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啸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青藏高原
  • 4篇东北缘
  • 4篇青藏高原东北...
  • 4篇北缘
  • 3篇地震
  • 3篇断裂带
  • 3篇裂带
  • 3篇龙门山
  • 2篇地壳
  • 2篇地壳结构
  • 2篇造山带
  • 2篇山带
  • 2篇盆地
  • 2篇青藏高原东缘
  • 1篇地表变形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震反射剖面
  • 1篇地震数据
  • 1篇新元古代
  • 1篇岩浆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山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土资源实物...
  • 1篇信息技术有限...

作者

  • 9篇徐啸
  • 7篇郭晓玉
  • 7篇高锐
  • 5篇王海燕
  • 5篇李文辉
  • 3篇熊小松
  • 3篇李洪强
  • 2篇吴优
  • 1篇侯贺晟
  • 1篇卢占武
  • 1篇张洪双
  • 1篇邹长桥
  • 1篇李英康
  • 1篇高建荣
  • 1篇梁宏达
  • 1篇黄兴富

传媒

  • 3篇地质科学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2015年中...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外围克拉通盆地构造转换区岩石圈变形深部过程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与外围克拉通盆地(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构造接合地区,岩石圈结构复杂,变形样式丰富,记录着自高原向外围克拉通构造转换的岩石圈变形过程,控制了大陆物质会聚-增厚-垮塌以及侧向逃逸等岩石圈...
高锐王海燕郭晓玉李文辉张洪双卢占武熊小松李洪强徐啸张新彦
关键词:青藏高原克拉通盆地岩石圈
文献传递
六盘山断裂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被引量:14
2017年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构造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横向扩展控制大陆内部弥散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穿越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六盘山断裂带一鄂尔多斯地块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资料使用层析成像和射线反演算法进行成像,获得了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其结果反映出六盘山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差异显著:1)上地壳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一侧地壳上部速度较低,等值线呈近水平状,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上地壳速度相对较高,横向变化剧烈,呈褶皱状,二者的分界为海原一六盘山逆冲走滑断裂;2)全地壳射线反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地壳速度梯度大,下地壳底部速度高由铁镁质物质组成,具有典型稳定古老克拉通的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速度总体较低,主要由长英质及长英-铁镁质过渡物质组成,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而六盘山断裂带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层面呈拱形,部分层出现速度逆转,为两个构造单元的接触过渡带;3)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地壳厚度~50 km,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厚度~42 km,六盘山断裂带下方莫霍面发生叠置,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在六盘山下汇聚,较薄且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壳挤入较厚且塑性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中的构造模式.
李文辉高锐王海燕李英康李洪强侯贺晟熊小松郭晓玉徐啸邹长桥梁宏达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结构
基于ALOS—PALSAR卫星数据对青藏高原东缘龙日坝断裂带地表构造伸展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指示意义
2016年
龙日坝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最东缘,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平行于其东侧的龙门山断裂带,二者大约相距150km。与龙门山断裂带不同的是,龙日坝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相关GPS测量中表现为一明显的速度梯度带,说明龙日坝断裂带可能具有很重要的构造属性。然而有关龙日坝断裂带的地表结构构造延伸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们对青藏高原东缘相对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地球动力学响应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首次采用ALOS—PALSAR卫星数据,并结合地表地质和前人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来监测与龙日坝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相关的细微地表形变,并由此控制龙日坝断裂带的延伸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龙日坝断裂带与其西南侧的抚边河断裂带相交且近乎垂直,而非前人研究所认为的龙日坝断裂带延伸至其西缘的鲜水河断裂带。综合研究结果也为了解龙日坝断裂带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郭晓玉高锐徐啸Keller G R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地表变形
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数据与重力数据综合解释龙门山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被引量:4
2016年
