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良
-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000 a来的气候记录集成被引量:3
- 2019年
- 在综述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文献中所包含气候信息的地理一致性。就气温而言,基于阿尔泰山北部湖芯、树轮和冰芯重建的气温序列真实记录了北半球的重要气候事件,包括罗马最适宜期(0-400年)、黑暗时代冷期(400-600年)、中世纪暖期(800-1200年)、小冰期(1400-1860年)和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由太阳活动主控的太阳辐射变化是过去2 000 a来阿尔泰山北部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过去150 a来大气CO2的增加是现代暖期(自1860年以来)升温的主导因素。就降水而言,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的降水变化趋势显示,高降水时段出现在0-450年、600-800年、1050-1300年、1650-1860年,低降水时段出现在450-600年、800-1050年、1300-1650年、1860-2000年。此外,阿尔泰山北部过去2 000 a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并不支持所谓的"暖干-冷湿"水热配置模式。
- 张东良李寅波杨运鹏兰波
- 关键词:气候记录树轮冰芯
- 哈萨克斯坦南部Shayan黄土粒度端元指示的14.4cal.ka B.P.以来的风尘历史被引量:6
- 2023年
- 中亚干旱区不仅是全球主要的风尘源区之一,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重建中亚干旱区风尘历史、解释其驱动机制对治理现代沙尘天气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然而,关于中亚干旱区风尘驱动机制的问题仍存在不同观点。本研究采用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方法对哈萨克斯坦南部的Shayan黄土剖面(厚度约650cm)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Shayan剖面沉积物粒度组分分为4个端元,EM1代表高空西风远距离搬运和以团聚体的形式被粗颗粒携带的粘土组分,EM2代表沉积时期大气粉尘的背景,以浮尘的形式存在的细粉砂组分,EM3代表低空短距离搬运的近源粗粉砂组分,EM4代表较强风力条件下被搬运的局地砂粒组分;2)EM3+EM4含量指示的风尘历史显示,14.4cal.ka B.P.至早全新世阶段(14.4~8.2cal.ka B.P.)风力较强,中全新世(8.2~4.2cal.ka B.P.)风力较弱,晚全新世(4.2~0cal.ka B.P.)再次增强;3)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化是中亚干旱区过去风尘活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苏谌杰许仲林张东良刘奇刘奇
- 关键词:黄土
- 我国全新世泥炭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记录的对比与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泥炭是古气候研究的宝贵材料,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δ13Ccell)是泥炭古气候研究的常用代用指标。我国已有数个地点报道了全新世泥炭全样或单种植物δ13Ccell记录,对这些记录的古气候解译存在明显冲突。结合相应的孢粉和植物残体证据,对这些记录进行综合对比,结果发现:高山草地植被带和内陆干旱区荒漠草原植被带当中的泥炭地,全新世期间的原地植物种属构成相对稳定且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其δ13Ccell记录具有较为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其古气候解译也更为可靠;森林植被带和林草交互带当中的泥炭地,全新世期间的原地植物种属构成发生过显著变化(如木本植物入侵),这可能是造成其全新世δ13Ccell记录长期趋势不明显或其古气候指示意义复杂难解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显示了泥炭地的原地植物种属构成,对相应δ13Ccell记录的古气候解译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表明,无论是泥炭δ13Ccell研究地点的选择,还是泥炭δ13Ccell记录的古气候解译,都需重视其来源植物种属构成和变化。对于全新世泥炭δ13Ccell古气候研究,建议开展针对性的现代过程研究,尤其是优势泥炭植物种属的δ13Ccell在时间序列上的现代过程研究,以提供可靠的古气候解译基础。
- 郭海春田怡苹魏士凯易嘉慧杨敏欧阳睿张东良饶志国
- 关键词:泥炭全新世稳定碳同位素古气候
- 阿尔泰山泥炭α-纤维素碳和氧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以黑阳坡泥炭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常年受西风影响的阿尔泰山是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为探究将阿尔泰山泥炭植物碳和氧同位素(δ^(13)C_(cell)和δ^(18)O_(cell))的现代过程研究直接运用到百年或千年尺度古气候重建中的合理性,在可靠的^(210)Pb、^(137)Cs测年基础上,分析了1962—2017年哈巴河气象站冷季(10月—次年4月)、暖季(5—9月)以及年尺度上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与黑阳坡泥炭δ^(13)C_(cell)、δ^(18)O_(cell)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黑阳坡泥炭δ^(13)C_(cell)与5—8月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r=-0.52,P<0.05),δ^(18)O_(cell)与11月—次年1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r=0.49,P<0.05),黑阳坡泥炭δ^(13)C_(cell)、δ^(18)O_(cell)变化可以看作分别是5—8月相对湿度和11月—次年1月降水量的代用指标。本研究为阿尔泰山泥炭α-纤维素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解译提供了多年尺度的数据支撑,不仅丰富了我国关于泥炭地同位素现代器测的过程研究,也对研究区利用泥炭纤维素同位素开展长时间尺度上古气候定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刘奇许仲林张东良
- 关键词:碳氧同位素
- 新疆137Cs定年时标解析被引量:2
- 2017年
