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歌

作品数:14 被引量:21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土壤
  • 4篇硝态氮
  • 3篇数据集
  • 3篇土壤硝态氮
  • 3篇污染
  • 2篇稻麦
  • 2篇稻麦轮作
  • 2篇有机氮
  • 2篇中国土壤
  • 2篇数据集成
  • 2篇数据库
  • 2篇土壤样品
  • 2篇土种
  • 2篇紫外
  • 2篇紫外分光光度
  • 2篇紫外分光光度...
  • 2篇铵态氮
  • 2篇轮作
  • 2篇分光光度法
  • 2篇CERN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14篇宋歌
  • 6篇施建平
  • 5篇潘贤章
  • 4篇孙波
  • 3篇王昌昆
  • 2篇况福虹
  • 2篇陈春兰
  • 2篇解宪丽
  • 2篇贾仲君
  • 2篇郝翔翔
  • 2篇郭志英
  • 2篇田振荣
  • 2篇刘杰
  • 1篇宗海宏
  • 1篇苏永中
  • 1篇苏贤明
  • 1篇兰中东
  • 1篇曹尧东
  • 1篇杨桂生
  • 1篇谢小立

传媒

  • 3篇土壤学报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土壤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科研信息化技...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测定土壤硝态氮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32
2007年
使用酚二磺酸法、还原蒸馏法、镀铜镉还原-重氮化偶合比色法和改进紫外分光光度法(校正因数法)测定了中国9种不同类型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分析了改进紫外分光光度法与其余三种测定方法的差异及其适用性。统计分析表明对于有机质含量低于50 g kg-1的矿质土壤,可以使用2.2作为校正因数,四种分析方法的测定值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紫外分光光度法与酚二磺酸法的测定结果最为接近,没有极显著差异;对于有机质含量接近和高于50 g kg-1的土壤,校正因数还需要修改。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单、测定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批量快速测定。
宋歌孙波教剑英
关键词:土壤硝态氮紫外分光光度法酚二磺酸法比色法
测定土壤硝态氮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镉柱还原法比较被引量:7
2016年
使用改进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校正因素法)和基于镉柱还原的流动注射分析法(镉柱还原法)测定了中国10种不同类型土壤的NO3–-N含量,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及其适用性。统计分析表明,改进紫外分光光度法与镉柱还原法测定的结果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测定样品的准确度介于89%~104%,具有可比性。在浓度适用上略有差异,对NO3–-N含量极低的土壤样品,采用镉柱还原法可提高精确度;对于NO3–-N含量高的土样选用紫外法可提高测定精确度,测定结果变异性低于镉柱还原法,且紫外法测定值都要高于镉柱还原法。从仪器操作及校准角度来看,紫外法测定操作过程简便,影响因子较少,对NO3–-N批量快速测定更为适用。
涂成黄威陈安磊宋歌陈春兰王卫谢小立
关键词:紫外分光光度法流动注射分析仪土壤硝态氮
县域尺度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变化——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被引量:13
2008年
区域尺度农田土壤氮素的迁移和转化规律是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和面源污染治理的基础。本文以仪征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动态的定位采样和地统计学分析,研究了稻-麦轮作系统中,经过一个作物生长周期后,土壤无机氮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土壤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采用嵌套式网格采样设计,包括500m、1km和5km3种采样间距,0 ̄20cm和20 ̄40cm两个采样深度,在2004—2005年的一个稻-麦轮作周期中采集4次土样(水稻施基肥后、水稻收获后、小麦追肥后和小麦收获后)。研究发现,土壤无机氮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整个区域上,表层土壤中硝态氮在稻季增加,在麦季则大幅降低,亚表层中变化不显著;铵态氮在水稻施肥后迅速增加,随后呈下降趋势。土壤无机氮经历一个作物生长季节的时间变化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土壤类型和地形的影响,稻季时仪征北部漂白铁渗水耕人为土分布区、麦季时西部的丘陵和高岗区以及胥浦河和长江沿岸地区硝态氮的降幅均较大,存在氮素的淋溶风险,需要从施肥和管理方式上进行人为调控。
宋歌孙波
关键词:硝态氮铵态氮稻麦轮作
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的构建
2022年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亟需相关的标准规范来指导土壤样品的长期保存。在国家标准《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GB/T 32722—2016)的基础上,结合“十三五”期间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建设经验,本文对土壤样品保存管理策略、土壤样品保存条件要求和土壤样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我国土壤样品长期标准化保存,以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库建设提供参考。
郭志英潘恺宋歌宋歌王昌昆施建平解宪丽刘杰吴瑞俊吴瑞俊郑立臣汪金舫田振荣郝翔翔刘素萍郝翔翔况福虹程一松刘晓利
丘陵区水稻土Cu污染空间变异的协同克里格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针对丘陵红壤区铜冶炼厂周围水稻土污染区(1.40km2),在景观尺度上,采用协同克里格方法,研究了影响表层土壤Cu含量空间分布预测的辅助因子。基于空间自相关性、间距、长轴方位角以及各种预测误差,评价了辅助变量(包括秸秆全Cu含量StrawCu、籽粒全Cu含量GrainCu、土壤全Cd含量Cd、土壤pH、土壤有机质OM、高程H)对表层土壤Cu含量分布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格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Cu/Cd>Cu/H>Cu/StrawCu>Cu/GrainCu>Cu/OM、Cu/pH,而多辅助变量协同克里格预测的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Cu(/Cd,StrawCu)>Cu(/Cd,StrawCu,H)>Cu(/Cd,StrawCu,GrainCu)>Cu/(StrawCu,GrainCu)>Cu(/Cd,H)。与土壤全Cu含量的普通克里格插值精度相比,利用表层土壤全Cd含量、水稻秸秆全Cu含量、高程作为辅助变量与水稻土表层全Cu含量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可以显著提高预测精度;但水稻籽粒全Cu含量作为辅助变量对预测精度影响不显著;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作为辅助变量反而降低了预测精度。在对表层土壤全Cu含量分布的多辅助变量协同克里格预测中,表层土壤全Cd含量和水稻秸秆全Cu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高程,水稻籽粒全Cu含量不能提高对表层土壤全Cu含量分布的预测精度。