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机制一直都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学者们提出和发展了多种岩石圈变形模型,而存在多种模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及岩石圈结构认识不足。本文主要针对SinoProbe-02项目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全长400多公里的宽角、折射地震数据及重力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和综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可明确划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上层为沉积层,龙门山断裂带以西大部分区域被三叠纪复理岩覆盖,而在龙日坝断裂与岷江断裂之间出现了密度为2.7g/cm^3的高速异常体;向东靠近龙门山地区,沉积层厚度逐渐减薄。中地壳速度变化不均一,而且变形强烈;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断裂带下方出现明显低速带;中地壳在龙门山西侧厚度加厚,在岷江断裂下方和四川盆地靠近龙门山断裂带地区附近厚度达到最大。莫霍面整体深度从东往西增厚,最厚可达56km。本次研究得到的地壳结构和密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地壳厚度和物质组成不足以支撑龙门山及邻近地区目前所达到的隆升高度,因此四川盆地刚性基底西缘因挤压作用产生的弯曲应力也是该地区抬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徐啸高锐郭晓玉Keller G R
关键词:龙门山地壳结构
综合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构造形变及其构造成因独特性探讨被引量:13
2017年
青藏高原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生长的重要场所.然而,青臧高原各边界却呈现出不同的地貌形态响应.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地区,与青藏高原东缘相比,它与邻近稳定鄂尔多斯地台之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地形变化.青藏高原东边界所对应的龙门山构造带呈现出高陡的地貌形态:在100 km范围内,海拔高程从四川盆地的500 m陡升至临近的龙门山构造带的3500 m.而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所对应的六盘山构造带则与邻近的鄂尔多斯盆地表现为宽缓的地形变化.之前由于缺少高精度的数据资料,对造成这一地表形态差异所对应的地壳结构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将着重利用前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所获得的165 km长高分辨率深反射地震数据,并结合在此区域所获得的航磁数据资料进行该地区地壳结构的综合解释,得出青藏高原东北缘一鄂尔多斯地块构造转换带的地壳结构变形模型.研究表明六盘山地区主要物质组成为构造增生楔,其两侧分别存在陇西火山岛弧和鄂尔多斯结晶基底.高原生长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并不能使相对松散的构造增生楔无限制的抬高而是容易发生重力坍塌,从而造成六盘山地区比较宽缓的地形结构.同时本文还将此地壳结构研究结果与前人在青藏高原东缘所获得的地壳结构及变形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模式,并找出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共性和差异.研究结果也将为了解青藏高原侧向构造生长过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郭晓玉高锐高建荣徐啸王海燕黄兴富李文辉李洪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反射剖面
综合数据分析陆陆碰撞造山带大陆增生模式研究
板块构造运动学说是20世纪四大学说之一,而伴随着板块活动,大陆也是在不断生长的。但是,不同地质时期大陆生长模式有何不同?大陆增生的细节是什么?壳幔物质循环特征分别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却没有准确的答案。本次研究,重点对于四川...
吴优郭晓玉徐啸
关键词:岩浆活动碰撞造山带大陆增生新元古代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尺度高原-盆地构造转换:样式与过程--六盘山与龙门山的比较
2011年以来,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的SinoProbe02-01联合工作组在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共采集了大约1500km长的地震深反射和折射数据资料(图1)。其中,高密度分布检波器和近垂直深...
高锐王海燕郭晓玉李文辉熊小松徐啸
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独特性探讨被引量:6
2014年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 km外四川盆地的500 m突升至3 000 m高度,明显地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且提出了多种隆升机制模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SinoProbe-02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对龙门山地区的隆升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龙门山地区隆起造山的独特性,并讨论其与传统意义中的造山带的区别,认为龙门山断裂造山带为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引起岩石圈隆起所形成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点,并且有助于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响应。
郭晓玉高锐Keller G R沙爱军徐啸王海燕李文辉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造山带造山机制
定结—申扎裂谷的形成机制研究
藏南新生代近南北向的裂谷带是青藏高原内部最显著的活动构造之一,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对于揭示青藏高原后碰撞结构演化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对南北向裂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南北向裂谷的形成与演化始...
向波郭晓玉徐啸吴优吴佳杰李春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