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善
- 作品数:22 被引量:110H指数:7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中国主要入海河口咸潮入侵变化特征被引量:12
- 2019年
- 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口是受咸潮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本文利用全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沿海水文观测等数据,分析了近十年长江口、珠江口和钱塘江口咸潮入侵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2009原2018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呈减少趋势,该时段长江口共监测到约48次咸潮入侵过程,发生时间集中在9-10月至翌年5月,其中3月和11月入侵次数较多,分别为12次和7次。(2)钱塘江口咸潮入侵过程受沿海季节性海平面影响显著,12月至翌年3月为钱塘江口季节性低海平面期,4-7月上旬径流量较大,上述两个时期钱塘江口受咸潮入侵的影响均较小,7月下旬至11月上旬,钱塘江口处于季节性高海平面期,是咸潮影响的集中时段。(3)2009原2018年,珠江口共监测到约57次咸潮入侵过程,发生时间集中在9-10月至翌年3-4月,其中1月、2月和10月咸潮入侵次数较多,均超过10次,2015年至今咸潮持续时间明显增加。(4)咸潮入侵次数和持续时间与基础海面和径流量等密切相关,咸潮入侵影响三大河口沿线水厂供水以及工农业生产取水,给沿岸城市的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渔业养殖等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 李文善左常圣王慧董军兴高通潘嵩金波文
- 关键词:海平面径流量咸潮
- 中国沿海和近海海平面上升预测
- 2023年
- 本文利用验潮站观测和卫星高度计数据,以及基于筛选的CMIP6的10个模拟性能较好的地球系统模式结果,对中国海平面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未来上升幅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1)196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2.5 mm/a,加速度为0.06 mm/a^(2);1993-2021年上升速率为4.0 mm/a,高于全球同期3.3 mm/a的上升值。(2)1980-2021年,渤、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分别为3.5mm/a、3.3mm/a和3.6mm/a,渤、黄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快,东海偏慢;渤、黄海沿海海平面在20世纪60-70年代上升较慢,80年代之后上升加快。(3)在中等情景(SSP2-4.5)和高情景(SSP5-8.5)下,2050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将上升0.22m(0.19~0.28m)和0.24 m(0.21~0.33 m);到2100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将上升0.59 m(0.47~0.80 m)和0.83 m(0.64~1.09 m)。(4)2021-2040年,统计预测的海平面上升中值略接近数值模式低、中和高情景预测值。2041-2060年,数值模式低、中和高情景预测值均介于统计预测的中值和高值之间。2081-2100年,统计预测的海平面上升高值与数值模式中情景预测值接近,绝对偏差为0.017m,相对偏差为3.4%。(5)高情景下,2100年现有100年一遇的极端高海面将变为不足10年一遇,其中超过50%的站点将变为不足两年一遇,沿海防护工程等基础设施的防御能力降低,复合型滨海城市洪涝等灾害事件的风险增加。
- 王慧全梦媛徐卫青相文玺李文善江羽西
-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平面
- 近60年渤黄海海冰灾害演变特征与经济损失浅析被引量:5
- 2019年
- 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及承灾体脆弱性增大背景下,我国海冰灾害呈现出不易预测、破坏性大等新的特点。基于1963-2016年中国沿海海洋站海冰冰情数据及海冰灾害损失数据,分析了我国海冰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渤海与黄海北部自11月中下旬由北往南开始结冰,各海区冰情存在较大差异。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海冰冰情总体有降低的趋势,同时我国海冰冰情呈现约10年的准周期性特征,且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加,海冰灾害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加重, 2010年以来由海冰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亿元,其中辽宁、山东两省受海冰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因此,我国未来要进一步重视海冰灾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减轻灾害损失。
- 左常圣范文静邓丽静李文善刘秋林王慧
- 关键词:海冰气候变化灾害损失防灾减灾
- 长江口咸潮入侵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本文基于海洋站潮位观测数据、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信息以及长江口水文站径流量数据等,重点分析了2009−2018年长江口咸潮入侵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口咸潮入侵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咸潮一般从每年的9−10月开始入侵,翌年4−5月结束。3月咸潮入侵次数最多,达12次。2009−2018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次数和咸潮持续时间均呈下降趋势,2009年长江口咸潮入侵次数最多,达13次,时间均发生在10月至翌年的4月;咸潮持续时间年际变化较大,2011年咸潮入侵持续时间最长,累计为55 d。2015−2018年,咸潮入侵次数和入侵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2018年没有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2)1−4月,长江口处于季节性低海平面期,且同期径流量少,但是受东亚季风影响,持续的增水过程使得增减水−径流量综合影响指数明显偏高,其中1月、2月、3月的影响指数分别为1.5、1.9和1.6,该时段长江口的咸潮入侵过程主要受增减水的影响。5−7月,长江口径流量明显增加,海平面−径流量综合影响指数均小于0,径流的作用强于海水上溯。8月,长江口径流量开始下降,虽然季节海平面较高,但是长江口呈现明显的减水过程,海平面−径流量和增减水−径流量的综合影响指数分别为0.1和−1.6,基本不会发生咸潮入侵。9月,长江口处于季节高海平面期,并且以增水为主,海平面−径流量和增减水−径流量的综合影响指数较大,分别为1.2和1.0,易发生咸潮入侵。10月、11月长江口海平面−径流量的综合影响指数分别为1.5和0.8,径流影响弱于海水上溯,易发生咸潮入侵。(3)2009−2018年发生的48次咸潮入侵过程有2/3恰逢天文大潮。在某些年份长江口沿海基础海平面偏高,若持续增水恰逢天文大潮,则加剧咸潮入侵的影响程度。
- 李文善王慧左常圣董军兴徐浩潘嵩金波文高通
- 关键词:海平面径流量增减水咸潮
- 海平面上升情景下辽东湾海岸侵蚀及影响评估被引量:5
