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昕

作品数:20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动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圈养
  • 5篇大熊猫
  • 4篇种群
  • 3篇动物园
  • 3篇生命表
  • 3篇圈养大熊猫
  • 3篇种群动态
  • 2篇动物
  • 2篇野生动物
  • 2篇饲养
  • 2篇内禀增长力
  • 2篇鸟卵
  • 2篇平衡状态
  • 2篇圈养野生动物
  • 2篇疾病
  • 2篇建筑
  • 2篇建筑设计
  • 2篇褐马鸡
  • 2篇防粘连
  • 2篇孵化

机构

  • 20篇北京动物园
  • 2篇太原动物园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大连森林动物...
  • 1篇上海市公共卫...

作者

  • 20篇胡昕
  • 8篇由玉岩
  • 8篇张成林
  • 8篇卢岩
  • 7篇刘学锋
  • 6篇贾婷
  • 6篇王伟
  • 5篇刘燕
  • 4篇赵素芬
  • 3篇张敬
  • 3篇夏茂华
  • 3篇王运盛
  • 3篇丁楠
  • 2篇张丽霞
  • 2篇崔多英
  • 2篇李静
  • 2篇胥哲
  • 2篇刘赫
  • 2篇申珂
  • 1篇周晓辉

传媒

  • 4篇野生动物学报
  • 3篇四川动物
  • 1篇中国动物保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现代园艺
  • 1篇今日畜牧兽医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圈养褐马鸡种群和饲养管理现状调查被引量:4
2021年
在现有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谱系调查基础上,2019年发放问卷,对我国褐马鸡种群和饲养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圈养褐马鸡种群共有存活个体121只,饲养在全国7个单位。种群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圈养种群建立者11只,潜在建立者12只,83.5%的个体处于繁殖年龄,种群未来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圈养个体存活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在存活时间和繁殖间隔方面,雄性均比雌性长;种群中28%个体的祖先得到确定,人工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从饲养管理、食物、繁殖、疾病与预防方面,对饲养现状的调查分析显示,91%以上的个体饲养在太原动物园、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不同饲养单位在人员配置、饲养笼舍面积和设施、食物供给、疾病预防等方面各有优势。根据种群和饲养现状调查结果建议,今后加强各饲养单位间的合作,扩大圈养种群的数量;进一步明确种群中个体关系,鼓励潜在建立者参与繁殖,避免近亲繁殖,提高种群遗传多样性。在个体标识、食物种类、饲养面积、个体存活率方面做进一步完善;鼓励亲鸟养育,筛选行为丰富、适应力强、遗传多样性高的优良个体,为再引入研究创造条件。
张丽霞孙冬婷胡昕朱向博张敬晁青鲜卫泽珍张成林
关键词:褐马鸡种群饲养管理圈养
北京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23年
对北京动物园2005—2016年病死野生动物病原菌分离的情况统计分析发现,在168种537只动物的935份样本中,307只动物的515份样本分离到病原菌580株,检出率为57.17%;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2.20%,同时还发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病变脏器以肝脏(31.33%)和肺脏(22.46%)最多,肺脏标本的病原菌检出率最高(62.38%),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在圈养野生动物疾病中的占比较高。部分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病原菌对磺胺、青霉素的耐药性为25.00%~78.57%,而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等的耐药性为10.00%~36.36%。本结果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用药,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刘燕詹同彤胡昕卢岩郝菲儿由玉岩崔多英刘赫滑荣张成林
关键词:圈养野生动物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不同来源的大熊猫种群生活史特征及种群动态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本研究基于大熊猫谱系(2015),将全世界990只圈养大熊猫依据个体来源划分为圈养出生组(C组,n=676)和野外来源组(W组,n=314),对2组个体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编制2组的生命表,绘制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并计算2组在统计期限内的总增长率——周限增长率(λ)。结果显示,2组大熊猫的周限增长率λ_C和λ_W分别为1. 114 7和1. 000 4,种群数量波动均较小,且λ_C> 1,C组大熊猫种群数量具有上升的潜力; 2组存活曲线均属于I型曲线,为增长型,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可见,2组大熊猫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进一步统计发现:C组大熊猫的生命期望平均余年为(5. 00±0. 36),W组为(9. 40±0. 83),两者差异显著(t=-8. 485,N=33,P=0. 000); C组大熊猫的死亡率高峰出现在0~1以及26年龄级之后,15~25年龄级死亡率偏高且波动较大,而W组的死亡高峰出现在23年龄级之后且死亡率波动较小。综上可见,在现有圈养条件下,C组种群数量可持续发展前景较好,W组生理寿命特征更稳定、死亡率变化趋势更平缓。
赵素芬刘学锋由玉岩王运盛贾婷胡昕夏茂华于泽英张成林
关键词:大熊猫生命表内禀增长力种群动态
圈养大熊猫生命表及种群动态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为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圈养大熊猫是大熊猫保护的一项重要策略,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的繁育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为评估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发展与圈养种群的未来增长趋势的关系,通过对大熊猫国际谱系(2015)内990只圈养大熊猫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各年内存活超过100 d的个体数量并绘制其存活曲线;编制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生命表,绘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计算其内禀增长能力。结果显示:自2005年之后,每年存活的圈养大熊猫个体数量均超过20只,个别年份超过30只,2013年和2015年则超过40只;圈养大熊猫的寿命期望值较长,2~25岁死亡率低,绝大多数圈养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在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2.248 4、0.062 3和1.064 3,说明圈养大熊猫种群目前仍存在发展上升的空间,种群结构整体上相对稳定。
