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廷杰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甲状腺
  • 5篇PET/C
  • 5篇PET/CT
  • 4篇腺癌
  • 4篇甲状腺癌
  • 4篇分化
  • 3篇分化型
  • 3篇分化型甲状腺
  • 3篇分化型甲状腺...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癌
  • 2篇术后
  • 2篇术后患者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胃肠
  • 2篇胃肠道
  • 2篇胃肠道反应
  • 2篇甲状腺乳头状...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8篇程木华
  • 8篇张廷杰
  • 7篇李建芳
  • 7篇谢良骏
  • 7篇秦露平
  • 4篇刘豆豆
  • 3篇张峰
  • 1篇刘志
  • 1篇刘亦菲

传媒

  • 3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31)I治疗中胃肠道反应原因及预防措施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131)I治疗中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的原因,寻找预防胃肠道反应的方法。方法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接受^(131)I治疗的4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测量其甲状腺功能水平,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均予2种或以上胃肠道相关药物治疗,包括甲氧氯普胺(胃复安)、PPI、促胃肠动力药及胃黏膜保护类药。根据患者服用胃肠道相关辅助药物种类及数目不同进行分组。观察其在接受^(131)I治疗后是否出现胃肠道反应,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的差异。结果^(131)I治疗期间,479例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为11.9%,与FT_3、FT_4呈负相关,与^(131)I剂量呈正相关(P均<0.05),^(131)I是独立危险因素(OR=3.174,95%CI=1.450~6.946,P=0.004)。服用胃肠动力药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未服者(P=0.032),而服用胃黏膜保护类药物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未服者(P=0.015),是否服用胃复安或PPI者间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促胃肠动力药联合其它1种或2种药物方案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联合3种药物者(P=0.002,P=0.003)。结论^(131)I治疗期间,患者胃肠道反应与其甲状腺功能水平及^(131)I剂量有关,促胃肠道动力药可有效降低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
谢良骏张峰秦露平张廷杰李建芳查悦明程木华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胃肠道反应预防措施
PET/CT表现为高代谢的肺部空洞病灶两例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IgG4相关性肺疾病(IgG4-RLD)是一种以活性IgG4阳性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肺组织所致的疾病,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上常表现为^(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高摄取。该病在CT影像学上可呈多种表现,但空洞型病灶是一种罕见的表现,需与空洞型肺癌鉴别。该文报道2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均相似的空洞型肺疾病,其在PET/CT上均呈^(18)F-FDG高摄取,最终病理结果显示其中一例诊断为IgG4-RLD,而另一例则诊断为肺癌。该文提示,血清IgG4增高及结节状^(18)F-FDG高摄取是鉴别IgG4-RLD和肺癌的重要特征。
谢良骏张峰李建芳秦露平张廷杰程木华
关键词:肺癌
PET/C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体预后较好,准确的术前分期及评估子宫外受累风险决定了手术方式和范围。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扫描不仅在诊断子宫内膜癌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评价预后、复发诊断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且原发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肿瘤代谢总体积和病灶总糖酵解量等参数更有望作为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无创性指标。
刘豆豆刘亦菲张廷杰程木华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子宫内膜癌复发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未分化多形性肉瘤PET/CT显像一例
2017年
患者女,45岁,2014年2月19日于本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示甲状腺右叶乳头状癌并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气管前肌肉浸润。2014年3月给予5.55 GBq I治疗1次,治疗前Tg:20.6 pmol/L(TSH刺激状态下,化学发光法测定,正常参考值〈83.3 pmol/L)。治疗剂量全身I显像(图1A)提示残余甲状腺摄碘。治疗后复查,Tg〈0.3 pmol/L、TgAb〈15(正常参考值0~60) kU/L。
刘豆豆李建芳秦露平谢良骏陈涛张廷杰刘艺菲程木华
关键词:PET/CT显像甲状腺乳头状癌未分化甲状腺癌根治术正常参考值甲状腺右叶
PET/CT发现IgG4相关性肺疾病一例并文献学习
谢良骏李建芳刘志秦露平陈涛刘豆豆刘艺菲张廷杰程木华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未分化多形性肉瘤PET/CT报告一例
刘豆豆李建芳秦露平谢良骏陈涛张廷杰刘艺菲程木华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摄碘组织的吸收剂量与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行131I治疗后,甲状腺残余灶、DTC转移灶内照射的吸收剂量与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22例DTC术后行131I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21~59岁,中位年龄39.5岁。在患者服药后多个时间点行131I全身平面显像及局部SPECT/CT显像,测算甲状腺残余灶、DTC转移灶的吸收剂量及患者的平均吸收剂量。按照《2015美国甲状腺协会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评估患者的治疗后反应。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残余灶与转移灶在不同疗效及分组之间的吸收剂量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吸收剂量预测治疗效果的性能。结果100%(28/28)的甲状腺残余灶及34.8%(8/23)的DTC转移灶为完全反应。完全反应的DTC转移灶吸收剂量(M=79.3 Gy)高于未完全反应(M=29.8 Gy)的转移灶(Z=-2.195,P=0.028)。ROC曲线分析提示,DTC转移灶的吸收剂量可用于预测病灶行131I治疗后的疗效反应,曲线下面积达0.783(Z=-2.195,P=0.028),预测病灶达完全反应的截止值为70.6 Gy。患者平均吸收剂量可预测治疗后病情的缓解状况,曲线下面积达0.823(Z=?2.285,P=0.022)。结论DTC转移灶的吸收剂量需要达到足量才可达到治疗完全反应。摄碘组织的吸收剂量与患者平均吸收剂量均可作为碘治疗后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
张廷杰李建芳李建芳秦露平谢良骏
关键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分化型甲状腺癌碘放射性同位素疗效评估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31)I治疗中胃肠道反应情况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过程中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收集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行^(131)I治疗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和(或)呕吐]情况,根据患者呕吐次数将呕吐严重程度分为轻微(1~2次)、中度(3~4次)和严重(4次以上),分析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及其与患者治疗次数及剂量间关系。结果共纳入703例次,其中男210例次,女493例次,年龄(40.7±14.6)岁,中位年龄38岁。在这703例次中,共出现胃肠道反应96例次,占13.7%,其中仅表现为恶心者60例次,占8.5%,呕吐者36例次,占5.1%,以轻微呕吐者居多,占3.3%。再次治疗或多次治疗时,随着^(131)I剂量逐渐增大(X^2=342.374,P=0.000),胃肠道反应或呕吐的发生率高于初次治疗时(X^2=32.780,P=0.000;X^2=36.833,P=0.000)。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随着^(131)I治疗次数和剂量增加,发生胃肠道反应可能性加大。
谢良骏张峰秦露平张廷杰李建芳查悦明程木华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胃肠道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