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宏

作品数:18 被引量:104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土壤
  • 6篇压砂
  • 6篇水分
  • 6篇土壤水
  • 5篇土壤水分
  • 4篇入渗
  • 4篇砂地
  • 3篇多光谱
  • 3篇压砂地
  • 3篇盐分
  • 3篇栽培
  • 3篇水盐
  • 3篇水盐运移
  • 3篇基质
  • 3篇基质栽培
  • 3篇番茄
  • 3篇反演
  • 3篇反演模型
  • 2篇滴灌
  • 2篇滴灌条件

机构

  • 18篇兰州理工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兰州新区农业...
  • 1篇河西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甘肃省水利厅

作者

  • 18篇马宏
  • 17篇赵文举
  • 9篇郁文
  • 3篇范严伟
  • 2篇马孝义
  • 2篇徐裕
  • 1篇李奋华
  • 1篇李宗礼
  • 1篇李晓萍
  • 1篇王之君
  • 1篇杨文举
  • 1篇于平
  • 1篇崔珍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兰州理工大学...
  • 2篇排灌机械工程...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压砂地土壤盐分时空变异规律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针对景泰地区代表性很强的压砂地,研究不同土层土壤盐分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盐分时间稳定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各测点土壤盐分与均值之间相对偏差的离散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时间稳定性可初步确定研究区土壤盐分均值的代表性测点.不同时段土壤盐分均值均表现为中等弱变异性,各土层土壤盐分均值以及变异系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土壤盐分与土层深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介于0.911~0.986,说明土层深度是土壤盐分含量的决定因子.对不同时段0~10cm土层土壤盐分进行时空模拟,各时段土壤盐分累计分布曲线变化规律相似,模拟值与实测值略有差异,其空间分布基本趋势与实测数据相符,各时段土壤盐分模拟值半方差变化趋势明显.
赵文举唐学芬李宗礼郁文郁文马宏
关键词:压砂地土壤盐分
基于Sentinel-2超分辨率影像的干旱区水体提取方法被引量:4
2023年
针对干旱区复杂环境下水体光谱特性空间差异大、水体提取方法适用性差的问题,本研究基于Sentinel-2卫星多光谱数据,通过超分辨率算法重建10 m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影像,将短波红外(Short-wave infrared,SWIR)重建波段、近红外(Near-infrared,NIR)重建波段作为水体识别特征波段,在此基础上采用超像素分割算法识别水体像元,基于24种光谱指数、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K-means共构建60种水体提取方法,采用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准确率(Precision)、F1值、马修斯相关系数(Matthew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MCC)等水体提取精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黑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确定干旱区最佳水体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基于Sentinel-2绿色波段(中心波长为560 nm)与超分辨率重建短波红外波段(中心波长为1610 nm)构建的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方法,显著增强水体提取时对干旱区细小水体、阴影、云层像元识别能力,水体提取总体精度为99.81%,准确率为92.04%,F1值为88.02%,G-mean、马修斯相关系数均大于0.88,水体提取精度优于其他方法。研究结果可快速精准地提取干旱区水体,为干旱区水体应用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赵文举李聪聪马宏马宏
关键词:干旱区水体提取超分辨率重建
腐殖酸对盐碱地基质栽培番茄生长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提高盐碱地生产效能及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将腐殖酸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研究不同基质对盐碱地土壤盐分及“金棚8号B型”供试番茄生长特性的影响。选取轻度S1(Ec=1.15 mS/cm、pH值为8.63)、中度S2(Ec=3.67 mS/cm、pH值为9.13)、重度S3(Ec=6.39 mS/cm、pH值为9.69) 3种盐碱土,设置6组腐殖酸添加量T0(0)、T1(2‰)、T2(4‰)、T3(6‰)、T4(8‰)、T5(10‰),以基质中不添加腐殖酸的处理为对照组,构建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对番茄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根系特征、产量及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不同类型盐碱土最优基质配施模式。结果表明:从番茄苗期、花期、果实膨大期到成熟期,不同类型盐碱土土壤盐分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盐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一深度,随着基质中腐殖酸添加量的增加土壤盐分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基质中均添加10‰腐殖酸处理的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土各土层平均盐分分别降低60.57%、13.14%、8.31%,对轻度盐碱地改良效果更好;基质中添加腐殖酸处理对番茄株高、茎粗、SPAD值、根系发育、产量与品质具有显著优势(P<0.05);基于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在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土中分别添加4‰、6‰、8‰腐殖酸,番茄的综合指标贴近度最大,其综合评价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及盐碱地高品质果蔬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赵文举杨喜爱俞海英李建承马宏