- ^(137)Cs在年代测定和土壤流失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认定^(137)Cs时标前,需要消除粘土和有机质(TOC)对^(137)Cs的富集作用。通过对比新疆多个湖芯钻孔^(137)Cs序列,发现它们异于北半球^(137)Cs沉降模式,即出现了1954、1963、1975和1986这四种时标且1986年的^(137)Cs比活度可能异常的高。通过分析艾里克湖钻孔的^(137)Cs序列,并结合新疆其他地区多个钻孔的^(137)Cs序列,与北半球^(137)Cs沉降特征以及靠近北疆的Belukha冰芯^(240)Pu/^(239)Pu沉降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了新疆^(137)Cs时标的可靠性以及1986年^(137)Cs比活度异常高的原因。在新疆^(137)Cs多个时标中,仅1963年的时标是高信度的(即北半球^(137)Cs最大沉积年)。1954年^(137)Cs蓄积峰代表其全球初始显著沉降,距今已有2个^(137)Cs半衰期,当年沉积通量低且可能发生^(137)Cs垂直迁移,仅能作为次要时标。1975年的时标反映了1960s-1970s的中国核试验,但距离罗布泊~300 km的博斯腾湖对中国核试验有截然相反的记录,表明中国核试验不是稳定信号,其核沉降范围以及对湖芯的影响作用还需进一步评估,不能作为可信的时标。1986年蓄积峰对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因核尘埃未大量进入平流层且距离新疆较远(~4 000 km),但同时考虑到新疆位于核事故的西风环流下风区,所以该事故对新疆有影响但影响不大。1986年的^(137)Cs时标可作为次要时标。新疆湖芯1986年的异常高蓄积峰可能是由新疆最近几十年的人类活动(如过牧、耕种等)加上1987/1988年的高降水导致的地表侵蚀增强引起的。增强的地表侵蚀导致含有高^(137)Cs含量的表层土壤颗粒被冲刷进入湖泊,叠加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37)Cs沉降之上,进而导致了湖芯沉积物记录到显著的1986年^(137)Cs蓄积峰。
- 兰波李佳秀张东良杨运鹏
- 关键词:时标湖泊沉积
- 泥炭植物碳和氧同位素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作为重要地质档案的泥炭已经成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最有价值的陆地载体之一,尤其是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最有潜力。有综述指出,中国泥炭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缺乏现代过程的验证。通过总结国内外泥炭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现代过程及其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其中包括泥炭植物应用于古气候重建的材料选择、维管束和非维管束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的指示意义研究进展。进一步分析已有研究中泥炭碳、氧同位素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泥炭植物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现状,为中国后续开展泥炭相关工作提供思路指引。
- 张东良杨运鹏兰波
- 关键词:泥炭古气候纤维素
- 全新世西风模态下中亚干旱区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特征——以阿尔泰山为例被引量:4
- 2022年
- 气候变暖对中亚干旱区植物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观测时间受限,我们无法更好地理解长时间尺度干旱区植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但地质记录中的孢粉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来理解过去植物存在、分布和多样性特征。以阿尔泰山为例,选择不同海拔的3个孢粉序列(高海拔-哈拉萨孜泥炭、中海拔-娜仁夏泥炭和低海拔-喀纳斯湖)来研究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1)阿尔泰山全新世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格局。详细来说,全新世早期随着气候的变暖,森林上限开始向上迁移,使得高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增加。(2)全新世中期气候暖湿,森林上限和下限的向上和向下迁移使得高低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较高,但以泰加林主导的森林带孢粉类型多样性偏低,主要归咎于物种均匀度的下降。(3)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冷且更湿润,森林带上限向下移动,使得中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显著提高。全新世阶段森林带内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幅度最大,该区域是气候响应最敏感区和最脆弱区。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山地植被带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为探索山地植被迁移历史提供关键证据。
- 张东良
- 关键词:全新世干旱区
- 不同时间尺度的阿尔泰山北部和南部降水对比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常年受到西风影响的阿尔泰山地区,是古气候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利用阿尔泰山北部和南部的11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已发表的古气候数据(包括树轮、冰芯和湖芯),详细对比了不同时间尺度上(季节、年、几十年、百年和千年尺度)阿尔泰山北部和南部的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阿尔泰山北部器测时段降水是逐渐下降的,而阿尔泰山南部降水反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种反相的降水关系也体现在过去200年、过去1000年和全新世时段,说明阿尔泰山北部和南部降水在季节、年、几十年、百年和千年尺度上均存在相反的趋势。不同时间尺度上降水存在的相反关系表明阿尔泰山是一个重要的气候边界。但不同时间尺度上出现相反变化的原因需进一步详细探讨,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区域水汽变化的历史,也有助于加深理解欧亚草原丝绸之路文化的演替。
- 张东良兰波兰波
- 关键词:降水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