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琴
-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不同时间段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化学变化主导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利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对典型岩溶槽谷区重庆青木关岩溶地下河出口姜家泉的月尺度、农耕期和暴雨期3个不同时间段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监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这3个不同时间段水化学变化主导因素的异同。结果表明:月尺度期间,电导率、pH值和Ca^(2+)、Mg^(2+)、K^+、Na^+、HCO_3^-受雨水稀释作用,使丰水期低于枯水期;水化学变化主要受5个主成分影响,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75%,但其主导因素是水-岩作用。农耕期,降雨携带残余的粪肥、氮磷钾肥汇入地下河,电导率和Cl^-、NO_3^-、K^+、Na^+浓度升高;水化学变化主要受3个主成分影响,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81%,但其主导因素是施肥活动。暴雨期间,各离子浓度变化经过平稳期、上升期、稳定期、特殊期4个阶段。上升期,降雨对地下河影响最大,导致水-岩作用增强,电导率和Ca^(2+)、HCO_3^-浓度上升;对地表土壤和化肥的冲刷淋溶作用显著,导致Al、Fe、Cl^-、K^+、Na^+和NO_3^-浓度明显上升。水化学变化主要受4个主成分影响,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09%,但其主导因素是水-岩作用、地表土壤和养分流失。
- 余琴杨平恒于正良陈雪彬吴鸿
- 关键词:岩溶地下河暴雨期水化学主成分分析
- 重庆主城区钻井地热水结垢及腐蚀趋势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地热水对金属管道的结垢与腐蚀是其开发利用中常见的技术和环境问题.该文对重庆主城区36口钻井地热水物理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指数法判定地热水结垢腐蚀趋势和主要的结垢物,提出阻垢防腐建议.结果表明:理论上大部分钻井地热水有轻微或严重的碳酸钙垢和硫酸钙垢,无硅酸钙垢形成,引起结垢的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等碳酸盐岩矿物;大部分钻井地热水对金属设备无腐蚀性.而实际上,重庆大部分钻井地热水有轻微的碳酸钙结垢现象,金属管道有轻微腐蚀,与指数判断结果并不完全相符.建议采用流体预处理、阻垢涂层的应用与开发等除垢方法,选择耐腐蚀的材质、修饰涂层、改变工艺流程等防腐方法.
- 余琴杨平恒程群张媚谢正兰
- 关键词:结垢
- 岩溶地下河流域表层土壤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为研究有机氯农药(OCPs)在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表土中的分布趋势、组成特征、来源及污染水平,采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6个代表性表层土样中20种OCPs.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20种OCP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其中(除DDE、顺式氯丹、反式氯丹、狄氏剂)16种检出率高达100%,氯丹类和DDTs是主要污染物,不同采样点有机氯农药含量差异较大.OCPs总量变化范围在5.57~2 618.57 ng·g^(-1)之间,平均值为467.28 ng·g^(-1),与国内外其它区域相比,研究区表层土壤中HCHs和DDTs含量处于中上水平.有机氯农药总量和HCHs、DDTs、氯丹类农药总量分布具有相似的空间变化趋势,均为:上游>中游>下游,并且上游与中、下游的差距尤为显著.来源分析表明,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DDTs既来源于历史农药残留,也来源于近期工业DDT的非法使用和三氯杀螨醇的输入,氯丹主要来自历史残留和大气沉降.结合中外土壤质量标准,新力村土壤属于有机氯农药严重污染土壤,下龙井湾、夏家咀和赵家院子土壤受到有机氯农药轻度污染,龙井旁和高中寺土壤属于无污染土壤.