关键词:盐碱地腐殖酸基质栽培番茄综合评价
基于多光谱影像的苜蓿地不同生育期土壤含盐量反演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苜蓿地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的土壤含盐量快速反演模型,采集苜蓿地分枝期、现蕾期、初花期深度0~15 cm、15~30 cm、30~50 cm土壤含盐量,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采样点光谱反射率,在此基础上引入红边波段代替红波段与近红外波段计算光谱指数,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Pearson correlation corfficient,PCCs)、灰色关联度(Gray relational analysis,GRA)分析法进行指数筛选,构建54个基于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机器学习模型,确定苜蓿地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含盐量最佳反演模型。结果表明:XGBoost模型反演效果整体优于BPNN模型和RF模型,反演结果能真实反映不同生育期苜蓿地的土壤含盐量。从不同生育期反演来看,分枝期和初花期XGBoost模型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R^(2)_(p))分别为0.835、0.709,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42%、0.047%,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046%、0.037%;现蕾期RF模型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模型,R^(2)_(p)为0.717,RMSE为0.034%,MAE为0.042%。从不同深度反演来看,0~15 cm土层XGBoost模型反演效果优于其他模型,R^(2)_(p)为0.835,RMSE为0.053%,MAE为0.043%;15~30 cm和30~50 cm土层XGBoost和RF模型均优于BPNN模型,R^(2)_(p)分别为0.717、0.739,RMSE分别为0.034%、0.038%,MAE分别为0.042%、0.031%。分枝期为最佳反演生育期,0~15 cm深度为最佳含盐量反演深度,且PCCs变量筛选方法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的耦合模型精度最佳,建模集和验证集的R^(2)分别为0.856、0.835,R^(2)_(p)/R^(2)_(c)为0.975,具有良好的鲁棒性。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含盐量的快速精确反演提供理论依据。
赵文举李钊钊马芳芳段威成马宏
关键词:多光谱苜蓿地土壤含盐量反演模型
不同覆盖模式下砂壤土水盐运移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分的散失是造成盐分表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可改变地表结构,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过程。为了揭示不同覆盖模式的蓄水控盐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和水盐迁移特征。试验设置无覆盖(CK)、覆砂(S)、覆砂+覆膜(SM)、覆秸秆+覆膜(JM)和覆秸秆+覆砂(JS)5种模式。结果表明:土壤表层进行的不同覆盖处理会降低土壤湿润锋推进速率和水分入渗速率,具有一定的阻渗作用;湿润锋推进距离与时间符合幂函数F=a·t^b,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符合Kostiakov入渗公式,湿润锋推进距离与累积入渗量符合线性关系I=K·Z_f+c。土壤表层进行的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土壤保水效果为SM>JS>S>JM>C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小的趋势逐渐减缓。土壤表层进行的不同覆盖处理也可减弱土壤盐分表聚,缩小盐分在土壤中迁移的范围;覆盖处理的土壤盐分主要在0—20cm范围内迁移,CK在0—35cm范围内。综合考虑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抑制水分蒸发和减弱盐分表聚效果,认为砂石覆盖模式是较适合西北旱区的覆盖模式。
赵文举马宏范严伟豆品鑫郁文
关键词:入渗累积入渗量蒸发水盐运移
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返盐及水盐运移规律被引量:11
2016年
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分的散失是造成盐分表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处理可改变地表结构,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过程,本研究旨在通过野外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返盐及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表层进行不同覆盖处理均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土壤保水效果为:覆砂+覆膜〉覆秸秆+覆砂〉覆砂〉覆秸秆+覆膜〉无覆盖(C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小的趋势逐渐减缓。不同覆盖处理也可有效抑制土壤盐分表聚,缩小盐分在土壤中迁移的范围;覆盖处理的土壤盐分向上迁移主要发生在0~20 cm范围内,无覆盖处理在0~35 cm范围内,覆盖后可较好地抑制土壤返盐。综合考虑认为砂石覆盖模式是较适合该试验区的覆盖模式。
赵文举马宏豆品鑫郁文
