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闵慧

作品数:3 被引量:9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东南
  • 2篇断层
  • 2篇盆地
  • 2篇琼东南盆地
  • 1篇地球物理
  • 1篇断层构造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勘探
  • 1篇油气勘探潜力
  • 1篇砂体
  • 1篇砂体分布
  • 1篇深水区
  • 1篇转换带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扩张
  • 1篇勘探
  • 1篇勘探潜力
  • 1篇构造转换带
  • 1篇古地貌
  • 1篇俯冲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3篇任建业
  • 3篇闵慧
  • 2篇雷超
  • 1篇高金耀
  • 1篇林海涛
  • 1篇左玉山
  • 1篇尹新义

传媒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被引量:20
2010年
断陷盆地内构造转换带的有效识别对确定物源方向和扇体的发育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地震资料追踪、解释、闭合和钻井岩芯资料分析,通过应用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揭示了琼东南盆地2号断裂陵水-松南段发育一接近式构造转换带。转换带位置在剖面上表现为一系列堑垒结构低凸起;断层定量分析位移-距离曲线上表现为断层活动性微弱;古地貌上表现为一个分隔陵水凹陷和松南凹陷的NW向脊状凸起等特征。构造-地层分析表明,该转换带对陵水组陆相碎屑砂体具有非常显著的控制作用,砂体是沿着转换脊部位向两侧运移的,其下部毗邻的始新统、崖城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垂向发育的断裂又组成了良好的油气垂向运移的运输通道,因此是寻找有利油气藏的关键部位。
林海涛任建业雷超闵慧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构造转换带古地貌砂体分布
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位置及其对南海扩张的控制被引量:21
2010年
为了确定南海北部古俯冲带的具体位置,作者利用美国LCT综合反演软件对收集到的重磁数据进行处理解释,结果显示在南海北部从台湾西南部到一统暗沙隆起,即沿南海海盆北部陆坡为一条布格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峰值带,指示了古俯冲带的具体位置;其北部的高磁异常代表了与之对应的古火山弧。深反射地震资料也验证了南海北部陆坡位置存在古俯冲带,钻井资料显示俯冲带存在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据此绘制了南海地区晚中生代到现今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图,指出南海的扩张应与晚中生代俯冲带这个先存的软弱带有关,南海海盆正是从古俯冲带的位置开始扩张。
闵慧任建业高金耀左玉山
关键词:地球物理南海扩张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潜力被引量:58
2011年
在对新采集和处理的高精度地震资料进行详细的构造-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将琼东南盆地划分为北部隆起区、中央坳陷区和南部隆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并识别了重要的北西向"堑垒"构造带,表明盆地整体呈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特征。对北部隆起区和中央坳陷区重要分界地质标志——2号断裂系统开展了详细的地质构造解释和断裂活动性定量分析,证实2号断层具有区段式活动特征。研究了各构造单元凹陷的结构特征,识别出半地堑、地堑和复式地堑3种基本类型和与之对应的10种次级类型。以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基础,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各区带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雷超任建业李绪深童传新尹新义闵慧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潜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