孙波宋歌曹尧东
中国土种数据库——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全国性土壤数据集被引量:26
2016年
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汇总成果的中国土种数据库是最全面的全国性的土壤数据资料。它覆盖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主要土种的分布、面积、主要性状、土地利用和生产性能,具有2473个典型剖面、8751个发生层及物理化学性质。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开始建设中国土种数据库,构造了一个包括地点与土壤类型分布关系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分类关系的E-R数据模型,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土种的数据产品。该数据库被广泛用于土地退化评估、环境影响研究、土壤碳储量研究,或作为土壤基础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施建平宋歌
关键词:土壤数据集成
风干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恢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比较历史风干土壤与加水恢复培养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和细菌AOB的组成与数量差异,探究风干土壤用于后续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可能性;明确我国典型酸性森林土壤中,海洋类Group 1.1a是否为数量上占据优势的古菌AOA生态型。【方法】针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0个台站的典型森林土壤样品,围绕风干保存和加水培养两种处理,通过高通量测序土壤氨氧化古菌及细菌amoA标靶基因,分析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DGGE指纹图谱技术,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16S rRNA基因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10个历史风干土壤加水培养28天后,土壤细菌和古菌数量均急剧增加,最高可达3230倍和568倍;其中8个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明显增加,5个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然而,高通量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历史风干土壤与加水恢复培养土壤中AOA和AOB的群落组成无明显变化。Group 1.1b是氨氧化古菌的优势类群,而氨氧化细菌的主要类群是Nitrosospira螺菌属。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比例与总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2=0.54,P<0.05),表明酸性条件下土壤矿化并提供铵态氮底物可能是古菌氨氧化的驱动机制。【结论】风干土壤加水恢复培养后,AOA和AOB的种群数量大多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其物种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风干保存的土壤样品可用于后续室内培养,开展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已有的海洋AOA生态型主导酸性土壤氨氧化类群的报道不同,土壤Group 1.1b是本研究森林土壤中的优势类群。
周雪黄蓉宋歌潘贤章贾仲君
关键词: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氨氧化古菌
基于知识规则的数据质量检验方法在农田土壤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土壤长期监测数据为土壤质量和公共健康保护决策提供输入判据,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研究了基于知识规则的农田土壤监测数据质量检验方法,包括长期监测数据质量检验的需求分析,质量控制背景数据库的建立,数据挖掘和基于专家经验和统计的知识规则提取。最后,介绍了基于上述方法开发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田土壤监测数据质量检验系统的应用。
施建平沈志宏苏贤明宋歌
关键词:知识规则土壤监测数据挖掘
1989~2013年中国土壤样品库数据集被引量:1
2016年
土壤样品记载着土壤发生演变的历史,是极其珍贵的科技档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土壤分中心通过规范数据标准,对1989~2013年间收集保存的上万份土壤样品资源进行了信息化整合,建立了中国土壤样品库数据集。该数据集可以为土壤及环境变化、农业活动效应等研究提供支撑。同时,该数据集的建立对于推动土壤样品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潘恺宋歌施建平周睿肖艳丽冯春美王昌昆潘贤章
关键词:数据集土壤样品生态变化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数据平台的构建与实现被引量:3
2019年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规模、快速、准确、全面认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技术保障。国际上已经建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土壤微生物组数据管理及分析平台,但大多数已有平台聚焦于提供数据存储、管理、访问、注释等基础性服务,难以满足土壤微生物研究需求。借助空间数据库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技术,设计并构建了包含土壤及微生物数据集成、数据可视化、知识发现和区域空间制图等功能的中国土壤微生物组数据平台,该平台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壤微生物组数据的标准化整合,并为整合数据的充分挖掘利用提供支撑。
潘恺郭志英刘杰王昌昆王昌昆宋歌贾仲君
关键词:数据可视化微生物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