- 谢正兰孙玉川张媚余琴徐昕
-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表层土壤岩溶地下河
- 重庆温泉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 2017年
- 重庆温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子的含量与特征、水化学类型、离子相关性和地热温标等水文地球化学和δD、δ18O、13C和14C、δ34S和87Sr/86Sr等同位素地球化学两大方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水文模型在温泉中运用较少且技术单一,对开发利用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较少,缺少对碳酸盐岩热储的评价。今后,应致力于建立地热模型,综合运用同位素、物探和化探等技术方面的研究。
- 余琴余琴
- 关键词:温泉地球化学同位素
- 岩溶地下河系统中有机氯的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选取重庆老龙洞、青木关岩溶地下河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仪-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两条地下河水体中21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浓度.结果表明,南山地下河中六六六(HCHs)和艾氏剂类化合物(ALDs)是主要检出物,青木关地下河中HCHs和甲氧滴滴涕是主要检出物.南山、青木关地下河中均未检出o,p'-DDE、p,p'-DDE、o,p'-DDD,同时,青木关地下河还未检出o,p'-DDT、狄氏剂,其余OCPs在两条地下河中检出率高达100%.青木关地下河中OCPs浓度范围为145~278 ng·L^-1之间,平均值为213 ng·L^-1;南山老龙洞地下河中OCPs浓度介于17.7~40.8 ng·L^-1之间,平均值为32.7ng·L^-1.两条地下河中各OCPs组分表现为地下河出口大于入口.通过对OCPs污染来源分析,发现两地下河流域滴滴涕(DDTs)主要来自于历史上工业DDTs输入,氯丹主要来自于大气沉降.六六六(HCHs)主要来源是林丹的输入,南山地下河属于历史污染,青木关地下河上游的甘家槽有新的HCHs输入.与国内外其他各水体相比,南山地下河水体中HCHs、DDTs浓度处于低水平;青木关下河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结合中外用水卫生标准,发现南山地下河和青木关地下河未超过饮水安全标准.青木关应禁止农田施用有机氯农药,保护地下河生态环境.
- 张媚孙玉川谢正兰余琴徐昕
-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地下河
- 雨季不同土地利用下表层岩溶泉中脂肪酸来源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为阐述南川表层岩溶泉中溶解性有机质的来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采自南川柏树湾(BQ)、兰花沟(LQ)、后沟(HQ)表层岩溶泉水中的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Q、LQ和HQ中5~7月泉水脂肪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4 870、12 912和8 801 ng·L^(-1),脂肪酸组成均表现为饱和直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支链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检测到的脂肪酸中,单体脂肪酸以C16:0、C18:0含量最高,BQ、LQ、HQ中5~7月脂肪酸总浓度随时间推移呈升高趋势.各泉域植被覆盖和基岩裸露率不同,以及降雨带来的稀释作用与土壤迁移增大效应相互作用引起脂肪酸含量和组分变化.通过分析3口表层岩溶泉水中的脂肪酸分布特征和特征参数H/L、CPIh、TARFA,及细菌源、浮游植物源、陆源高等植物源脂肪酸含量发现,兰花沟泉脂肪酸5月以高等植物源为主,7月后沟泉脂肪酸以藻类来源为主,其他月的兰花沟、后沟泉、柏树湾泉的5~7月脂肪酸主要来自于细菌.
- 张媚孙玉川谢正兰余琴赵瑞一梁作兵
- 关键词:表层岩溶泉土地利用脂肪酸生物标志化合物
- 重庆市统景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混合作用被引量:15
- 2017年
- 为了探讨温泉水的热储温度、深部热水与冷水的混合作用,以期为勘探、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温泉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对重庆统景温泉、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物理化学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温泉水化学类型为SO_4-Ca·Mg型,浅层岩溶水为HCO_3-Ca·Mg型,温塘河为HCO_3-Ca型;温泉水TDS、Ca^(2+)、Mg^(2+)、SO_4^(2-)、Si、B、Sr高于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主要与温泉水流经碳酸盐岩热储层并发生强烈的水岩作用有关。(2)不同地热温标法的对比应用发现,阳离子和玉髓地热温标法不适用,而无蒸汽损失石英和修正后的SiO_2地热温标法更适于计算统景温泉热储的温度,利用这两种方法算出来的热储平均温度为86℃。(3)通过Na-K-Mg三角图判断出岩溶地下水在深部含水层与地下热水发生混合。利用混合模型和硅-焓图解法估算出鸳鸯泉中冷水的混入比例分别为89%、86%;2号井中冷水的混入比例分别为80%、79%。2号井冷水混入比例比鸳鸯泉低,可能受2号井周围水泥护壁的影响。
- 余琴杨平恒王长江李国张宇张媚谢正兰
- 关键词:水化学地热温标热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