篇中海石油气电...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大港油田
  • 1篇华北油田
  • 1篇中国石化股份...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4篇唐武
  • 13篇王英民
  • 5篇李华
  • 4篇仲米虹
  • 4篇郑贵春
  • 3篇吴嘉鹏
  • 3篇袁文芳
  • 3篇杨彩虹
  • 2篇何永垚
  • 2篇卓海腾
  • 2篇韩自亮
  • 2篇孙希家
  • 2篇赵鹏
  • 1篇印森林
  • 1篇王永凤
  • 1篇吴胜和
  • 1篇王琳
  • 1篇秦培莉
  • 1篇陈亮
  • 1篇朱国隆

传媒

  • 2篇地质学报
  • 2篇海相油气地质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3篇2014
  • 10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三叠系隆后坳陷区层序地层特征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揭示塔里木盆地三叠系隆后坳陷区层序地层特征,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地震、钻测井、岩心及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研究区三级层序结构特征,提出了隆后坳陷区三级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三叠系发育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及5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之间大多以厚层砂岩与泥岩突变接触,测井曲线上见明显的坎值,地震上削截特征清楚.在三级层序内部结构上底部以粗粒的三角洲相的砂岩、砂砾岩为主,顶部则为细粒的湖相泥质沉积,整体上表现为由粗变细的"二元"结构特征.前陆盆地的幕式构造活动对该层序结构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沉积物的供给则影响了层序内部沉积特征及叠置样式,而气候不仅影响沉积物的类型,还可以通过控制降雨和植被发育来引起湖平面的变化从而影响层序的发育.
唐武王英民张雷吴嘉鹏仲米虹
关键词:层序地层塔里木盆地三叠系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特征、过程及沉积模式被引量:25
2014年
通过地震及钻孔资料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进行了研究。南海北部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类型多样,包括峡谷、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朵叶及漂积体。单向迁移水道迁移方向分别为北东向和南西西向,为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形成。漂积体有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和陆坡席状漂积体,岩性为粘土、泥质粉沙。南海北部陆坡水深200-1200m范围内发育北东向迁移水道及小规模的漂积体,而水深约1200~3000m内则以朵叶及大规模的漂积体为主,见少量南西西向迁移水道。其中,漂积体多分布于峡谷、水道及朵叶的两侧,为等深流改造堤岸、朵叶等“细粒”沉积物而成。
李华王英民徐强卓海腾吴嘉鹏唐武李冬徐艳霞
关键词:重力流等深流沉积等深流珠江口盆地
桑塔木地区三叠系曲流河三角洲存在证据与沉积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厘清桑塔木地区三叠系砂体成因类型,指导油气勘探,利用岩心、钻测井、分析化验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碎屑岩的粒度、结构、沉积构造、砂体的空间展布、地震反射特征等.结果表明:三叠系TⅡ油组具有粒度细、分选磨圆好、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呈指状产出,地震剖面上具有前积反射构型,典型相干体地层切片见曲流特征的特点,是典型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同时,研究区曲流河三角洲发育2种亚相6种微相,其中平原亚相发育天然堤、水上分流河道及河漫沼泽微相,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3种微相;区内TⅡ油组以发育北部和西南部2个主要方向的曲流河三角洲为主,其中北部三角洲规模大,平原和前缘亚相较发育,西南部三角洲以前缘亚相为主,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前缘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该三角洲的形成与地形坡度及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唐武王英民袁文芳杨彩虹张雷仲米虹孙希家郑贵春朱国隆
关键词:辫状河三角洲三叠系
南海北部陆坡分类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陆坡形态隐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其差异性是大陆边缘沉积、侵蚀过程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利用横跨南海北部的二维地震测线,采取曲线拟合的研究手段,在南海北部识别出了下凹型、平直型、"S"型等三种类型的陆坡。下凹型陆坡发育在莺歌海-琼东南西部、珠江口中部两个陆坡区,但其成因不同,前者主要受控于快速的沉积物供给,而后者受到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和海底峡谷侵蚀的联合作用;平直型陆坡仅见于琼东南东部地区,其主控因素为弱的沉积物供给和较快的构造沉降;"S"型陆坡发育在珠江口地区的两翼,其形成明显受到海流和内波等外作用的改造。不同类型的陆坡具有特定的地层叠置样式、陆架坡折迁移轨迹类型和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对陆坡类型的研究有助于建立沉积过程和产物的预测模式,从而指导古代陆坡的深水油气勘探。
卓海腾王英民徐强李冬汪莹王永凤李华唐武
关键词:南海北部地貌主控因素
南海北部第四系深层等深流沉积特征及类型被引量:13
2013年
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北部第四系深层等深流沉积进行了研究。南海北部水深约1200~3000m范围内发育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陆坡席状漂积体及沉积物波。大型长条状漂积体外形为丘状,水道在靠陆一侧发育。限制型漂积体主要沉积于地形突起之间的地势相对低洼处,外形多平坦,水道较为发育。陆坡席状漂积体外形为席状。沉积物波面积较大,部分与漂积体伴生。深层等深流在自北东向南西沿南海陆架运动过程中,在中上陆坡由于地形变化相对较大及科氏力作用影响形成螺旋型等深流,进而产生次生环流,形成大型长条状漂积体及限制型漂积体。在中下陆坡因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等深流为层状水流,多形成陆坡席状漂积体。本研究不仅能提高对南海深层等深流沉积的认识,还能为油气勘探服务。
李华王英民徐强唐武李冬
关键词:等深流沉积沉积物波
下刚果盆地南部盐上地层重力滑脱变形演化特征被引量:4
2014年
为解析下刚果盆地南部深水区盐上地层油气成藏的地质背景,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下刚果盆地南部盐上层系的重力滑脱变形的过程,总结重力滑脱变形的特征.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南部盐上地层重力滑脱构造变形体系是沉积地层在陆缘掀斜条件下,沿阿普特期盐岩层滑脱的结果,在阿尔布末期—晚白垩纪、中渐新世—现今两个时期内强烈活动,其他时期活动强度较弱.滑脱变形形成一系列在陆缘规律分布的变形构造,前缘发育伸展变形,后缘发育挤压变形,前缘地层的向前滑脱和压缩变形为后缘伸展提供补偿空间.受平面沉积负载与盐下滑脱面形态的影响,地层滑脱变形强度与变形方式具有明显的平面差异.随着沉积物向海进积,在晚期滑脱过程中地层伸展作用向前扩展,挤压作用向前后两个方向扩展,晚期挤压作用向后扩展造成先存伸展变形的挤压反转.盐体卷入到上覆地层的滑脱变形,盐岩抽空造成地层塌陷,形成相应的次级沉积中心与断裂组合,构成有利的油气圈闭.若强度适中且与烃源岩排烃史有效配合,局部构造反转有利于油气成藏.
