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猛

作品数:6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抑郁
  • 4篇抑郁症
  • 3篇抑郁症患者
  • 3篇双相
  • 3篇双相抑郁
  • 2篇单相抑郁
  • 2篇症状
  • 2篇老年
  • 2篇老年抑郁
  • 2篇老年抑郁症
  • 2篇老年抑郁症患...
  • 1篇度洛西汀
  • 1篇顿抑
  • 1篇心理治疗
  • 1篇抑郁量表
  • 1篇抑郁情绪
  • 1篇抑郁障碍
  • 1篇抑郁障碍患者
  • 1篇抑郁症状
  • 1篇人际心理治疗

机构

  • 6篇济宁市精神病...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作者

  • 6篇李猛
  • 3篇张永强
  • 3篇李武
  • 3篇胡春凤
  • 3篇李龙飞
  • 1篇梁丹
  • 1篇张玉芳
  • 1篇张荣
  • 1篇刘海龙

传媒

  • 2篇河北医药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双相抑郁短期治疗后不良认知改变及与童年虐待、抑郁情绪的关系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治疗前后功能失调性态度、认知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其与童年虐待、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选取83例双相抑郁患者,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Beck抑郁问卷(BDI)、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问卷(DAS)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采用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于治疗前评估其童年虐待情况。结果双相抑郁患者治疗后DAS总分及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自主性态度因子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5),脆弱性、认知哲学因子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 05)。治疗后CERQ-C不适应性策略总分及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因子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1),适应性策略总分及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因子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 01)。相关分析显示,双相抑郁患者CTQ-SF总分与治疗前后CERQ-C总分均呈负相关(P <0. 01),与治疗前后DAS总分、BDI总分均呈正相关(P <0. 05)。治疗前双相抑郁患者DAS脆弱性、完美化、自主性态度与BDI总分呈负相关(P <0. 01),DAS寻求赞许、依赖性、认知哲学与BDI总分呈正相关(P <0. 05)。治疗前CERQ-C不适应性策略总分与DAS、BDI总分呈正相关(P <0. 01); CERQ-C适应性策略总分与DAS、BDI总分呈负相关(P <0. 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哲学、重新关注计划、不适应性策略总分、年龄、情感忽视依次进入双相抑郁治疗前BDI总分的回归方程(P <0. 01)。结论治疗后双相抑郁的功能失调性态度、认知应对策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童年创伤、认知偏差及认知应对策略与双相抑郁存在密切关系。改善认知偏差与认知应对策略,有助于双相抑郁的改善。
胡春凤李武李龙飞张永强李猛
关键词:双相抑郁
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童年虐待、认知偏差及认知情绪调节的比较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单相与双相抑郁症患者在童年虐待经历、认知偏差、认知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别。方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问卷(DAS)、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对83例发作期双相抑郁障碍患者、76例发作期单相抑郁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双相抑郁组CTQ-SF总分[(41. 34±5. 92) vs.(38. 28±7. 90)]及躯体虐待[(6. 81±1. 93) vs.(6. 08±1. 80)]、性虐待因子[(6. 35±1. 49) vs.(5. 42±0. 94)]分均显著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2. 78、2. 45、4. 66; P <0. 05或P <0. 01)。双相抑郁组DAS强制性因子[(22. 12±3. 55) vs.(20. 82±4. 51)]、依赖性因子[(22. 43±5. 20) vs.(19. 87±5. 18)]、自主性态度因子分[(24. 63±7. 24) vs.(22. 41±5. 95)]及CERQ-C自我责难[(14. 24±2. 47) vs(13. 43±2. 42)]、接受因子分[(13. 98±3. 66) vs (12. 82±2. 94)]显著高于单相抑郁组,而认知哲学因子分[(16. 47±5. 42)vs.(18. 45±4. 00)]低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2. 04、3. 11、2. 10、-2. 60,P <0. 05或P <0. 01)。结论:双相抑郁较单相抑郁症患者可能具有更多的童年虐待经历,更为严重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与认知情绪调节问题。
李武胡春凤李龙飞张永强李猛
关键词:单相抑郁双相抑郁
中医情志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临床疗效系统评价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情志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搜集中医情志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的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纳入7项研究,6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抑郁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评分比较的合并SMD(95%CI)为-1.03[-1.42,-0.64]。结论:中医情志护理可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抑郁症状,能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
梁丹张玉芳李猛张荣刘海龙
关键词:中医情志护理脑卒中抑郁
帕罗西汀联合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SDSS及HAMD-17评分的影响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研究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团体人际心理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HAMD-17、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HAMD-17、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应用中帕罗西汀联合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可有效增强治疗疗效,促进患者抑郁状况改善,并减轻对患者社会功能造成的损伤,增强患者对后续治疗的依从性,并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可推广使用。
王绪波李猛
关键词:帕罗西汀团体人际心理治疗老年抑郁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度洛西汀在伴躯体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疗效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度洛西汀在伴躯体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伴躯体症状老年抑郁症患者186例,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93例,分别采用度洛西汀及度洛西汀联合rTMS治疗。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2个月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试(RBANS)以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2组的干预效果,并采用临床疗效总量表评估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及82.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GDS评分及HA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下降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注意、延迟记忆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TE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E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复经颅刺激联合度洛西汀可以显著改善伴躯体症状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王绪波李猛杨真真
关键词:度洛西汀老年抑郁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
缓解期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及认知应对策略比较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缓解期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认知应对策略的差异,为其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缓解期双相抑郁障碍患者(n=83)和缓解期单相抑郁障碍患者(n=7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贝克抑郁量表21项版(BDI-21)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双相抑郁组DA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双相抑郁组CERQ-C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自我责难、沉思因子评分和不适应性调节策略总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缓解期双相抑郁患者较单相抑郁患者可能具有更严重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与认知应对策略问题。
李武胡春凤李龙飞张永强李猛
关键词:单相抑郁双相抑郁功能失调性态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