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凤娟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蟾蜍
  • 5篇花背蟾蜍
  • 3篇蝌蚪
  • 2篇显微结构
  • 1篇对花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生物学
  • 1篇生殖行为
  • 1篇皮肤
  • 1篇皮肤结构
  • 1篇组织学
  • 1篇组织学观察
  • 1篇蟾蜍蝌蚪
  • 1篇磷酸二铵
  • 1篇免疫
  • 1篇免疫功能
  • 1篇抗氧化
  • 1篇花背蟾蜍蝌蚪
  • 1篇化肥

机构

  • 6篇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李丕鹏
  • 6篇陆宇燕
  • 6篇高凤娟
  • 1篇白树崇
  • 1篇戴美玲
  • 1篇王晓旭

传媒

  • 2篇蛇志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年份

  • 4篇2016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西藏蟾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解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与其高海拔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对西藏蟾蜍雌雄性头部、躯干和四肢的背、腹侧皮肤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已报道的无尾两栖类相似,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较薄,由5-8层细胞构成,由外到内分为角质层、中间层和基底层。真皮较厚,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各部位大多表现为背侧皮肤厚度大于腹侧,相应部位大多为雌性大于雄性。皮肤厚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西藏蟾蜍运动方式和繁殖期间抱对行为相适应。皮肤腺体分粘液腺和颗粒腺2种。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疏松层近表皮处,但在表皮和腺体周围也可见色素细胞的不连续分布。皮肤中毛细血管极其丰富,不仅在表皮下几乎成连续分布,而且在腺体周围也有密集分布。西藏蟾蜍皮肤结构明显表现出与生活环境中强紫外辐射和缺氧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高凤娟李丕鹏王译唱陆宇燕
关键词:皮肤显微结构
化肥磷酸二铵对花背蟾蜍蝌蚪发育的影响
2016年
目的为了探究化肥磷酸二铵对两栖类幼体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为研究对象,用化肥磷酸二铵(DAP)进行染毒培育,并依据Gosner(1960)分期标准,将蝌蚪分为G0实验组和G20实验组,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45g/L、0.135g/L、0.225g/L的DAP水溶液中,直至蝌蚪完成变态发育,并对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以及发育时程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化肥DAP浓度的升高,孵化率逐渐下降,但对照组与各侵染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侵染组蝌蚪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G20侵染组明显高于G0侵染组;蝌蚪畸形可分为四大类,侵染组蝌蚪畸形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畸形率随着DA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完成变态发育所用时程,侵染组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化肥磷酸二铵对蝌蚪发育具有显著影响及损伤。
高凤娟李丕鹏陆宇燕
关键词:化肥磷酸二铵花背蟾蜍蝌蚪
花背蟾蜍与环境监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分布、生活习性和繁殖行为,并对其进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研究进行总结。方法对花背蟾蜍的相关研究文章进行收集,并结合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花背蟾蜍及其蝌蚪在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精子结构和活性、蝌蚪生长发育和肾脏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对环境污染物的极敏感性。结论花背蟾蜍可作为我国北方环境检测的首选两栖类物种。
高凤娟李丕鹏陆宇燕
关键词:花背蟾蜍生殖行为环境监测
花背蟾蜍蝌蚪发育与甲状腺形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探究花背蟾蜍蝌蚪变态发育期间主要生物学量度与甲状腺形态的关系,本研究测量了蝌蚪主要发育期的各项生物学量度(体长、尾长、眼间距、尾肌高、尾肌宽以及后肢长等),并利用组织学方法测量了花背蟾蜍蝌蚪甲状腺面积,不同大小滤泡面积及其滤泡上皮细胞高度,选择蝌蚪发育3个关键期G36、G42和G46,将6个蝌蚪生物学量度和甲状腺面积、滤泡面积和滤泡上皮细胞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长、眼间距、尾肌高和尾肌宽在G38达到最大值,尾长在G42达到最大值;后肢长在G38~G40增长最快;尾长和尾肌高在G42开始快速衰减,尾肌厚在G44才快速衰减。甲状腺、大滤泡和中滤泡面积在G42达到最大值,而后呈下降趋势;小滤泡面积在G40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在G44再次上扬。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滤泡上皮细胞高度方面,仅小滤泡上皮细胞高在G36与眼间距、在G42与尾肌宽为相关性显著,其他均为相关性极显著。在甲状腺及滤泡面积方面,仅甲状腺面积,在G36时与体长、后肢长、尾长和尾肌高间相关性不显著;与G42尾长、G46后肢长间相关性显著,其他均为相关性极显著。
高凤娟陆宇燕戴美玲李丕鹏
关键词:花背蟾蜍蝌蚪甲状腺
花背蟾蜍皮肤结构及其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深入了解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皮肤显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利用石蜡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背腹侧皮肤及其皮肤腺的显微结构特点,分别测定了背、腹侧皮肤中SOD、CAT、MDA、TLR4和βD-1含量。结果:花背蟾蜍皮肤结构与其他两栖类皮肤结构基本相同,其角质层腹侧较背侧厚,表皮和真皮背侧较腹侧厚;颗粒腺主要存在于背侧,而黏液腺主要存在于腹侧。SOD和TLR4含量腹侧皮肤高于背侧皮肤;CAT含量背侧皮肤较腹侧高;MDA和βD-1含量在背腹皮肤中相近。结论:花背蟾蜍皮肤结构和相关蛋白水平能够较好的适应其生境,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天然免疫功能。
高凤娟李丕鹏陆宇燕
关键词:花背蟾蜍显微结构SOD
花背蟾蜍蝌蚪胃的发育形态学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外的扁平上皮细胞层构成;直到26期胃略膨大,呈短粗管状,与小肠和食道可明显区分,胃壁内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上皮细胞间出现少量杯状细胞;36期的胃管明显膨大,其壁已具有胃的4层基本组织结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交织成网状覆盖;42期胃发育呈"C"字形,胃壁具备了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有胃腺芽出现,黏膜细胞的微绒毛短而直立,仅极少数细胞有长的微绒毛;蝌蚪发育到46期,肠道缩短,胃呈"J"字状,占消化道大部分,胃体中胃腺发达。在临近肝一侧,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较短,胃腺少而小;而在相反一侧,微绒毛较长,胃腺多而大。基于上述结果说明,花背蟾蜍蝌蚪胃在36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分化,在变态发育期间结构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变态后陆地生活的食性变化。
王晓旭李丕鹏高凤娟白树崇陆宇燕
关键词:花背蟾蜍蝌蚪发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