赵鹏王英民周瑾唐武陈亮韩自亮杨燕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盐构造样式与成因机制被引量:4
2013年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对西非陆缘盐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刻画,剖析了其形成演化机制与控制因素。西非陆缘盐上地层滑脱形成典型的薄皮构造,前缘发育挤压变形,后缘发育拉张变形,两者之间为过渡变形。拉张区发育白垩系盐筏、前盐筏、新近系盐筏等盐构造;过渡变形区以发育各种底辟构造为特征;挤压变形区主要发育侵位盐席构造。重力滑脱作用是被动陆缘盐构造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驱动机制,重力扩展作用在大陆边缘成熟阶段作用明显,在陆缘演化早期并不突出。陆缘构造活动控制盐构造的形成,差异沉积负载作用影响着盐上地层滑移特征,而盐下底形对盐岩流动、盐上地层滑移速率及相关断裂体系的产生与沉积响应具有重要影响。
赵鹏王英民周瑾李华唐武何永垚陈亮韩自亮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
基于辫状河露头剖面的变差函数分析与模拟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露头剖面资料丰富、取样点多、精度高、直观可靠等特点,建立研究区辫状河沉积的地质知识库。在对露头剖面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露头剖面的地质知识库资料进行变差函数的分析。通过分析获得吴官屯剖面辫状河沉积露头不同井距不同微相的变差函数以及相应的水平主变程与垂直变程比值的变化范围;其中,越岸沉积微相变化范围为2.7~42.2、心滩坝微相变化范围为24.6~54.8、辫状河道微相变化范围为8.9~15.5。结果表明:工区内越岸沉积微相主要是厚层状和薄条带状为主,心滩坝以厚层状为主,而辫状河道以窄厚状为主且规模相对其他微相较小。利用设置的剖面井数据应用序贯指示模拟得到对应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条件数据点的增加)(3-4—6.11口井),模拟剖面与数字化剖面的吻合度逐渐增加,分别约为35%,50%,65%和75%;结果说明随着井距逐渐减小时,随机模拟结果与露头剖面逐步接近,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逐渐降低。最后,通过不同井距的变差函数参数表与储层地质知识库数据表对比分析发现,沉积微相的变差函数与地质知识库的变化范围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证实在地质建模过程中,利用相似区露头建立详细的地质知识库指导建立地下地质模型是可靠和可信的。
印森林吴胜和冯文杰唐武胡张明任翔
关键词:变差函数
塔里木盆地三叠纪前缘隆起迁移演化规律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大量钻测井及地震资料,通过对邻近前缘隆起的隆后坳陷地层特征的分析以及与库车河露头的对比,探讨了塔里木盆地三叠纪前缘隆起的迁移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三叠纪前缘隆起发生了 3 次往复迁移,隆后坳陷地区发育多期不整合面,且最大不整合面均发育于地层的底部。早三叠世,隆后坳陷地层南厚北薄,早期前缘隆起向天山方向迁移,隆后坳陷地层超覆其上,前陆坳陷变窄; 晚期则向克拉通方向迁移隆升,邻近的隆后坳陷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由于前缘隆起的遮挡作用,该时期前陆坳陷与隆后地区尚未贯通,山前发育冲积扇。中、晚三叠世前缘隆起又发生两次迁移,其迁移特征与早三叠世类似,但中三叠世前陆坳陷与隆后坳陷仍未相连,而晚三叠世两者相互连通。
唐武王英民张雷吴嘉鹏孙希家郑贵春
关键词:前陆盆地塔里木盆地三叠系
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生物礁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指导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该区中新世地层开展生物礁识别、演化和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礁在地震上呈丘状,顶底均为强振幅反射,内部杂乱,局部呈对称状,上覆地层可见上超反射,与LH11-1油田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征极为相似;同时,在平面上研究区生物礁集中于东北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及台地内部的构造高部位上;垂向上生物礁发育经历了多期的暴露—生长—淹没过程。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生物礁的发育,其中相对海平面下降导致生物礁向海迁移并使早期生物礁遭受淋滤作用;而相对海平面上升引起生物礁向构造高部位迁移。除此之外,构造作用、陆源碎屑供给、古地理及古气候等因素也对生物礁的发育产生影响。
唐武王英民杨彩虹张雷仲米虹朱国隆李冬
关键词:生物礁主控因素琼东南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