关键词:水盐运移含水率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为了揭示不同覆盖模式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通过模拟试验,对不同覆盖模式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设置无覆盖(CK)、覆砂(S)、覆砂+覆膜(SM)、覆秸秆+覆膜(JM)和覆秸秆+覆砂(JS)5种模式.结果表明:土壤表层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日蒸发量不同,在蒸发初期,土壤水分蒸发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K,JS,JM,S,SM,之后基本保持CK,JS,S,SM,JM的变化趋势.当有降雨发生时,土壤水分蒸发量从大到小由CK,JM,SM,JS,S变为CK,JS,S,SM,JM的趋势;土壤表层的不同覆盖处理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CK,JS,JM,S,SM处理的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分别为1823.6,712.2,473.3,450.6,375.1 g,与对照相比,CK,JS,JM,S,SM处理的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分别减少了60.9%,74.0%,75.3%,79.4%;在整个蒸发过程中,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与时间的关系符合W=atb,综合分析可知,覆砂(S)处理是最符合试验区域的覆盖模式.
赵文举马宏郁文豆品鑫
关键词:土壤水分覆砂覆膜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干旱区地表水体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2024年
为准确掌握干旱区地表水体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探明研究区地表水体时空演变来源,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干旱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类,并基于遥感数据制作了土地利用分类图。以讨赖河流域为经典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揭示了讨赖河流域地表水体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6~2018年,流域地表水体面积由7451.37×10^(4)m^(2)增长到8235.09×10^(4)m^(2),地表水体转出面积为366.48×10^(4)m^(2),地表水体转入面积为1150.2×10^(4)m^(2),面积增长主要来源为裸地、草地、农田;2018~2020年,地表水体面积由8235.09×10^(4)m^(2)增长到9640.98×10^(4)m^(2),相较于2016年,地表水体面积净增长率为179.39%,面积增长主要来源为裸地、草地、冰雪。该流域地表水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地表水面积增长主要来源为裸地及草地,转入贡献率超过84.87%,该研究为干旱区地表水体数字化监测及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李奋华杨文举康德奎李钊钊马宏
关键词:干旱区地表水体
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及驱动因子
2025年
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180-200 kg/hm2,F2:180-135-150 kg/hm2)及基质中4个生物炭添加量(B0:0,B1:1%,B3:3%,B5:5%),共16组处理,研究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植株养分(全氮、全钾、有机碳)吸收量、化学计量特征(氮钾比、碳氮比)、产量及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硝酸盐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的影响,揭示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构建以番茄产量、品质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为目标的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炭基质对番茄LAI、SPAD值、养分吸收量、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炭基质增加了番茄整株钾吸收量、整株碳同化量、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番茄整株碳同化量是产量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增加有助于提高番茄产量,氮钾比是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其降低有助于改善番茄品质;采用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I_(1)F_(2)B_(3)处理是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研究可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及高品质果蔬的水肥炭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赵文举吴克倩俞海英王之君王之君
关键词:水肥耦合番茄结构方程模型
不同采样幅度和间距下压砂地枣树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探明西北地区特有的压砂地枣树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及其尺度效应,本文基于野外试验,选取32m×32 m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改变采样幅度和采样间距,基于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理论,研究了不同采样幅度和间距条件下0-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对于所有5种采样幅度(32m×32 m、28 m×28 m、24 m×24 m、20 m×20 m和16 m×16 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减小的趋势,而变异系数呈增大的趋势,空间变异强度基本表现为弱变异至中等偏弱变异;当采样幅度增大时,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Cv、块金值C0及变程A均不断增大。对于4 m、8 m和12 m这3种采样间距,当采样间距增大时,土壤含水量的块金值C0不断增大,变程A不断减小,而变异系数Cv不受影响。在不同尺度内,土壤含水量均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在不同采样间距下的空间分布形态相似,多处出现明显的"隆起"与"凹陷",受地形影响显著,并随着采样间距的增大,逐渐平坦化,8 m为较合理的采样间距。
赵文举崔珍马孝义马宏于平
关键词:压砂地土壤含水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