赵素芬张成林谢钟王运盛刘学锋贾婷夏茂华胡昕
关键词:圈养大熊猫生命表种群动态
大熊猫从幼年到亚成体粪便真菌多样性及功能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为分析圈养幼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向亚成体转变过程中的真菌菌群组成和变化规律,以北京动物园圈养的3只14~36月龄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Mi Seq测序平台分别测定3只大熊猫14、16、21、26、31、36月龄粪便样本的真菌菌群多样性和群落功能。结果表明:(1)3只大熊猫个体间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26月龄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2)门水平上,3只大熊猫的主要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36月龄与其他月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Phragmoplastophyta、unclassified_d__Eukaryota、unclassified_k__Metazoa__Animalia_和unclassified_k__Fungi等,说明不再饲用奶粉的36月龄大熊猫真菌组成发生较大变化;(3)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发现3只大熊猫的真菌主要属于腐生营养型。研究结果可为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态健康状况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刘燕刘学锋胡昕郝菲儿崔多英刘赫滑荣卢岩郑常明杨明海张成林
关键词:大熊猫粪便真菌多样性功能分析
圈养下血雉常见疾病被引量:1
2018年
北京动物园2007年至2011年从野外引种血雉进行人工饲养,笼养下血雉易发曲霉菌病、组织滴虫病以及营养代谢病,同时由于管理和饲养环境限制容易引起羽虱病和机体损伤,从而导致死亡。本文对笼养血雉发生的5种典型的疾病做了具体描述,并提出了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为今后笼养血雉的饲养和疾病预防提供参考。饲养环境保持干燥清洁和无霉菌,采取夏秋季药物防治曲霉菌病;组织滴虫病原则上是早发现早治疗,防重于治,对血雉粪便多进行实验室检查,做好驱虫工作,在感染高发季节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性驱虫;在育雏之前,对饲养场地和带幼雏的保姆鸡要严格检疫和体外驱虫,防止引起雏鸡发生羽虱病;育雏期食物保证营养全面,注意各种维生素和粗纤维食物的供给,每天保证充足的室外活动,防止营养代谢病的发生;繁殖季节前提前做好分群饲养防止打斗引起外伤死亡。
罗毅罗毅胡昕
关键词:人工饲养血雉疾病
褐马鸡雏鸡的疾病防控
2024年
本文就褐马鸡雏鸡易发疾病的综合防控做概括性综述,以期为褐马鸡育雏期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对于提高人工饲养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皇甫冰苏琳荣胡昕詹同彤张敬张丽霞
关键词:褐马鸡雏鸡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疾病防控
一种适用于长途运输的卵孵化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长途运输的卵孵化器,包括一个孵化箱,孵化箱内部设置有多个防震荡防颠装置,每个防震荡防颠装置包括一个放卵架,每个放卵架上设置有多个放卵孔,每个放卵孔用于放置一个鸟卵;防震荡防颠装置能够保持放卵架上的鸟...
王伟卢岩由玉岩丁楠贾婷刘学锋胥哲柏超刘燕郝菲儿胡昕冯妍李静
不同来源的川金丝猴生命表和种群动态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国际谱系簿(2015),本研究将全世界836只圈养川金丝猴依据个体来源划分为圈养出生组(C组,n=606)和野外来源组(W组,n=230),对2组个体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编制2组的生命表,绘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并计算内禀增长力。结果显示,2组川金丝猴的周限增长率分别为1.113 9和1.065 0,种群数量波动均较小;存活曲线均属于Ⅰ型曲线,为增长型,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可见2组川金丝猴生理寿命特征稳定,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进一步分析发现,W组川金丝猴的生命期望平均余年为6.30±0.72,C组为4.10±0.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年龄级以前W组死亡率维持在0%~3.94%,而C组维持在2.19%~8.25%,除4年龄级外,W组幼猴和青年猴各年龄级死亡率较C组低0.26%~8.25%,可见,W组种群可持续发展前景更好。
刘学锋由玉岩王伟贾婷胡昕于泽英谢钟赵素芬张成林
关键词:川金丝猴生命表内禀增长力种群动态
四川、北京两地圈养大熊猫免疫差异研究
2024年
为揭示地域因素对大熊猫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四川和北京圈养大熊猫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对脂多糖(LPS)免疫应答的差异进行比较.采集了在四川长期生活以及北京长期生活的圈养大熊猫血液样本并分离PBMCs,在LPS刺激后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分析差异基因表达谱.四川和北京圈养大熊猫PBMCs在LPS刺激后,共检测到5157个差异基因,其中2954个基因上调,2203个基因下调.进一步的基因本体(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北京圈养大熊猫中上调的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系统进程、免疫反应、对压力的反应及天然免疫反应等,并显著富集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及Th17细胞分化等KEGG通路,表明北京大熊猫在LPS刺激下具有更强的免疫应答潜能.此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揭示了TLR4在北京圈养大熊猫上调基因蛋白网络的枢纽作用.北京圈养大熊猫PBMCs在LPS刺激后,多个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的基因家族(如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基因及NFKB2等)表达显著上调,而四川大熊猫中仅IL-18和IL2表达较高.
李顺李莹夏茂华胡昕卢岩邓林华杨海迪王承东李德生陈丽香周晓辉李才武
关键词:PBMCSLP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