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 作品数:8 被引量:44 H指数:4 供职机构: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黑龙江省2018年后春降水及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2013—2018年后春(4月21日—5月20日,下同)旬土壤湿度、旬气温和旬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后春天气气候状况及表层(0-30cm)土壤湿度的时间演变特征,并与近5 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后春黑龙江省气温偏高,降水持续偏少。5月18日观测结果显示,全省干旱的测墒站个数共有27个,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黑龙江省东南部,各土层干旱的测墒站个数均为近6 a最多。 陈健 赵克葳 连萍 王铭 王冬冬 吴双关键词:土壤相对湿度 降水 干旱 黑龙江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利用黑龙江省1971-2012年气象资料,计算了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包括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应用M-K检验、EOF展开、墨西哥帽小波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宫丽娟 王晾晾 李宇光 吴双 田宝星关键词:热量 EOF展开 小波分析 水稻 文献传递 黑龙江省夏季低温指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解近44年来黑龙江省夏季低温指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利用1971-2014年黑龙江省80个气象台站夏季日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观测资料,结合低温指数模型,通过趋势变化、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夏季低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平均低温指数呈减少趋势,夏季低温指数在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初变化不明显,而2010s以来明显减少,夏季平均低温指数较春季小。气温从1980s升温以来,低温指数明显减少,夏季低温指数自1970s中期以来明显减少,低温指数序列突变开始于1983年前后,夏季低温指数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夏季低温指数存在18~32 a,6~14 a和4~8 a三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其中18~32 a尺度非常稳定且具全域性,在1980s中期以前6~14 a尺度较为稳定,在1980s中期以后4~8 a尺度较为稳定,7~12 a尺度年周期变化最明显但有局域性(1980s中期以前),24~31 a尺度能量虽弱且具有全域性。夏季低温指数有26、8、和5 a的主周期,其中第一主周期为8 a,平均周期为5.5 a;第二主周期为26 a,平均周期为14.5 a。 田宝星 吴双 吴双 陈晶 杨帆 宫丽娟关键词:夏季 小波分析 突变检验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价 被引量:12 2019年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区划,为农业防灾减灾和保障玉米安全生产提供参考,选取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种植区44个农业气象站1971-2017年气象资料及农业资料,划分玉米全生育期为玉米生长前期(出苗-抽雄),玉米生长后期(抽雄-成熟),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以水分亏缺指数确定不同生育期干旱指标,考虑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项要素,引入权重系数,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确定四个因子对灾害发生的不同影响程度,构建危险性评估模型,评估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风险,并进行了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在玉米不同发育期,干旱风险指数高值区均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地区,其中,黑龙江西部地区为玉米干旱高风险区,中高值区分布在哈尔滨双城区以及绥化市肇东县。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肇州、肇源、安达等地区为中等风险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三江平原地区以及黑河、伊春、牡丹江等地。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玉米干旱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吴双 姜丽霞 姜丽霞 宫丽娟 李宇光 吴英关键词:干旱 风险区划 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变化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8 2018年 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势必对寒地农作物生产环境、生长发育及种植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71—2014年67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10℃活动积温和≥0℃活动积温(以下简称积温)及无霜期等农业热量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累计距平、M-K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突变特征,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0℃积温和≥0℃积温分别以86.7℃?d?(10a)-1和80.5℃?d?(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无霜期呈延长趋势[倾向率为3.8 d·(10a)-1];≥10℃积温和无霜期在1993年发生突变,突变后二者初日提前,终日延后。≥10℃积温和≥0℃积温的增加幅度西部大于东部,无霜期延长幅度中西部大于东北部,农业热量资源变化幅度大的地区亦是热量敏感区域。热量资源增加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在农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适宜水稻和玉米种植的区域向北、向西扩张,大豆种植重心北移;原适宜种植极早熟、早熟品种的区域逐步被中熟、中晚熟品种替换。热量增加使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成为可能。 杜春英 宫丽娟 宫丽娟 赵慧颖 张志国 田宝星 赵慧颖关键词:积温 无霜期 热量资源 作物生育期 2013年黑龙江省春季低温特征及对主要农作物播种期的影响 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黑龙江省2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71-2016年春季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引入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3个温度因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2013年春季气温三因子的低温特征,并构建其与大豆、玉米、水稻播种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2013年春季气温与1971-2016年毎年同期比较总体以偏低为主,三因子差值((35)T)<0℃的年份密集分布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35)T <0℃的年数以最高气温最多,最低气温最少。(2)分析期1971-2016年内,(35)T随时间推进均呈下降趋势,以最低气温下降最显著,振荡最强,而最高气温下降趋势最弱,表征2013年春季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不对称性偏低特征。(3)研究区2013年春季逐日气温3个因子与常年同期比较((35)TD)总体呈偏低趋势,累计低温时间长,3个因子偏低日数均超过整个春季日数的50%,最长连续偏低日数占春季总日数的20%以上,其中以逐日最高气温最多,61%的站点达35d以上,低温持续1个月以上。(4)2013年大豆、玉米、水稻的播期与历史各年比较其差值((35)D)多为正值,表明该年播期以延后为主。53%的站点2013年春季气温(35)T与作物播种期(35)D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春季气温降低,作物播种期存在推迟趋势。(35)T每降低1℃,(35)D增加0.9~6.3d,其中以最低气温影响最显著。(5)内涝与低温叠加更易造成作物迟播。 姜丽霞 王萍 王冬冬 连萍 吴双 张雪梅 闫平 李秀芬关键词:春季低温 农作物 播种期 胡桃楸、白桦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胡桃楸、白桦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方法]以3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法、BIOLOG微平板法及土壤理化性质常规测定方法对3种林型内土壤微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土壤微生物数量以胡桃楸林最多,且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型;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则以混交林显著较高;微生物数量与多样性指数彼此间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却并不明显。[结论]营建混交林不仅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较为稳定,因此混交林营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于瑛楠 李宇光 吴双关键词:BIOLOG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数量 作物生长期低温指数演变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分析1971-2014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期基于最低气温的低温指数(cold day index,CDI)演变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揭示作物生长期低温冷害机理、甄别关键致灾因子等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4年气象资料和3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和水稻单产资料,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和公认的农业气象指标,构建作物生长期内(05-21-09-30)CDI的计算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研究CDI的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并分析其与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1971-2014年,作物生长期内研究区平均CDI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速度为1.5d/10年。20世纪70年代为低温事件高发期,80-90年代相对稳定,21世纪以来平原区CDI持续减少,而山区无变化或呈回升趋势。(2)研究期内,研究区CDI的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趋势,CDI由北向南、由山区向平原逐渐下降。CDI的气候变率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呈现西高东低特征。(3)在作物生长期内,研究区89%站点的CDI与玉米、水稻单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低温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不同区域CDI引起作物产量的下降幅度不同,CDI每增加1d,产量下降92.9~695.5kg/hm2。【结论】CDI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负效应,其对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和牡丹江半山区玉米、水稻影响较大,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重于玉米。 姜丽霞 任桂林 任桂林 李秀芬 吴双 李秀芬 吕佳佳关键词:最低气温 作物产量 作物生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