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金娜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肠癌
  • 2篇转移性结直肠...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癌
  • 2篇化疗
  • 1篇单核
  • 1篇多烯磷脂酰胆...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新辅助治疗
  • 1篇尿嘧啶
  • 1篇切除
  • 1篇嘧啶
  • 1篇细胞
  • 1篇联合氟尿嘧啶
  • 1篇磷脂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 1篇裸鼠

机构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王颖
  • 4篇李金娜
  • 2篇费倩
  • 2篇张颖
  • 2篇徐盟
  • 1篇谢凤
  • 1篇张楠
  • 1篇张天翔
  • 1篇孟潇

传媒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NLR、LMR水平与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分析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炎症相关标记物与维持治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筛选131例经标准化疗后缓解或稳定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筛选预后相关因子,探讨基线NLR、LMR水平对维持治疗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高、基线高NLR、高LMR、低CA19-9水平患者进行维持治疗预后较好;基线高NLR水平维持治疗患者疾病控制率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低NLR水平组,基线高LMR水平维持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优于基线低LMR水平组。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基线NLR、LMR、CA19-9水平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基线NLR水平可作为维持治疗的疗效预测因子,基线高NLR水平患者更能从维持治疗中获益。
李金娜张楠张颖费倩徐盟王颖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
不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其一线治疗模式包括持续治疗、间歇治疗和维持治疗三大类,为更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维持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指南推荐贝伐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其中贝伐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证据最为明确。对维持治疗的概念和模式、不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的药物研究进展、维持治疗的适宜人群和最佳时机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及展望,可更全面地了解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金娜张颖王颖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靶向治疗化疗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及肿瘤降期的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索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经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和肿瘤降期(ypT 0-1)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新辅助化疗后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筛选经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及肿瘤降期(ypT 0-1)的预测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肠腔<1/2周(P<0.001)、基线CEA≤5 ng/mL(P=0.001)、基线临床N分期为N 0期(P=0.019)以及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影像评估为缓解(P=0.002)与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的高pCR率有关;肿瘤占肠腔<1/2周(P<0.001)、基线CEA≤5 ng/mL(P=0.029)以及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影像评估为缓解(P=0.007)与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的高肿瘤降期率(ypT 0-1)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P=0.013)、基线CEA水平(P=0.042)以及基线临床N分期(P=0.038)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pCR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P=0.001)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ypT 0-1)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初始诊断时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基线CEA水平及淋巴结是否阳性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pCR有预测作用,肿瘤占肠腔环周大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ypT 0-1)有预测作用。
李金娜谢凤王颖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
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所致荷瘤裸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BALB/c裸鼠皮下种植结肠癌HCT116细胞制备荷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肝损伤组,实验首日腹腔注射奥沙利铂(6 mg·kg^(-1)·d^(-1))0.2 mL,同时连续7 d腹腔注射氟尿嘧啶(20 mg·kg^(-1)·d^(-1));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在给予等量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前30 min,腹腔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85 mg·kg^(-1)·d^(-1))0.2 mL,共7 d;荷瘤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取各组裸鼠肝脏,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变化;制作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制作10%肝组织匀浆,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色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肝损伤组裸鼠肝脏的胞质局部溶解,线粒体膜破损,细胞核膜水肿模糊,肝窦扩张,多烯磷脂酰胆碱部分逆转了这些损伤。与荷瘤空白组相比,肝损伤组SOD和CAT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肝损伤组相比,多烯磷脂酰胆碱组SOD和CAT的表达升高(P<0.05)。说明多烯磷脂酰胆碱能减轻化疗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对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引起的肝损伤具有预防、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膜修复和抗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有关。
徐盟费倩孟潇李金娜张天翔王颖
关键词:多烯磷脂酰胆碱肝损伤过氧化氢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