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鑫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虾脊兰
  • 3篇植物
  • 2篇花部
  • 2篇花部形态
  • 1篇大孢子
  • 1篇野生
  • 1篇野生居群
  • 1篇营养器官
  • 1篇珍稀
  • 1篇珍稀植物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 1篇生活力
  • 1篇生境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特有植物
  • 1篇胚柄

机构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篇王彩霞
  • 8篇田敏
  • 8篇钱鑫
  • 7篇连静静
  • 5篇李全健
  • 4篇刘芬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年份

  • 1篇2014
  • 7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无距虾脊兰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珍稀植物无距虾脊兰ISSR-PCR反应的5个因素(Mg2+、dNTPs、引物、模板DNA和Taq DNA聚合酶)4个水平进行试验,并通过梯度PCR实验确定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最终确定无距虾脊兰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的体系中含3.0 mmol L-1Mg2+、0.3 mmol·L-1dNTP、0.4μmol·L-1引物、2.5 ng·μL-1模板DNA、0.08 U·μL-1Taq DNA聚合酶以及1×PCR buffe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退火1 min(根据不同引物选择不同的退火温度),72℃延伸1 min,循环40次;72℃延伸10 min;12℃终止反应。该ISSR-PCR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对无距虾脊兰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系统学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钱鑫连静静刘芬牛晓玲王彩霞田敏
关键词:ISSR正交设计
无距虾脊兰生境及生长特性观察
虾脊兰在腐殖质丰富、湿度较大且排水良好的岩石等处生长良好.能耐0°C以下的低温,在霜雪覆盖下叶片能保持常绿不枯.每个基株可有多个分株,居群数量的维持和更新以无性繁殖为主,同时兼具有性繁殖方式.无距虾脊兰为总状花...
连静静钱鑫王彩霞李全健田敏
关键词:生态环境花部形态繁殖技术
珍稀植物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状茎的薄壁细胞中含丰富的淀粉粒,维管柱中分布着排列紧凑的周木维管束;根的皮层发达,有的皮层细胞中存在真菌菌丝团,木质部与韧皮部呈辐射状相间排列,根和根状茎的内皮层细胞都形成马蹄形加厚结构。茎的表面分布气孔,皮层面积较小,皮层内部的基本组织发达,外韧维管束散生分布其中,茎和叶上都附有非腺性毛;叶为等面叶,叶肉细胞排列疏松,气孔主要分布于远轴面,略外凸,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缘处的叶肉组织中含有气腔结构。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这些特征与其荫蔽湿润的生境是相适应的。
钱鑫李全健连静静王彩霞田敏
关键词:营养器官
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萌发及储藏条件的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以天目山野生无距虾脊兰的花粉为材料,采用离体萌发法研究了花粉的储藏性以及不同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并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以筛选无距虾脊兰花粉的培养方法以及储藏条件,为其种质资源保存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无距虾脊兰最适花粉液体培养基为200 g·L-1蔗糖+50 mg·L-1 H3BO3+40 mg·L-1 Ca(NO3)2·4H2O,并且在pH 5.5~6.0、温度25℃恒温下培养48 h,无距虾脊兰花粉萌发率(81.71%)和花粉管生长(247.42 μm)最佳.(2)无距虾脊兰花粉在-80℃中低温干燥储藏360 d后仍具有48.58%的萌发率.(3)无距虾脊兰的柱头在开花前5d内均具有可授性,花粉块在整个花期内均保持了28.96%~81.71%的生活力,但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均随开花后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
钱鑫刘芬牛晓玲王彩霞田敏
关键词:花粉生活力储藏性
中国特有植物无距虾脊兰生物学特性及花部形态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通过野外调查和定点观测、采用人工授粉以及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的中国特有兰科(Orchidaceae)植物无距虾脊兰(CalanthetsoongianaTangetF.T.Wang)野生植株的生长特性及花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距虾脊兰分布于西天目山海拔470~550m处,在腐殖质丰富、湿度较大且排水良好、有岩石裸露的地带生长良好,并能耐0℃以下的低温。其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萌芽期、开花期、果期及衰亡期4个时期。每个基株可有多个分株,但实生苗数量不足50%;该种具有有性和无性2种繁殖方式,但以无性繁殖为主。该种为总状花序,由15~39朵花聚集而成,每朵花由3萼片、2花瓣、1唇瓣和1蕊柱构成,其中萼片略长于花瓣,二者均为紫褐色带淡绿色脉纹;唇瓣黄色并有紫色斑点;紫色花药内含有8个近卵形的花粉块。花期3月份至4月份,持续时间约19d,单花开放时间平均为8.14d。自然状态下结果植株数量较少,一般每个花葶上有1~4个果实。开花后前3天实施人工自花授粉或人工异花授粉,无距虾脊兰的结果率均可达100%,表明该种的交配系统为自交和杂交混合系统,自交和异交能力均较高。
连静静钱鑫王彩霞李全健田敏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物候期花部形态
扇脉杓兰和无距虾脊兰的核型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解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Thunb.)和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T.Tang et F.T.Wang)的核型,采用根尖压片法对扇脉杓兰和无距虾脊兰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扇脉杓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2,核型公式为2n=2x=22=16m+2sm+2st+2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2=2L+6M2+12M1+2S,核不对称系数为60.01%,核型分类为2B型;而无距虾脊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0,核型公式为2n=2x=40=28m+10sm+2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40=8L+10M2+16M1+6S,核不对称系数为59.84%,核型分类为2B型;两者核型都较为对称。其中,无距虾脊兰的核型为首次报道。这为扇脉杓兰和无距虾脊兰的进化地位和种质保护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钱鑫连静静李全健刘芬王彩霞田敏
关键词:染色体核型
无距虾脊兰胚珠发育及种子形成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采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扫描电镜技术对无距虾脊兰不同时期的子房(蒴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无距虾脊兰授粉后19d,胎座上分化出上万个胚珠原基,这些胚珠原基由1列细胞外包1层表皮细胞构成,其中胚珠原基内部顶端的细胞分化为孢原细胞,授粉后45d,孢原细胞发育分化为大孢子母细胞。(2)无距虾脊兰成熟胚珠为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胚囊发育为蓼型,且胚珠的发育即便在同一个果实内也是不同步的。(3)受精后合子经过一次不均衡横裂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不参与胚体构成,分化为单细胞的胚柄,最后退化消失;顶细胞经多次分裂形成原球胚,胚胎发育类型为石竹型。(4)成熟种子呈纺锤形,由球形胚和内外双层种皮构成,双层种皮分别由内外珠被发育而来。
连静静钱鑫王彩霞刘芬田敏
关键词:大孢子雌配子体胚珠胚柄
濒危植物扇脉杓兰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是一种珍稀的地生兰。为了探索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现存于浙江省的6个扇脉杓兰天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筛选出的7对引物共扩增出377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比率为20.95%。居群总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512,其中居群内基因多样性为0.0247,居群平均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为0.0417,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为0.5178,基因流为0.4655,表明扇脉杓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居群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和Mantel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的地理位置与遗传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16,P=0.242)。基于本研究结果并结合扇脉杓兰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提出了相应的保育策略。
钱鑫李全健连静静王彩霞田敏
关键词:AFLP基因流保育策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