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
- 作品数:9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视觉框架在数据新闻中的修辞实践被引量:7
- 2017年
- 数据新闻创造性地将"视觉框架"与现实认知结合起来,由此引出"视觉框架分析"这一理论命题。在我国数据新闻的环境议题报道中,数据修辞、关系修辞和时空修辞是视觉框架产生的本质。视觉修辞再造的数据关系想象可以对某一议题在视觉意义上进行"标出"式的凸显或贬斥,被建构为"数据他者"。这一过程始于数据维度,借由视觉修辞实践完成。当数据成为脱离社会语境、忽略人文关怀的自我演说主体时,其可视化实践就此承载了一定的主观意志。
- 李京
- 关键词:数据新闻修辞实践
-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路径探析被引量:5
- 2017年
- "互联网+"为学术期刊媒体深度融合创造契机。技术进步让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更为紧密,原有的融合模式弊端不断凸显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应将"互联网+"思维嵌入期刊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形成内容、渠道、服务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度融合模式。
- 赵双阁李京
- 关键词:用户需求
- 授权赋能:基于媒体内部创业的管理制度设计——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为个案被引量:7
- 2017年
- 当前,内部创业已成为传统媒体寻求转型的普遍做法。本文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为个案,观察和分析了内部创业人员(团队)对媒体组织破除既有管理障碍,并提供相应制度供给的需求与期望,建议将授权赋能的管理方法引入媒体组织的制度设计和战略计划,以此明确创新导向,为媒体转型营造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 袁志坚李京
- 关键词:内部创业传统媒体
- 媒体公信力:历史根基、理论渊源与现实逻辑被引量:13
- 2018年
- 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体公信力研究多专注于媒体信度测量,鲜有从"公信力"这一概念出发溯源。媒体公信力不仅仅是指媒体可信度的测量指数,还包含着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媒体信任是受众对媒体专业性的一种认知与评估,是社会信任的一种。文章将传播学研究进路与社会学研究视角相结合,归纳我国媒体公信力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逻辑。
- 李京
-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现实逻辑
- 美国教育出版社的慕课转向及启示
- 2017年
- 慕课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出版业数字转型带来新机遇。文章通过梳理美国五家主流教育出版社与慕课巨头Coursera平台的探索路径,从发掘潜在市场、优化课程资源、用户数据分析规划等方面吸取对我国教育出版社转型的经验,即出版社共享资源与慕课平台课程优化、出版社的知识服务型转向与慕课平台内容团队建设,以及出版社与慕课资源出版及评估体系建立。
- 李京刘玉清
- 关键词:教育出版
- 新媒体语境下意识形态传播的特征、挑战与对策被引量:11
- 2019年
- 新媒体语境下,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传播具有话语建构日常化、表征方式可视化、传播载体平台化的新特征。同时,也面临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方向不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乏力与西方极端主义思潮入侵的风险。技术层面的数据整合分析是把脉社会意识形态走向的有力手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话语主导权才是关键。
- 李京
- 关键词:新媒体意识形态
- 从政治秩序确立到政治记忆刻写——对《人民日报》1949-2017年国庆头版图像叙事变迁的探讨被引量:5
- 2018年
- 图像符号所传递的某种"视觉意象"(Visual Images)通常和特定的情感诉求、历史记忆或身份想象之间存在某种象征性联系,这就涉及图像符号的社会建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1949-2017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图像叙事变迁,指出领袖图像向领袖符号转变的象征体系建构与政治秩序确立过程,以及政治仪式与图像表征中的政治记忆刻写功能,并进一步指出基于图像表征的政党媒介形象具有"技术表征"、"视觉迁移"和"影像增值"特征。
- 李京
- 关键词:图像叙事政治建构视觉表征
- 我国学术期刊知识生产的现状与反思被引量:3
- 2018年
- 与当代西方科学生产模式不同,我国期刊发展有着独特的运行轨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动态的,不同位置上的行动主体相互争夺以期获得学术书写权威;知识生产者的学术书写实践是对现行期刊评价体系的契合;学术期刊知识把关既有自身逻辑又受到非科学力量的影响。本文对此种现状进行反思:学术评价体系的根本在于促进学术期刊良性发展与学术进步,定期展开学术期刊现状与发展的专题讨论或有利于找准问题提升评审品质,知识生产者应致力于独立思考与研究真问题。
- 李京赵双阁
- 关键词:知识生产
- 短视频中的身体叙事探析被引量:8
- 2019年
- 短视频是视觉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注感性体验,以传播形象为中心。互联网环境中的身体书写有多种样式,如朋友圈自拍、小咖秀网络分享等,却因表达较为含蓄或传播范围有限,没有形成独立的身体文化。直到快手和抖音出现,互联网空间开始发生普遍而多维的"身体转向"实践——以身体为表达媒介,开展话语生产与叙事实践。身体是个体的符号特征,社会观念为身体在社会通用符号体系中指定了一个固定位置,身体被当作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架构,成为认知和把握社会的一种途径。
- 李京
- 关键词:感性体验视觉文化话语生产身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