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龙龙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南省科学事业费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养殖
  • 1篇养殖疾病
  • 1篇幼鱼
  • 1篇远海梭子蟹
  • 1篇石斑
  • 1篇石斑鱼
  • 1篇水产
  • 1篇水产养殖
  • 1篇饲料
  • 1篇饲料转化
  • 1篇饲料转化效率
  • 1篇梭子蟹
  • 1篇亲蟹
  • 1篇亲蟹培育
  • 1篇人工育苗
  • 1篇网箱
  • 1篇卵形鲳鲹
  • 1篇饥饿
  • 1篇疾病
  • 1篇斑鱼

机构

  • 3篇海南省水产研...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罗鸣
  • 3篇谭围
  • 3篇陈傅晓
  • 3篇刘龙龙
  • 2篇李向民
  • 2篇曾关琼
  • 1篇隋昕融
  • 1篇张俊彬
  • 1篇蒲利云
  • 1篇李卫东

传媒

  • 1篇渔业现代化
  • 1篇水产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卵形鲳鲹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1、2、5、7 d)处理后再恢复投喂的补偿生长。室外水泥池和近海网箱两次实验结果均显示,在前15 d、30 d内,饥饿1 d、2 d组卵形鲳鲹生长略快于对照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现象。第一次实验饥饿5 d、7 d组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为部分补偿生长。饥饿组饲料转化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增大趋势;摄食率也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饥饿1 d、2 d组摄食率低于对照组,各饥饿组总摄食量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的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来实现的。对鱼体进行生化组成的结果分析发现:饥饿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下降,且脂肪损失率高于蛋白质损失率,实验结束时,各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在饥饿期间,卵形鲳鲹幼鱼主要消耗的能量物质为脂肪。
刘龙龙罗鸣陈傅晓谭围张俊彬李向民
关键词:卵形鲳鲹幼鱼网箱饥饿饲料转化效率
我国石斑鱼养殖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13年
石斑鱼是鲻科、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总称,据《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妇中的记录我国石斑鱼亚科共10个属54种,大部分种类分布于南海。石斑鱼自然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暖水海域,肉质细嫩鲜美,经济价值高,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已成为海水养殖最名贵的种类之一。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地区开展网箱养殖,80年代起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家开始养殖,徐绍隆等进行了网箱高密度精养试验取得了成功,随后广东、福建、浙江和海南等地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网箱养殖。随着石斑鱼的生殖生长调控和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罗鸣陈傅晓刘龙龙李卫东曾关琼谭围李向民
关键词:疾病石斑鱼水产养殖
远海梭子蟹人工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2011—2012年在海南琼海进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亲蟹培育、人工育苗及稚蟹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亲蟹培育平均成活率和抱卵率分别为94.05%和85.61%。在水温28.5~29.6℃的条件下,从第1期溞状幼体发育变态至仔蟹期约需10~14 d,投放溞状幼体625.29万只,培育出大眼幼体100.12万只,成活率为16.01%,培育成仔蟹苗20.25万只,育苗成活率为3.24%。经过中间培育获得1.0 cm的蟹苗10.46万只,成活率达51.65%。
蒲利云陈傅晓谭围曾关琼罗鸣隋昕融刘龙龙
关键词:远海梭子蟹亲蟹培育人工育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