- 2019年
- 基于海洋站潮位观测和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等数据,分析了辽东湾沿岸海平面变化及海岸侵蚀状况,并定量评估了未来海平面上升情景下,辽东湾两岸典型沙质海岸侵蚀影响和沙滩养护投入。分析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1980-2017年,辽东湾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0 mm/a,其中辽东湾东岸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明显高于西岸。2009-2017年,辽宁营口白沙湾、绥中网户、绥中南山港和绥中团山气象观测场岸段后退和下蚀较为严重,部分岸段滩肩蚀退达2~3 m/a。预计2100年,辽东湾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在20~48 cm之间,由海平面上升引发的辽东湾海岸侵蚀土地损失为23.1 km2,土地经济损失为1410万元。为减缓海岸侵蚀,旅游沙滩和一般沙滩养护总投入分别为11亿元和46亿元,全岸段养护成本较高,应选取旅游沙滩等重点岸段进行养护。
- 李文善王慧张建立左常圣李欢董军兴
- 关键词: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平衡剖面
- 舟山海域夏季上升流的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 2024年
- 本文利用1968—2021年的海表温度和风场数据,分析舟山海域夏季上升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并结合同期的Ni?o 3.4指数分析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对上升流的影响。温度和风上升流指数表明,1982—2021年夏季舟山海域上升流均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062℃·10a^(−1)和0.35m^(3)·s^(-1)·(100m·a)^(-1)。近年来,沿岸风应力的减弱是影响温度上升流指数减弱的一个重要因素。统计更长时间段内(1968—2021年)El Ni?o和La Niño年风上升流指数的强度发现,El Ni?o年平均风上升流指数较小,仅为-10.33m^(3)·s^(-1)·(100m)^(-1)。La Niño年平均风上升流指数较大为7.60m^(3)·s^(-1)·(100m)^(-1),高于El Ni?o和气候态,且多达4级(比例为75%)。进一步分析ENSO与舟山海域风上升流指数的关系发现,ENSO主要通过影响风的变化进而影响上升流的强度。El Ni?o年,舟山海域东南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强度较弱,甚至发生下降流。La Niño年主要为偏南风且风速较大,更有利于上升流的发展。
- 全梦媛王慧李文善王爱梅骆敬新
- 关键词:上升流年际变化ENSO风场
- 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及影响状况被引量:1
- 2022年
- 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沿海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1]。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1901-2018年,海洋增温膨胀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为29%;冰川和冰盖质量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分别为41%和29%,且近40年来已经增加[2]。
- 王慧李文善范文静王爱梅骆敬新左常圣金波文
- 关键词:气候变暖重大环境问题海平面
- 跨区域海洋数据合作实践:以中国-欧盟海洋数据网络伙伴关系(CEMDnet)为例被引量:2
- 2023年
- 跨区域海洋数据合作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各国出于历史背景、科技水平、安全因素等考虑,对于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实施的“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21—2030)”(简称“海洋科学十年”)目标之一的“可获取海洋”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梳理中欧双方发展伙伴关系和参与全球治理脉络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欧盟海洋数据网络伙伴关系(CEMDnet)产生的背景,分析了跨区域海洋数据合作现状,以CEMDnet为例,总结可复制、可扩展的跨区域数据合作的模式成效,提出未来跨区域海洋数据合作的建议。
- 孙苗万芳芳韩璐遥张铁成黄海燕李文善任兴元
- 关键词:数据共享
- 2019年中国近海海洋热浪特征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海洋热浪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发生的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海洋热浪的发生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频发,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逐日海表温度观测资料对2019年中国近海海洋热浪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在中国近海海南岛周边海域、长江口附近海域、渤海海域和江苏外海海域海洋热浪高发,频次为7~12次;北部湾附近海域海洋热浪发生时间最长,超过150 d。在此基础上,以北部湾海域2−4月经历的一次持续时间长达数月的海洋热浪事件为例,分析了事件期间对应的气温场、气压场以及风场的异常,并进一步分析了北部湾不同季节海洋热浪事件与各气象背景场的对应关系。总体而言,2019年北部湾海域2−4月海洋热浪期间,气温偏高,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位置偏西偏北,冬季风偏弱,是此海洋热浪发生与维持的重要原因。
- 王爱梅王慧范文静骆敬新李文善徐珊珊
-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近海海温
- 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1
- 2018年
- 气候变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之一即海平面变化。观测记录表明全球平均海平面在21世纪以来呈现加速上升趋势,海平面上升引发一系列的海岸带灾害,影响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回顾了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前沿动态,介绍了海平面观测的不同手段及其特点,分别从全球、区域和中国几个空间尺度阐述了海平面变化事实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我们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中国沿海全海域及各海区海平面的长期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海平面的变化幅度进行了预测,给出了全球和中国近海及沿海未来不同时期的海平面上升预测值,对沿海地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王慧刘秋林李欢李文善金波文
- 关键词:海平面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