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松林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混凝土
  • 1篇新旧混凝土
  • 1篇徐变
  • 1篇应力
  • 1篇应力重分布
  • 1篇收缩徐变
  • 1篇损伤本构
  • 1篇损伤本构模型
  • 1篇重分布
  • 1篇旧混凝土
  • 1篇混凝土疲劳
  • 1篇惯性力
  • 1篇本构
  • 1篇本构模型
  • 1篇PMS

机构

  • 3篇中南大学

作者

  • 3篇卫军
  • 3篇李松林
  • 2篇陈涛
  • 1篇刘晓春
  • 1篇董荣珍
  • 1篇吴志强

传媒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铁道科学与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PMS-500脉动疲劳加载的动态试验力修正
2018年
针对混凝土梁疲劳过程刚度退化造成的动态试验力失真问题,基于PMS-500液压脉动疲劳试验加载工作原理,提出采用惯性力修正系数的动态试验力修正方法,并应用于7片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试验过程的动态试验力修正。研究结果表明:疲劳加载全过程中惯性力修正系数为2.5%左右,动态试验力呈三阶段递增的规律偏离疲劳加载预加值,修正后加载下限值的最大修正误差为5%左右,上限值的最大修正误差为1.3%左右,验证了本文修正方法的准确性。
卫军陈涛黄敦文王陈贵生李松林
考虑残余变形影响的混凝土疲劳损伤本构模型被引量:12
2016年
从分析混凝土材料的基本损伤机制出发,考虑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损伤累积和残余变形,推导了由Helmholtz自由能表示的混凝土本构方程,根据变分原理建立了基于能量的混凝土疲劳损伤本构模型.并根据疲劳过程中残余变形的发展规律,定义了物理意义明确的残余变形影响因子,并将其与混凝土变形模量损伤因子一同融入混凝土疲劳损伤本构模型中,为混凝土疲劳行为的计算机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简化的混凝土疲劳本构模型.试验数据和数值算例的对比误差不超过3%,从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卫军李松林董荣珍刘晓春吴志强
关键词:混凝土
既有结构改造加固的应力重分布研究
2018年
针对既有建筑物改造加固引起的应力重分布现象显著,依托某抽柱扩跨实际工程,采集结构施工及运营期框架梁挠度及应变数据,结合有限元参数对比分析发现:对于扩大截面加固的新截面而言,单纯的体系转变受力大于收缩徐变效应,1 000 d后框架梁的挠度及应力增大到完成初期的2~3倍;结构加固使得框架梁截面形心转移,导致体系转换前旧梁积累的应力难以释放,加固截面的新旧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会促使老混凝土时变应力逐渐超过结构体系转换后的初始应力;建筑物抽柱扩跨改造加固的应力累加效应显著,实际梁底混凝土最大应力可达一次成型设计值的2倍,且已超出材料的抗拉强度。因此,建议抽柱扩跨加固改造设计时重新审视应力累加效应及新旧混凝土收缩、徐变时变特性。
卫军黄敦文李松林陈聪聪陈涛
关键词:新旧混凝土收缩徐变应力重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