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利红

作品数:8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教学
  • 2篇以学生为中心
  • 2篇微生物学
  • 2篇课程
  • 2篇课程教学
  • 2篇混合式
  • 2篇教学创新
  • 2篇教学改革
  • 1篇多元化教学
  • 1篇多元化教学模...
  • 1篇信息手段
  • 1篇医学院校
  • 1篇油菜
  • 1篇油菜籽
  • 1篇原花青素
  • 1篇院校
  • 1篇植酸
  • 1篇植酸酶
  • 1篇植酸酶基因
  • 1篇生物化学

机构

  • 8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余利红
  • 4篇欧阳永长
  • 4篇陈萍
  • 3篇路蕾
  • 2篇李雅楠
  • 2篇戴婷
  • 1篇黄火清
  • 1篇杨浩萌
  • 1篇马文康
  • 1篇周翔
  • 1篇李帅
  • 1篇邓小亮
  • 1篇苏晓波
  • 1篇李锦梅
  • 1篇黄炜
  • 1篇林玲
  • 1篇刘小珊
  • 1篇陈钟林
  • 1篇郭晓兰
  • 1篇陈新美

传媒

  • 1篇种子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科技风
  • 1篇大学教育
  • 1篇高校生物学教...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油菜籽中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油菜籽资源,扩大原花青素的来源。方法:研究油菜籽中原花青素的溶剂提取工艺,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等因素对原花青素提取量的影响。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油菜籽原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50%、料液比为1∶6、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90 min。结论:通过对油菜籽中原花青素提取工艺条件的选择,油菜籽可作为较好的工业提取原料而加以应用。
余利红梁志梳林玲李锦梅陈钟林
关键词:油菜籽原花青素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设计改革被引量:5
2020年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纷纷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本文结合广州医科大学不同专业特点,进行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相关院校生物信息学课程开设及提高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余利红欧阳永长林方钦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19年
在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结合学生自主学习、非经典TBL、实验课堂讨论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与积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学生对几种教学模式均持较赞成的态度,但实验课堂讨论同自主学习和非经典TBL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建相关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改善学习效果的作用。
粟海波黄炜余利红刘小珊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来源于Penicillium sp.C1的水产用中性植酸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性质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简并引物和TAIL-PCR技术从青霉Penicillium sp. C1菌株的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植酸酶基因,命名为phyC1。其结构基因全长1 477 bp,5’端包含58 bp的内含子序列,该基因编码472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前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将PhyC1的成熟蛋白的编码基因在毕赤酵母菌GS115中高效分泌表达,重组蛋白经硫酸铵沉淀和阴离子交换柱和分子筛纯化后达到电泳纯。对其酶学性质分析表明:重组植酸酶PhyC1最适pH为6.5,在pH5.0-10.0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重组植酸酶PhyC1最适温度为50℃。与现有商品植酸酶相比,PhyC1具有两个显著的特性,如低温条件下具有高活性,尤其是在低于20℃时;在中性pH 7.0条件下仍具有90%以上的相对酶活性,因此,植酸酶PhyC1的优良特性为其在水产行业的应用奠定基础。
李雅楠余利红陈新美杨浩萌黄火清
关键词:中性植酸酶青霉毕赤酵母
突出专业特色与服务区域发展的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展探索被引量:6
2021年
生物技术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重要增长点之一,与之相适应我国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有其特殊之处,如何结合国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发展值得探索。本文分析比较了广州医科大学(下文简称“广医”)生物技术专业与国内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优势与不足,并以此为基点,为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探索提出了相应的举措,以期为我校乃至我国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培养适应我国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陈萍欧阳永长李雅楠余利红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创新成果研究
2024年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基础学科,在生物技术专业的学习中起着基础和支撑的作用。为了改变内容多且枯燥、抽象,知识体系复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局面,我们采用“课前线上布置预习任务—以问题导入—课堂深入讨论—学生分享—教师引导和总结—课后线上完成作业及思维导图”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结合,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实践教学等改革,并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并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训、实验动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获得了用人单位、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戴婷陈萍李帅路蕾周翔余利红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创新课程改革
多维教学资源下的混合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被引量:1
2024年
微生物学实验是高校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高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但当前教学存在课程内容抽象繁杂、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以及学生缺乏持续内驱力等问题,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本课程团队以新建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体系为育人基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自建了多维教学资源环境平台,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采用双向互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融合,改革实验内容,建立了具有探索性质、科教融合的“三独”项目型实验,并采用全程参与、动态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上述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高阶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陈萍苏晓波郭晓兰冯毅戴婷余利红马文康路蕾欧阳永长
强化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学混合式教学实践被引量:1
2024年
微生物学课程强调实践和应用性,在重视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体系讲授的基础上,需加强并有效考核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而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本教学改革从多个方面探索实践:明确课程能力培养目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全课程贯穿课程思政,重视科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系统采用“教师讲授LBL+团队学习TBL+案例教学PBL”多种方式打造高效教学课堂;以项目式综合实验优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量化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学科竞赛和论文发表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萍周于婷路蕾邓小亮余利红欧阳永长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以学生为中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